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叔论市 指数重归升势,预示震荡结束要向上突破了?

来源:投资者网 作者:特约 毛锐 2021-01-21 08:37: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昨天指数重归升势,但盘面上个股反而跌多涨少,加上成交量萎缩明显,预示短期行情仍未能摆脱反复震荡态势。短期来看,上市公司年报预告的密集披露期即将到来,少数公司可能存在业绩暴雷,导致市场相对比较谨慎,叠加近期港股火爆行情对市场资金的分流,预计大概率以反复震荡为主。

(原标题:锐叔论市 指数重归升势,预示震荡结束要向上突破了?)

《投资者网》特约国金证券分析师毛锐

周三早盘A股三大指数平开为主。开盘之后,指数稍作震荡后便开始拉升,其中创业板指涨超3%,大幅领先主板指数。此后沪指逐渐回落至平盘线附近,创业板指则保持强势震荡态势。午后,指数震荡盘整为主。临近尾盘,指数小幅抬升。最终,上证指数、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涨0.47%、1.46%、3.90%报收。盘面上,个股跌多涨少,上股个股数量占比约43%,涨停股(剔除ST和未开板次新股)75家,显示市场情绪偏高,赚钱效应偏弱。两市成交额9156亿,较前一天缩量12.05%。北上资金小幅净流入近34亿。

昨天指数虽然涨了,但个股却跌多涨少,即使大涨近4%的创业板也是如此,与前天正好相反。主要原因还是与大市值的医药股、新能源股集体大涨。从而带动了指数。近期这种指数和整体赚钱效应背离的现象已经反复多次出现,所以我们还是不能以指数涨喜、以指数跌悲。

技术上来看,波段指标日线MACD方面,深成指、创业板指已经出现死叉,沪指也有死叉之势;均线系统方面,短期均线50日和10日出现死叉。上述现象说明,短期市场又进入一种平衡僵持状态。成交量自1月13日以来也是呈现逐步缩量态势,显示资金观望气氛有所加重,未来将等待一个新的短期方向选择。

那么,为何近日市场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接下来行情又将如何选择方向?操作上该进攻还是防御?首先,我们来看看造成近期行情反复震荡的原因。锐叔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大原因就是市场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近期公布的12月金融数据,出现超预期下滑,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对宏观流动性已经出现拐点了的认知。而1月15日央行一反前几月大幅超量续作MLF(中期借贷便利)的惯例,缩量续作MLF,这也引发的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第二个原因是港股和基金销售火爆对A股资金的分流。开年之后才13个交易日,南下资金已经累计超2000亿港元了!这是什么概念?和北上资金去年全年净流入2089亿人民币做个比较就明白了。年初基金销售更是火爆得一塌糊涂,光是这周一易方达的一只基金就吸金近2400亿!这都对二级市场造成了一种短期“抽水”效应,近日A股市场成交量的下滑就是一个侧面反映;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最近一些前期机构主要抱团品种出现了一些松动现象,而这些品种对指数的影响较大。

不过,就上述影响市场或者说指数的因素来看,都不具备持续性。首先,今年经济上去后,货币政策将逐步常态化,边际收紧是正常的,但其主要影响中长期走势,MLF是一年期的,央行缩量续作的MLF也是回收的中长期流动性。而短期货币政策仍然体现了“不急转弯”的取向,昨天央行就开展了2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创出自去年9月23日以来的单日新高,剔除到期的逆回购规模,本周前三个工作日,央行已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流动性3500亿元。加上一季度本来又是一年当中流动性相对最为宽松时段,银行放贷积极性较高,这也是往年春季行情的重要推动因素,所以短期无须担忧流动性问题对行情的影响。阶段性行情更多是受股市微观资金面影响。市场微观资金面来看,年初发了那么多基金,虽然暂时对市场资金面有一些扰动,但随着后期新基金陆续建仓,将会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包括场外资金申购部分)。昨天还给大家分享了中国结算的数据,12月A股新增投资者数同比增加了100%,这说明了普通投资者也在加快入市的步伐。再加上北上资金的持续流入,可以说未来一段时间,弹药供应还将源源不断。在市场不差钱的情况下,行情当然应该还会延续,大盘必将再次选择向上!

只是从1月底这个短期时段来讲,这两天锐叔也说过了,上市公司年报预告的密集披露期即将到来,少数公司可能存在业绩暴雷,导致市场相对比较谨慎,叠加近期港股火爆行情对市场资金的分流,预计大概率还会以反复震荡为主。所以还需保持一定耐心,操作上不急于追涨,但市场只要敢调整,那就可勇于加仓。

板块和热点方面,昨日盘面上,行业方面,电气设备、钢铁、医药生物、有色金属等行业涨幅居前,房地产、银行、公用事业、非银金融等行业逆势下跌。板块概念方面,稀土、稀土永磁、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板块涨幅超过4%,保险、网络游戏、航空运输、数字货币等板块跌幅超过1%。

