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之"变"问道2021|恒生银行王丹:出口不悲观 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待化解

来源:投资者网 作者:潘婉瑜 2021-01-07 07:31:0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如何看待2021年的中国经济之"变"?在王丹看来,7.5%的GDP增速要多少低于市场普遍预测的8%。与此同时,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她觉得,2021年一季度人民币有可能向下破6,全年平均汇率将达到6.1。相反,王丹对2021年中国出口走势反倒比市场预期要更为乐观。所有这些观点背后,都源自于她对中国经济的常年观察、思考与提供现实方案。

(原标题:后疫情之"变"问道2021|恒生银行王丹:出口不悲观 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待化解)

《投资者网》潘婉瑜

展望2021,对中国经济的增速前景预测,虽然不同机构给出了不同的逻辑判断,但整体上偏乐观的心态见诸于市场。

总结来看,外界颇为关注的话题在于:1,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市场普遍预测的8%增长曲线?2,2020年颇为好运的出口前景能否持续下去?3,"双循环"及需求侧改革新格局下,内循环又将侧重哪些方面?国内消费、就业率以及中低端工作人群收入保障等问题是否将持续改善?4,货币及财政政策新的一年将保持怎样的"定力"?

带着这些问题,《投资者网》专访了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博士。王丹研究中国经济多年,她此前担任全球知名的商业分析机构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分析师,重点研究宏观经济、中国城市发展和国家风险。她参与主导的商业项目涉及中国海外投资、消费市场、人口、农业及财政等,客户包括大型跨国公司、政府及科研机构。

王丹在美国的华盛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方向为计量,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之后她在中国科学院作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农业。她主持负责了中科院对中国畜牧业的大型全国调研、农产品价格,并参与国务院对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评估。

王丹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长为7.5%,经济走势将呈现"前高后低"。"之所以给出这个7.5%的数据,是因为它还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尽管工业数据比预期好,但不能因此而上调增速。2020年前三个季度实现了0.9%,其中,外贸贡献了2%,那么实际上,内需是负增长。她说道。

7.5%增速背后要关注失业群体

《投资者网》:市场上许多学者和机构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展望是8%和9%,基本持乐观的态度,您对2021年中国的经济走势持怎样的看法?

王丹:我们估计2021年中国的GDP增长是7.5%,三个月以前,我们提出这个数据时还觉得较为乐观,但是跟现在的市场情绪相比,反而相对悲观了。

之所以给出7.5%,是因为它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尽管工业数据比预期好,但不能因此而上调增速。2020年前三季度季度实现了0.9%,其中,外贸贡献了2%,但实际上,内需还处于负增长。

中国的内需,实现正增长的是固定资产投资——1.8%,负增长主要是居民消费。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消费在过去几年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60%,投资和外贸则分别贡献30%及10%。2020年疫情后消费重启十分困难。

据我们观察,市场上消费贷的逾期率与违约率,虽然前几个月一直十分平稳,但11月份开始突然上涨,这是一个较为危险的信号。

也就是说,市场的表现比我们预期的要差,甚至可能差很多。尽管统计局的失业率数字一直在改善,但农村失业并没有计算在里面。还有劳动力因为找不到工作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大部分是农民工,只能回到县城或者农村。

此外, 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项下的就业板块,从5月份以后,每个月工业部门招聘的人数都在收缩。加上新毕业生人数积压,企业处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对于新设职位控制很严,就业市场对未来一两年将会比较困难。

《投资者网》:2021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是否更稳健中性?有没有可能降准或者降息?

王丹:2021年经济趋势基本是确定的,前高后低。因为2020年一二季度太差了。由于对经济的乐观预期加上金融开放举措,现在资本进入中国的积极性很高,2021年前两个季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很大大,预计一季度有可能破向下6。

国内货币政策谨慎,国内外利差一直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加上中美贸易顺差居高不下、资本流入以及全世界基金经理都在高配人民币资产,因此人民币走强有很强的支撑。

关于利率,二季度降息并非没有可能。因为2021年一季度面临较强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此外,国内消费者物价下降的压力也比较大(由于猪周期下行和消费疲软)。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由于降准的影响面较大,尤其不利于房地产调控,因此降准概率很小。

因此,央行一方面需要考虑保证市场足够的流动性,尽管目前经济复苏了,但从企业层面来看,资金链偏紧,从银行角度观察尤其明显,大企业资金链都偏紧,更不必说小企业。近期来看,私人的投资仍然在加速,市面上仍然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尽管央行知道资金在空转,但也必须提供更多的流动性,央行也确实在为此努力。加之2021年一季度及二季度经济复苏态势更好,央行也必须提供更多的资金供企业运转。

《投资者网》:市场较为关注的房地产方面,2020年部分城市仍然在猛涨,例如深圳,几乎将买房称之为"打新",尽管政策上一直强调"房住不炒",2020年也确实并没有放松管控,您觉得最近几年中国的房地产整体上是企稳了吗?2021年全国房地产是维持现状还是调控压力比较大?

