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穷搜 荦荦大端

来源:金融界 2021-01-22 05:2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锐意穷搜 荦荦大端)

宋立民 1935年初,鲁迅序《小说旧闻钞》曰:“《小说旧闻抄》者,实十余年前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时,所集史料之一部。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之难也,颇亦珍惜。”——看到“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十六字,笔者依稀窥见了刘万华博士辑校《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的“形状”。盖古籍整理的事业链上,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大同小异也。 2019年9月25日公布的“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2018)”中,商丘师院刘万华的新书《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荣获一等奖。该奖乃全国古籍类图书最高奖,其前身为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由中国版协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于1992年设立,2019年已经是第34届,评选出一等奖37项,二等奖48项,普及读物15项。 刘万华辑校的这套书共十二册,为明代宋纁、清代宋荦等撰,2020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400余万字,收集了明清时期商丘宋氏家族自明嘉靖至民国间宋姓44人的著作百余种,并附录相关研究资料,集中展示了明清商丘宋氏家族文化以及商丘地域文化的厚重。 自明清以降,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系列声名远播的文学世家,如海宁查氏、新城王氏、宜兴陈氏、桐城方氏等。中原河南的祥符周氏、商丘宋氏亦素享盛名。商丘宋氏活跃时期达二百余年,宋荦正是其杰出代表。 宋荦(1634年—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别署绵津山人、西陂放鸭翁等,归德府商丘县人,大学士宋权之子。因为政清廉而深受康熙帝器重,官至吏部尚书。作为清前期颇负名望的显宦、文学家和鉴赏家,宋荦在清初诗、词、文以及文物收藏鉴赏等领域均有所成,撰著编选著作颇丰,存世作品近两百万字。其诗与王士禛齐名,时有“王宋”并称。诗作之外,杂著亦达数十种,任封疆大吏时还主持风雅,推扬后进,编选如《国朝三家文钞》《江左十五子诗选》等,影响深远。 整理商丘宋氏家族之著述,不仅能全面认识宋荦其人及其思想、创作,还能了解清初顺康时代的政治氛围、社会文化环境,观照清初家族文化的传承,士子群体活动的面貌,文学思想与审美情趣的变迁。故此,《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的出版并非宋氏一族的大事,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将会在日后的文学研究与创作方面日渐凸显。 《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的整理者刘万华博士年富力强,学养深厚,熟谙历史文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宋荦及宋氏家族的研究,念兹在兹,锲而不舍,广泛收集爬梳宋氏著述及相关资料,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总结刘万华《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的辑校历程,至少有两大特色。 一曰八方淘宝,一网打尽。《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共四百三十万字,收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宋纁、宋沾、宋权、宋荦、宋炌、宋炘、宋至、宋筠、宋华金、宋韦金等四十四人近百余种著作。其中不少稿本十分难得。如《豫章祀纪》《青立轩诗稿》《授研斋诗》《和松庵存札》等,流传不广,较为稀见。此外,《商丘宋氏西陂藏书目》《漫堂藏书目》《宝鉴斋录存所藏宋牧仲存札》《青纶馆藏书录》等是稿抄本,有的甚至是海内孤本。责编路伟在《〈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整理琐记》一文中叙述了编纂者的巡书苦旅。例如张榕端《河上草》前有宋荦序,但《河上草》一书久觅不得,《中国古籍总目》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均未著录。“我们原以为已经亡佚,后来偶查阅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库,发现天津图书馆藏有此书康熙刻本,当为海内外孤本。于是托人代查,果然此序赫然在焉。这样的发现在整理宋荦集过程中是常有之事,因而知清代文献真是如江似海,难以穷尽,正因为如此,才不断有新发现带来的喜悦。”所以,与其说十二卷大著是用手打出来的,不如说是整理者、出版家们用双脚走出来的。 二曰氏族为伍,广征博考。汇聚一个家族的作品于一集的整理方法也是这套大著的亮点。以往的古籍整理,每每集中于一位作家或一种作品,属于“红烧排骨”式的加工制作方法,也的的确确做出了不少色香味俱全的“大菜”。而《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则是另辟蹊径,使用了凡是“宋氏著述”尽数收录的“老汤卤肉”式的加工方法,辐射面积之宽广,完整提供了另一种整理范式。在编辑之际,整理者把商丘宋氏著述有传本者几乎全部收入,且每一位宋氏作家的著作之后,皆附录相关唱和投赠之作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全书的文献资料价值。 《宋荦全集》主要分为内编、外编与闰编三部分:内编收入宋荦晚年自订诗文集《西陂类稿》,并据《绵津山人诗集》《十子诗略·牧庵诗略》等辑入诗68题共87首,据《百名家词钞·枫香词》等辑入词28阕;其次收入宋荦诗文辑佚成果,分编十四卷,计诗一卷,序跋记传等各体文十三卷;外编收入宋荦杂著,如《豫章祀纪》四卷、《如山于公年谱》二卷、《文康府君年谱》一卷、《商丘宋氏西陂藏书目》及《漫堂藏书目》等5种;闰编收入宋荦友朋书札如《宝鉴斋录存所藏宋牧仲存札》十卷、《和松庵存札》不分卷及辑佚书札,待访诗文存目等;附录宋荦研究资料辑录,含序、跋、著录、宋荦传记等资料。 《宋氏家集》收入宋纁《庄敏公遗集》等,宋沾《福山公遗集》,宋权《文康公遗集》等,宋炘佚作,宋至《纬萧草堂诗集》,宋筠《青纶馆藏书录》,宋华金《青立轩诗稿》,宋韦金《授研斋诗》,高岑《眺秋楼诗集》等及每个人的研究资料。 同时,在校勘上,该著作罗列众本,核其异同,参校了各个时期的从稿本到刻本十余种版本,鲜明地昭示了文本演变之迹——这一点在宋荦诗集整理上尤其突出。在辑佚上,整理者参阅群书,广征博考,同样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收获。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振宏教授曰:“《宋荦全集》的出版,为诸多学术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资料平台。除了一般的明清文学研究之外,它还将为开拓商丘地域文化研究、家族史家族文化研究,提供系统的文献资源。我们应该感谢刘万华老师的辛勤劳动。《宋荦全集》可以成为商丘的一张文化名片。” 翻阅十二卷皇皇巨著,作为宋姓后人,除了对于刘万华博士和出版社的感激,笔者更有诸多惭愧: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宋荦,自己居然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其他同姓先祖的著述。 思考刘万华博士成功的足迹,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年轻学者要敢于打大仗、栽大树、结“大果子”。以往说及做学问,总觉得年轻人应该“打基础为重”。殊不知万华老师甫进商丘师范学院,就已经瞄准了宋荦这棵“大树”,上穷碧落下黄泉,决心托出一盘完备的“宋氏全席”留给后世的“美食家”们。这种学术气魄与学术视野,恰恰是今天的年轻学者尤可效法的。二是一定要有好导师。万华的博士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先生高屋建瓴的策划,对于史料的分类、收录、校勘、编排等方面的悉心指导,是该著作文献价值的可靠保证——商丘宋氏大量佚文、书画作品、碑刻文献等的辑录,诸多抄本、孤本的考证、校勘,没有“高手”指点是难以完成的。三是地方文化要有热心人。地方官的文化意识,地方高校的学科规划与学术氛围,院系领导的大局观,地方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等,也都是结出大果实的重要条件。所以,地方古籍整理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关键也在这种通力协作。四是出版家要有“识珠”慧眼乃至牺牲精神。数百万字的巨著,编辑不说“字字看来都是血”,一字一句审读、校勘谈何容易。尤其叫人动容的是,路伟副编审本人就是宋荦研究专家,且早就有心要做宋荦的项目。后来毅然放弃自己的初衷,拔刀相助,与刘万华老师一起,寻找资料足迹遍及全国,全心全意玉成此事——活活一段中国当代出版史佳话。 如今,为锐意穷搜而终于荦荦大端——这里的“荦”不仅是“明显”,更是以宋荦为代表的整个宋氏家族;而这里的“端”也不仅是“主要项目”而是“和盘端出”。 子曰:“必也正名乎。”姓名姓名,“姓”还在“名”之前,如果“百家姓”都能够把自己的家族史做得扎扎实实,真乃我文化古国的大幸事也。

