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制造业PMI高位趋缓:原材料价格上升挤压下游中小企利润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12月制造业PMI高位趋缓:原材料价格上升挤压下游中小企利润)

在创下近三年新高之后,中国的制造业PMI略有回落。

2020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虽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连续10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当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虽较上月回落0.5和0.3个百分点,但均为年内次高点,且两者差值继续缩小。外贸方面,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3%和50.4%,低于上月0.2和0.5个百分点。不过出口仍然位于高位景气区间,2020年12月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8个月回升,达到全年高点。

受访专家指出,年末天气转冷,春节临近,生产活动会出现季节性放缓。

2020年12月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至38.2%,为年内最低水平。但专家认为,中长期看,需求复苏的态势并不牢固,尤其是外需,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价格持续飙升为下游企业带来了压力。2020年下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过快上涨,购进价格指数连续6个月运行在58%以上的高位。2020年12月份购进价格指数高达68%,较上月上升5.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超过两位数,创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也较上月上升5.8个百分点至49.4%,为近两年高点。

上游行业价格快速上涨也挤压了下游中小企业的利润。2020年12月小型企业PMI为48.8%,再度失守荣枯线。12月小型企业中反映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高的比例分别较上月上升5.0、4.6和1.5个百分点。

供需双双回落,仍创年内次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虽然略有回落,但12月的制造业PMI指数仍处于荣枯线以上区间,说明经济仍保持着恢复态势。

当月的生产指数为54.2%,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指出,12月份生产指数仍保持在年内次高水平,且连续10个月稳定在53%以上,表明市场供给持续稳中有升。

他介绍,当月采购量指数为53.2%,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为50.4%,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不过也都保持在50%以上。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至49.6%,连续10个月保持在49%以上,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交银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年末天气转冷,春节临近,生产活动逐渐放缓,在过去10年里有7年的12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出现下降,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

“生产扩张势头仍然较强,从主要行业来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指数高于56%,增长势头较好。”

11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再度刷新年内新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近日,部分省份出现“拉闸限电”、“错峰生产”现象。

张立群表示,电力作为制造业的动力源泉,必须协调好能源结构调整与保障稳定供应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和短期的问题,从长期看,我们需要降低火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但这种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短期看,要平衡好绿色和发展的问题,尽量避免能源供求关系的较大波动。”

需求方面,12月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3.6%、51.3%,分别比上个月下降0.3、0.2个百分点。在手订单指数为47.1%,虽然低于荣枯线,不过比上个月上升0.4个百分点。

刘学智认为,订单类指数回落同样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由于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都保持在扩张区间,并都是2020年内次高,表明需求状况并未明显走弱。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外需将逐渐改善,出口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文韬表示,12月份,由于国内疫情零星式病例发生,加上季节性回调,给消费品行业带来一定影响,但市场需求整体平稳上升趋势不改。消费品行业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3.3个百分点,而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仅下降0.3个百分点,仍保持在53.6%的年内次高水平。12月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至38.2%,为年内最低水平。

他指出,近期外部需求保持上升态势,虽然海外疫情较为严峻,但在需求继续回升和生产持续受限的影响下,对中国的进口仍在增长。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3个月稳定在51%以上。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8个月回升,达到全年高点,制造业出口企业对市场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而在张立群看来,需求的恢复势头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其可持续性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外需方面,随着海外疫情进一步抬头,从中长期看,外需或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需要在扩大内需上继续加大力度。

展望2021年,张立群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目前这一目标还没达到,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需求不足。随着需求不足等问题的缓解,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回升态势,制造业PMI也将继续维持在荣枯线以上区间。

原材料价格飙涨,小企业再陷收缩

值得注意的是,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8.0%和58.9%,高于上月5.4和2.4个百分点,均为2020年全年高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加之市场需求继续回暖,推动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加速上涨。

从行业情况看,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70.0%,比上月显著上升。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12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占比为49.4%,为近两年高点。

文韬指出,2020下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过快上涨,购进价格指数连续6个月运行在58%以上的高位。其中12月份,购进价格指数高达68%,较2019年同期上升超过两位数,创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也较上月上升5.8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持续过快上升,长期来看不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在张立群看来,近期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供给端看,近年来中国在去产能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解决了煤炭钢铁等领域的供大于求问题,不过他强调,在中国经济回升的过程中,上游基础产品的供给能力应当保持一定的供给弹性,增强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次,他指出,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也有输入性因素,比如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是因为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影响了海外铁矿石的生产,而中国在铁矿石定价上也缺少相应的话语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202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有望接近1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中国消费了全球70%的铁矿石,但进口的铁矿石85%都集中在两个国家(巴西、澳大利亚)的4家公司(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铁矿石对外依赖度过高,且市场过于集中。

“2020年受疫情和矿难影响,最大的矿业公司淡水河谷主动减产,FMG的日产量也是减少的,此外,期货市场不但未起到套期保值作用,其大量炒作行为反而放大了价格波动,这都加剧了铁矿石价格的飙升。”

刘学智指出,近期上游输入初级产品价格快速上涨。CRB综合指数上升到440点以上,同比涨幅在10%左右,其中家畜、金属、工业原料等价格同比涨幅较大。国际原油价格明显回升,12月末布伦特原油、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达到50美元/桶。

而在需求侧,下游工业生产复苏和终端消费需求改善带动了工业出厂产品价格的上升。在国内流通领域主要生产资料中,12月初以来70%的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大类产品价格环比全部上涨。随着供需两端价格类指数明显上升,刘学智预计PPI降幅将明显收窄,2021年有望由负转正。

值得注意的是,上游快速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将会挤压中下游行业、尤其是下游小型企业的利润,并影响后者的景气度。

12月大、中型企业PMI均为52.7%,继续运行在52.0%及以上的景气区间;然而小型企业PMI仅为48.8%,低于上月1.3个百分点,再度降至荣枯线以下。

赵庆河指出,12月小型企业中反映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高的比例分别较上月上升5.0、4.6和1.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运营成本有所增加,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

文韬表示,小型企业恢复势头不稳。2020年内小型企业运行波动较大,市场供需增速多次反复,恢复势头不稳定。二、三、四季度,小型企业PMI均值分别为50.2%、48.8%和49.4%,且2020年内仅有5个月的小型企业PMI高于50%。

他指出,12月份,小型企业PMI再度失守荣枯线,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下降2.6和2个百分点,均降至50%以下,小型企业增速再次放缓,供需两端压力加大。

张立群指出,2020年以来,小型企业的恢复明显弱于大型企业,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大都身处产业链下游,在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会受到挤压。

“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小型企业承受力是最弱的,而整个经济活力的增强也反映在小型企业生存状态的改善上,因此,尽管当前PMI指数整体向好,但仍需要高度关注小型企业的经营困难。”他说。

(作者:夏旭田 编辑:包芳鸣)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