王丹:房地产2021年应该和2020年一样,控制增速上涨。一线城市二手房的增速2020年也没有控制住,2021年还会维持对房地产市场较强的控制。疫情后一线房地产是安全资产,吸引了大量买家,不可能降价,只能着力控制新房的价格上涨增速。

2021年的"一城一策"可能会对一些区域中心或者城市群以及周边会放开一些,这是因为要实现城市化,需求侧改革,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进城。除了一线和大二线外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房地产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但是大部分的城市应该和2020年差不多。

《投资者网》:最近一位监管层领导提到金融市场最大的灰犀牛是房地产,您对此说法如何看待?中国的楼市整体是不是已经见顶?

王丹:房地产的价格还会涨,但是增速要控制。中国房地产价格还没有跌过。房地产仍然存在去库存问题,90%的库存是在一线城市之外,尤其是疫情之后,市场疯狂寻找安全资产,资金涌入大城市,小城市的房产就非常的危险。

称房地产为灰犀牛,灰的不是一线及大二线城市,而是那些人口净流出的小城市。从未来的收入增长趋势来看,靠小城市的自己的人消化库存也不太可能。

出口乐观 区域性金融风险待化解

《投资者网》:受疫情影响,2020年出口取得超预期表现,尤其是医疗物资方面,2021年出口能否保持不错的态势?这方面是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王丹:据我们所观察,2020年的形势于出口企业非常好,尤其是下半年每个月都在加速增长,但是最后两个月,一些订单堵在港口无法出去,一般订单的延误是两个月。

从往年的经验来看,通常春节前是出货高峰,现在到春节还有一个月,就已经出现了高峰。如果要把所有订单发出去,按照目前的延误状况,至少要等到2021年4月份才能发完节前订单。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强劲态势预计至少可延续到2021年上半年,但下半年的出口增长并不会像2020年这么强了,因为2020年基数太高。

欧美的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按理说疫苗一出来,疫情就该结束,但欧美对于疫苗的分配情况并不乐观。目前,美国能拿到3000万支疫苗,但是,美国有两万个城镇,平均一个城镇大概1500人能接种疫苗,人数并不多。此外,许多美国人存在并不想打疫苗或者再等等的态度,因为恐惧疫苗的副作用或者反疫苗。

2021下半年全球疫情控制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控制得那么好,因此,进口疫情物资方面,还是要依赖中国。如果控制得好,需求复苏,也仍然要依靠中国出口提供大量生活生产用品。因此我们对2021的出口相对乐观,增速上可能会下降,但是没有市场上认为的那么差。

《投资者网》:资本账户开放方面,您觉得目前机会如何?是一个好时机吗?

王丹:资本账户项下的40个项目,将会对一些子项目逐步开放,并同时测试、观察对资本流动和人民币币值的冲击情况。目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容忍度大大提高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人民币先升破7后来又到6.5,市场接受度也还可以。我们推断,逐步升破6也不会给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本次金融市场开放的力度是过去20年来最大的,2021年很多细则将会落地,例如跨境理财和投资等。

金融开放是中国政府向世界显示开放态度的重要窗口。从个人角度来看,目前政府对金融开放的需求更加迫切,因为无论是商业升级还是产业升级,都需要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外资。

我们不能一直让外国人持有一种不能兑换的货币。内外压力之下,目前是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好的时点。

国内的高新技术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国内的银行无法支持这种高风险的投资,更多的需要直接融资,外资的进入也非常关键。

《投资者网》:怎样看待永煤事件的影响?债务违约是否可能是2021年的较大风险?