  宋立民

  1935年初,鲁迅序《小说旧闻钞》曰:“《小说旧闻抄》者,实十余年前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时,所集史料之一部。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之难也,颇亦珍惜。”——看到“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十六字,笔者依稀窥见了刘万华博士辑校《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的“形状”。盖古籍整理的事业链上,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大同小异也。

  2019年9月25日公布的“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2018)”中,商丘师院刘万华的新书《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荣获一等奖。该奖乃全国古籍类图书最高奖,其前身为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由中国版协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于1992年设立,2019年已经是第34届,评选出一等奖37项,二等奖48项,普及读物15项。

  刘万华辑校的这套书共十二册,为明代宋纁、清代宋荦等撰,2020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400余万字,收集了明清时期商丘宋氏家族自明嘉靖至民国间宋姓44人的著作百余种,并附录相关研究资料,集中展示了明清商丘宋氏家族文化以及商丘地域文化的厚重。

  自明清以降,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系列声名远播的文学世家,如海宁查氏、新城王氏、宜兴陈氏、桐城方氏等。中原河南的祥符周氏、商丘宋氏亦素享盛名。商丘宋氏活跃时期达二百余年,宋荦正是其杰出代表。

  宋荦(1634年—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别署绵津山人、西陂放鸭翁等,归德府商丘县人,大学士宋权之子。因为政清廉而深受康熙帝器重,官至吏部尚书。作为清前期颇负名望的显宦、文学家和鉴赏家,宋荦在清初诗、词、文以及文物收藏鉴赏等领域均有所成,撰著编选著作颇丰,存世作品近两百万字。其诗与王士禛齐名,时有“王宋”并称。诗作之外,杂著亦达数十种,任封疆大吏时还主持风雅,推扬后进,编选如《国朝三家文钞》《江左十五子诗选》等,影响深远。