先说说港股。昨天恒生指数继续保持强势上攻态势,南下资金流入也继续保持在200亿以上,维持火热状态。介于近期投资者对港股兴趣的大幅提升,昨天锐叔也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参与港股的方式。其中对于通过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基金的方式,锐叔也提示过不建议在相对净值明显溢价的情况下在盘中直接交易。果然,在前天大幅溢价的几个港股ETF昨天大多逆势下跌,其中港股通50ETF、上证港股通ETF等多只ETF单日跌幅超过5%,港股100ETF跌幅更是高达9.88%,接近触及跌停板。投资者参与市场前,一定要先了解市场,减少盲目性。像ETF基金,既可以在场内交易,也可以在场外申购赎回。当场内交易价格大幅超过基金净值的情况下,必然会引发大量资金头一天通过在场外以净值申购基金,然后第二天在场内卖出的套利行为,从而使得价格偏离净值的情况得以修复。所以通过ETF参与的方式,一定要参考价格和净值偏离状况,如果偏离很低,有看好后市,那就可以考虑在盘中直接买进,如果偏离很大,则最好是采用场外申购的方式。另外,投资者还可以选择通过申购主动性基金和港股通的方式参与。对于后者,由于港股市场是一个比A股更加抱团、更加分裂的市场,所以在选股中,也需要注意尽量选择优质的龙头品种。

昨天稀土板块再度爆发,个股掀涨停潮。从驱动力看,1、工信部15日发布的《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随着稀土行业话语权逐步回归产业,行业拐点来临。2、供应端较为刚性,供需矛盾下价格大幅上涨,下游需求端持续高景气,新能源汽车、风电、消费电子等对汝铁硼需求拉动较大。此外,浙商证券研报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高速增长,2025年对钕铁硼磁材的消费拉动将是2020年的6倍。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稀土价格也有多次上涨,但是都有两个特征:首先,每一轮涨价核心驱动都是供给,包括收储(商储、国储)、稀土打黑、地缘事件等等;其次,正因如此,每一轮涨价的驱动逻辑持续性都不强,所以每一轮涨价都是快速上涨,然后再次跌回底部。但这一轮稀土涨价的核心驱动则与以前有所不同,更多是下游新兴产业的需求,供给是支撑逻辑。在这个背景下,这一轮稀土涨价驱动力应该更持续、更稳定。事实上,从涨价趋势也可以看出,2011年以后,每一轮稀土价格上涨时间不会超过半年,但是本轮涨价从上半年开始已经持续7-8个月了,已经超过历史前几轮上涨的时间。

昨天医药医疗板块也涨幅居前,尤其是CRO行业,康龙化成涨超12%,泰格医疗大涨9%。主要驱动是昭衍新药发布业绩预告预增70%至80%,印证CRO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中国是全球复合增速最快的CRO市场,年复合增速为 28.5%,这一医药细分领域中长期继续看好。但短期更多是受年报报喜预期的刺激,但整体上医药板块的年报高增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去年疫情的背景下,事实上业绩环比增速已经呈现趋缓之势,因此持续性可能不会很好,追涨需谨慎。

昨天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包括氢能源等新能源产业链的上涨,主要受隔夜拜登将恢复对电动汽车的激励措施的利好预期影响,在昨天的早评中,锐叔就进行过提示。果然,昨天拜登上台后的第一天,就一口气将签署17项行政命令,其中就包括了重返巴黎气候协定。不过对于新能源产业链,锐叔昨天也提示了,作为前期机构主要抱团品种,新能源产业链已经有些抱团松动的迹象,最好还是当反抽来看待。因此,在反抽之后,还是重归谨慎为好。另外,锐叔发现昨天拜登将要签署的一系列行政命令中,涉及疫情控制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发起“百天口罩挑战”,喜欢短线的朋友也不妨稍微关注一下口罩概念。

操作策略:

昨天指数重归升势,但盘面上个股反而跌多涨少,加上成交量萎缩明显,预示短期行情仍未能摆脱反复震荡态势。短期来看,上市公司年报预告的密集披露期即将到来,少数公司可能存在业绩暴雷,导致市场相对比较谨慎,叠加近期港股火爆行情对市场资金的分流,预计大概率以反复震荡为主。不过,年初大量发行的基金将给春节前后市场带来可观的弹药,一季度是一年当中流动性相对最为宽松时段、经济复苏态势有望持续到今年上半年、海外流动性充裕下北上资金的持续流入、3月“两会”政策对市场情绪的提振等预期,春季行情有望延续。因此,在近期操作上,一方面要保持乐观,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定耐心。中期来看,流动性最充裕时期已过,明年货币政策有望逐步回归常态化,市场将进入“信用收缩+盈利扩张”阶段,整体市场仍有望保持区间震荡格局。操作上,轻仓者不宜追涨,但逢低可加仓,重仓者暂持股待涨为主,同时注意根据结构性主线进行调仓换股。中线可逢低关注“低估值+(顺周期+可选消费)”品种、景气度持续上升的行业。

(国金证券毛锐 SAC执业编号:S1130519020002)

本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国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港股稀土流动性收紧医药医疗南下资金年报预披露

声明:投资者网&思维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