(原标题:解码粤式智造“关键密钥”:流水线工人变身大城工匠,技能人才已达1249万)
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执委会共同主办的“大国工匠湾区行”活动在广州正式启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11名在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先后调研了广州、佛山、东莞、深圳多家高端制造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随着近年来广东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智能科技被应用到生产领域,广东正经历一轮由新技术引领的“智造”洗礼。
在广汽埃安的番禺总部,与其他车厂“火花四溅”的忙碌场景不同,其智能生产线从焊接到喷涂再到总装,几乎实现了全自动化:零部件经AGV小车运送至生产线旁,首创的自适应柔性直线七轴机器人上下舞动,一辆新车的初始模样便迅速成型。
在佛山维尚家具的工业4.0生产线,大数据与智能制造随处可见。每块木料随机生成二维码,从木板的开料、切割再到封边,几乎每一道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一件定制家具从网上预约到安装完毕,最长不过1个月时间,极大地压缩了交货周期。
在深圳大族激光的生产车间内,一台台激光加工设备排队列阵,工人将1毫米厚的大钢板放入激光切割机,仅需28秒钟就能精准绘画雕刻出所需要的图案与工件。应用了激光切割机的生产制造,不仅提升了加工效率,更提升了零部件的精密度。
这仅是一个缩影。在“广东制造”走向“广东智造”的转型关键期,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正逐渐完成向高技能人才的升级。为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广东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一支总量超过1350万人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大国工匠湾区行的走访,源于一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12月13日,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于广州拉下帷幕。经过3天激烈角逐,86个技能项目全部比拼结束。其中,广东代表团在大赛中共获得32金、13银、11铜和27个优胜奖,金牌数占86个项目金牌总数近四成,是唯一一个金牌数量超20块的省份。技能大赛“广东现象”再次成为议论的焦点。
广东曾凭借在历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突出成绩,被业界公认为“广东现象”。例如,在2019年举办的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技工再次拔得头筹,共计摘得8枚金牌,占中国代表团16枚金牌总数的一半。
而在观察人士看来,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之所以选在广东举办,背后深意不言而喻。
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广东凭借完善的产业链、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广阔空间。
此前,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当前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49万,其中高级人才占比32.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智能制造同样如此。加快智能制造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的科技型人才,也需要有国际视野的管理型人才,还需要数量庞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
广东正经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本届大赛项目与当前广东的产业发展趋势紧密关联,大赛设工业4.0、移动机器人、云计算、汽车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光电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32个,反映了广东制造业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转型升级方向。
在制造业大市佛山,为展现对技能人才的高规格礼遇,佛山市政府向到访的10余位国赛选手赠送了“佛山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VIP卡”。
“如果大家能来佛山就业,凭卡就可以享受优质政务服务、全面的人才政策信息、畅顺的渠道平台以及丰富的培训和文娱活动等VIP服务。”佛山副市长乔羽向优胜选手发出诚挚邀请。
在乔羽看来,这张“VIP”卡更多折射出的,是佛山高度重视工匠型人才的“人才观”。
佛山是一座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其201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广东省继广州、深圳之后第三座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如今,“佛山制造”的品牌誉满海内外,生产了全世界25%的电饭煲、33%的抽油烟机、43%的热水器和48%的微波炉,诞生了美的、碧桂园、格兰仕、万和、海天、蒙娜丽莎陶瓷等众多品牌,也孕育了口口相传的“有家必有佛山造”。
在佛山、深圳,制造业企业纷纷向技能人才伸出橄榄枝。
“这次来的所有选手的专业,与我们的需求岗位都很切合!”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宝电器”)为到访的国赛选手颁发了“高级技术顾问”聘书,并开出“底薪过万,奖金上不封顶”的优厚待遇。
而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族激光”)对技能人才也表现出了极大诚意。
“只要他们愿意来,我一定接收,名额不限。”大族激光董事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吕启涛向到访的国赛选手颁发了“荣誉顾问”证书,并向全国各地符合专业需求的职业技术院校发出了邀请。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制造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渴求,很大程度上源自当前转型智造的渴求。“技能人才成为当前广东升级智造的关键密钥。”
在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处长刘启刚看来,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广东制造”走向“广东智造”,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从流水线工人转向高技能人才。
据广汽埃安副总经理郑纯麒介绍称,现在国内大多数汽车工厂的焊装车间都引入了焊接机器人,以人工作业为主的焊接方式早已成为过去式。
以广汽埃安为例,其目前依托产业园产业链上下游优秀企业及周边的庞大产业集群,深入布局了“三电”核心技术、数字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构建了完整的新能源车产业链体系。
如此布局背后,对涉及“三电”技术、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能人才产生了较大缺口。“针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度及其培养难度,制造部专门规划了高技能人才的育成路途。”郑纯麒说。
而佛山维尚家具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叶玖荣介绍,维尚的前身是一家软件公司,从信息化过渡到如今的工业4.0,数字化转型的基因贯穿始终。“工业4.0相关人才正是当前企业所需。”
新宝电器人力资源模块助理副总裁谭本乡也透露,工业4.0、物联网、云计算都是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稀缺岗位。
据了解,新宝电器现有技术工人4000余人,大概占总员工数的15%~20%。但谭本乡表示,“我们设想过,技工师傅的人员占比最终达到50%,这与企业规模无关,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有技能的师傅负责专业的操作。”
国星光电总裁助理、人力资源部部长杨晶表示,公司对技能工人的缺口主要在光电、机械、自动化等领域,每年都会储备和培养500~600人,更看重经历和背景,对学历没有很严格的要求。
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时,万和电气总裁卢宇聪也强调,万和会持续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投入,欢迎工业4.0、云计算等智能制造方向的年轻工匠们加入万和。
作为全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广东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技工教育体系,全省共有156所技工院校,在校生55.8万人,约占全国1/6,省内技工院校就业率多年来均保持在98%以上。
据介绍,为提高学生能力与市场标准的匹配度,广东的技工院校与85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700多家大型企业深入对接,并在73%的专业中与企业、行业达成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同步。20所技校还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学生全球视野。
以东莞技师学院为例,一方面,该院校联合德英美加澳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和认证中心建立了“七大培训鉴定中心和三个师资基地”;另一方面,与企业在校内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学习型工厂’培训+企业岗位实习”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后的新双元培养模式。目前,该学院与56家企业共建了100个校企双制班。
“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毕业生95%以上都直接就业。”东莞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表示,目前学生人数与岗位需求的比例是1:5。
日前,广东出台了《关于强化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东打造总量超过1350万人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初步构建起与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
具体而言,1350万名制造业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约280万人,技能人才约850万人,经营管理人才约220万人;从业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人员比例达到10%以上。
(作者:李振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