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完成了“KPI”:2020年全年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
“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1月12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86万亿元,比上年多9.19万亿元。
去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表示,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这意味着,央行完成了今年信贷投放的“KPI”。
从月度数据看,2020年12月,贷款新增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与市场前预期基本一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72万亿元,同比少增4821亿元,少于市场此前超2万亿元预期。
2020年12月的贷款中,居民、企业融资半分天下。其中,居民贷款新增5635亿元,同比少增824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居民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少增493亿元、少增432亿元;企业贷款新增5953亿元,同比多增1709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同比多减3132亿元、多增1522亿元、多增3079亿元。
2020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少于预期的原因,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减少7376亿元,同比多减5920亿元;政府债券融资7156亿元,同比多增3418亿元;企业债券融资442亿元,同比少增2183亿元。
去年全年,社会融资中增长最快的是政府债券、股票融资。
从结构看,2020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7.5%,同比低8.3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占比0.4%,同比高0.9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1.1%,同比高2.6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3.2%,同比低1.8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0.5%,同比高2.4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2.8%,同比低0.2个百分点;政府债券占比23.9%,同比高5.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2.6%,同比高1.2个百分点。
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走向,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月8日,易纲表示:“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易纲表示,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金融支持。同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疫情期间特殊的、阶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后将退出,如何避免政策退出的叠加效应?对此,易纲表示,中国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大水漫灌”。因此,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退出问题较小。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从宏观上,要稳住宏观杠杆率。”易纲表示,2020年,疫情冲击使GDP增长率较低,使得我国宏观杠杆率,也就是总负债和GDP之比明显上升。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放慢,预计今年可以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作者:辛继召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