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地方对碳达峰存认识误区 “十四五”应摆脱高碳投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帆 2021-01-13 05: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欧盟从上世纪90年代碳达峰,到预计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差不多需要历经60年,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的时间。

(原标题:地方对碳达峰存认识误区 “十四五”应摆脱高碳投资)

“越是往中央高层,对于碳达峰的重视程度越高,但越往下,低碳发展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唤醒、提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近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止如此,有不同的低碳领域官员、专家发现,地方对于碳达峰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尚未有达峰时的碳排放总量限制,因此在2030年之前仍然可以发展高碳项目,在2030年之后再进行减排。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刚近日撰文指出,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攀登碳排放“新高峰”,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没有认识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的倒逼要求。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不久前指出,碳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对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就越有利。“十四五”要为实现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奠定好基础。

目前中国尚未提出碳达峰时的峰值排放总量目标,这也是导致误区存在的原因之一。郑迪坤摄

碳达峰并非攀登碳排放“新高峰”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一般而言,碳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而目前中国尚未提出碳达峰时的峰值排放总量目标,这也是导致误区存在的原因之一。

有专家认为,中国应尽快建立起全经济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目标,但这并非易事,一旦确定下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巨大。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提到,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

目前,中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涉及全国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这也意味着,所涉的发电行业排放单位将率先实现总量控制、管理,为全经济范围建立碳总量目标提供探索经验。

根据王金南、严刚的研究预测,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达到45亿吨的峰值、美国在2007年达到59亿吨左右的峰值,预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达到106亿吨左右,是欧盟的2.4倍,美国的1.8倍。

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国际惯例,碳达峰后并非迅速进入下降的过程,而是可能在峰值持续相当长的一个阶段。

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将对碳达峰形成另一重约束。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按照欧盟从上世纪90年代碳达峰,到预计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差不多需要历经60年,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的时间。

如此对照来看,中国将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如果碳达峰的峰值越高,后续实现碳中和的难度也将越大。

“我们距离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还有40年的时间,跨越了8个五年规划,每一个五年规划都不能放松。”邹骥向记者表示。

地方或将面临严格约束

地方将是落实国家碳达峰任务的责任主体。而在一些受访专家看来,地方转变发展理念,摆脱高碳投资依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最大的挑战。

有专家指出,疫情后各地要恢复经济,缺少高新科技的增长点,所以仍然按照传统的发展路子,扩张高耗能产业产能的冲动还比较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一些地方将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的发展、竞争力提升写进了“十四五”规划建议。

王金南、严刚在上述撰文中指出,“十四五”新建的高碳项目,其排放将延续到2050年前后,给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带来巨大压力,还会压缩未来20年至30年低碳技术的发展空间。

也有地方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近日召开的内蒙古全区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到,内蒙古“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煤化工项目。除了国家布局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全面暂停审批新的煤化工项目的一个直接因素是,内蒙古的“能耗双控”面临很大压力。

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目标下,地方未来或将面临着更严格的约束。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近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指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已成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抓手。“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将相关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地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相关工作落实。

邹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比于指导性的指标,约束性的指标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结合环保督查等措施,各级政府、企业对于低碳发展将真正重视起来。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尽管中国看似面临着时间更紧迫、形势更严峻的局面,但也存在有利的一面。

邹骥认为,现在有了新的技术革命成果,并且中国有自己的制度优势,有自觉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完全有理由在更低的人均GDP水平上实现碳达峰。

而一些更具备条件的地区,譬如经济发达地区、清洁能源更丰富的地区,还将承担着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期待。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在不久前提出,需推动更多的省市县争取在“十四五”期间达峰。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先锋榜样,那么提前达峰就很困难。进一步推进各省、市县一级的积极参与,对整个中国的低碳转型将有重大意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