王丹:市场最直接能感知到的是债市风险似乎上升了,下一波可能就是城投债,城投公司必须要整改,这也是地方政府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与此相关,地方性的银行也可能会集中爆发风险,企业累积的还账从2020年年末开始显现出来,各大银行的坏账也在上升。2021年,企业坏账和破产,可能会是较大的风险。

"永煤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对政府兜底的信心,但有可能造成区域性的流动性紧张。有些地区有一些本身存在问题的国企,流动性出现困难,之后其他地方性企业也可能出现困难,那金融机构面对该区域的企业就会变得很谨慎,导致一些没有问题的当地企业也受到波及难以拿到融资或者贷款。如果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对该地区警惕起来,就有可能导致当地流动性枯竭,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这可能是2021年最大的金融市场风险。

"低收入托底"辅助需求侧改革

《投资者网》:前行长周小川先生最近提到关于央行的政策目标,原来的2%的通货膨胀率,野村证券的辜朝明在2020年也提到过全球的央行的监管的目标,紧盯通货膨胀率可能已经不适用了,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丹: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通胀并不高,一方面是消费需求持续低位,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生产能力极强,大部分工业部门产能过剩,很容易把平均价格拉下来。事实上,中国通胀的压力2000年之后一直都不大。

房地产投资是中国居民消费上涨的最好的前瞻指标,如果没有新的房地产投资,一般居民家庭是不会有大件消费的。现在控制住了房地产,因此这个重要的消费驱动力就失去了。

货币政策需要权衡各方面的目标,现在保就业的重要性要高于通胀。

事实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没有真正的失业问题,哪怕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也没有,疫情后的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考验。伴随着机械化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替代人工的速度本来就非常快,疫情之后,企业层面都在加快数字化步伐。人民币升值之后,企业的战略调整是将更多的终端产品移到海外生产,企业自身负责生产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最适合机械化,比如生产棉纱或者汽车零件,不需要很多工人。

由于2020年毕业生未找到工作推到2021年,加上2021年的毕业生,加之机器替代人工的压力,2021年就业的整个大趋势压力将比2020年更大,未来三五年更长的时间内,就业将是政策目标中最重要的指标。

《投资者网》:目前中低端的就业变化情况是曾经在工厂打工的工人离开了工厂,去餐饮公司或者物流公司当外卖员和快递员,例如富士康这样的公司未来可能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实行24小时生产,机器人也不涉及员工的心理问题等,您认为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是否会加剧中低端人群的失业风险?

王丹:政府越来越多的提到帮助低收入人群的问题,也需要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央行数字货币补贴消费者的政策在深圳、苏州和成都试点之后,中央政府可能会更重视向个人消费者的直接补贴,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收入保障。数字货币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比较精准高效,从技术前端直接对接到终端消费者,对消费和个人福利的改善效果较为明显。

《投资者网》:需求侧改革方面,短期一两年具体能做点什么?虽然双循环的重点是内循环,但是内循环内需本身又涉及到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您觉得这么多年收入分配问题两极分化持续严重吗?疫情是否进一步促进两极分化?

王丹:需求侧改革是长期的。短期内,许多人谈及的社保医保户口改革、城镇化及扶贫,这些确实十分重要,但对收入增长的推动力不大。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上,两级分化的趋势与欧美国家相似,都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但中国在这一基础上加了国企因素,国企的收入现在大部分仍然都用在投资、海外援助,实际上,这部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不大。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国企层面能否在收入分配上做更大改革与调整,以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是个长期的改革。

《投资者网》:内循环中,上游是产业,下游是消费。中间的衔接尚需要不断更好的产品来满足消费需求。比如早些年我们说中国人去日本买电饭煲,买马桶。说明,我们需求很旺盛,但产品研发的供给端能力不足。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王丹:其实内循环的难点是改善消费,终端消费需求会影响到产业链的每一环,现在提需求侧改革是很适宜的。

中国产业链在经历向中高端的升级过程,同时也要面对一些生产终端产品的低附加值生产线搬离中国。中国最近签订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这种趋势,即中国会越来越多的偏向于生产中间品,形成新的贸易格局---即中国生产的中间品出口到东盟,东盟生产成终端品之后再出口到欧美市场以躲开关税或其他制裁。这种转变对于中国出口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因为全世界贸易中,90%是中间品,只有不到10%的终端产品,一部分产业链搬到东盟后,中国对这些东盟国家出口中间品的数量也会增多。

中国人去日本买的电饭煲和马桶,大多也是中国国内生产出口的,中国技术完全能做。但是这些产品并不能轻易的出口转内销,因为出口商品的利润边际很高,销售渠道和国内有根本差别。国内销售的商品利润空间低,普通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导致高质高价的商品难以脱颖而出。但一般而言,中国面向消费者的研发有能力做的很好,比如小米和阿里巴巴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不好做的是高精尖技术,比如芯片和种子。这些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也需要大力度的资金投入力度、企业参与和资本市场的配合,不是政府一己之力能完成的。(思维财经出品)■

后疫情之"变"问道2021

声明:投资者网&思维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