  整理商丘宋氏家族之著述,不仅能全面认识宋荦其人及其思想、创作,还能了解清初顺康时代的政治氛围、社会文化环境,观照清初家族文化的传承,士子群体活动的面貌,文学思想与审美情趣的变迁。故此,《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的出版并非宋氏一族的大事,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将会在日后的文学研究与创作方面日渐凸显。

  《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的整理者刘万华博士年富力强,学养深厚,熟谙历史文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宋荦及宋氏家族的研究,念兹在兹,锲而不舍,广泛收集爬梳宋氏著述及相关资料,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总结刘万华《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的辑校历程,至少有两大特色。

  一曰八方淘宝,一网打尽。《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共四百三十万字,收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宋纁、宋沾、宋权、宋荦、宋炌、宋炘、宋至、宋筠、宋华金、宋韦金等四十四人近百余种著作。其中不少稿本十分难得。如《豫章祀纪》《青立轩诗稿》《授研斋诗》《和松庵存札》等,流传不广,较为稀见。此外,《商丘宋氏西陂藏书目》《漫堂藏书目》《宝鉴斋录存所藏宋牧仲存札》《青纶馆藏书录》等是稿抄本,有的甚至是海内孤本。责编路伟在《〈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整理琐记》一文中叙述了编纂者的巡书苦旅。例如张榕端《河上草》前有宋荦序,但《河上草》一书久觅不得,《中国古籍总目》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均未著录。“我们原以为已经亡佚,后来偶查阅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库,发现天津图书馆藏有此书康熙刻本,当为海内外孤本。于是托人代查,果然此序赫然在焉。这样的发现在整理宋荦集过程中是常有之事,因而知清代文献真是如江似海,难以穷尽,正因为如此,才不断有新发现带来的喜悦。”所以,与其说十二卷大著是用手打出来的,不如说是整理者、出版家们用双脚走出来的。

  二曰氏族为伍,广征博考。汇聚一个家族的作品于一集的整理方法也是这套大著的亮点。以往的古籍整理,每每集中于一位作家或一种作品,属于“红烧排骨”式的加工制作方法,也的的确确做出了不少色香味俱全的“大菜”。而《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则是另辟蹊径,使用了凡是“宋氏著述”尽数收录的“老汤卤肉”式的加工方法,辐射面积之宽广,完整提供了另一种整理范式。在编辑之际,整理者把商丘宋氏著述有传本者几乎全部收入,且每一位宋氏作家的著作之后,皆附录相关唱和投赠之作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全书的文献资料价值。

  《宋荦全集》主要分为内编、外编与闰编三部分:内编收入宋荦晚年自订诗文集《西陂类稿》,并据《绵津山人诗集》《十子诗略·牧庵诗略》等辑入诗68题共87首,据《百名家词钞·枫香词》等辑入词28阕;其次收入宋荦诗文辑佚成果,分编十四卷,计诗一卷,序跋记传等各体文十三卷;外编收入宋荦杂著,如《豫章祀纪》四卷、《如山于公年谱》二卷、《文康府君年谱》一卷、《商丘宋氏西陂藏书目》及《漫堂藏书目》等5种;闰编收入宋荦友朋书札如《宝鉴斋录存所藏宋牧仲存札》十卷、《和松庵存札》不分卷及辑佚书札,待访诗文存目等;附录宋荦研究资料辑录,含序、跋、著录、宋荦传记等资料。

  《宋氏家集》收入宋纁《庄敏公遗集》等,宋沾《福山公遗集》,宋权《文康公遗集》等,宋炘佚作,宋至《纬萧草堂诗集》,宋筠《青纶馆藏书录》,宋华金《青立轩诗稿》,宋韦金《授研斋诗》,高岑《眺秋楼诗集》等及每个人的研究资料。

  同时,在校勘上,该著作罗列众本,核其异同,参校了各个时期的从稿本到刻本十余种版本,鲜明地昭示了文本演变之迹——这一点在宋荦诗集整理上尤其突出。在辑佚上,整理者参阅群书,广征博考,同样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收获。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振宏教授曰:“《宋荦全集》的出版,为诸多学术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资料平台。除了一般的明清文学研究之外,它还将为开拓商丘地域文化研究、家族史家族文化研究,提供系统的文献资源。我们应该感谢刘万华老师的辛勤劳动。《宋荦全集》可以成为商丘的一张文化名片。”

  翻阅十二卷皇皇巨著,作为宋姓后人,除了对于刘万华博士和出版社的感激,笔者更有诸多惭愧: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宋荦,自己居然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其他同姓先祖的著述。

  思考刘万华博士成功的足迹,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年轻学者要敢于打大仗、栽大树、结“大果子”。以往说及做学问,总觉得年轻人应该“打基础为重”。殊不知万华老师甫进商丘师范学院,就已经瞄准了宋荦这棵“大树”,上穷碧落下黄泉,决心托出一盘完备的“宋氏全席”留给后世的“美食家”们。这种学术气魄与学术视野,恰恰是今天的年轻学者尤可效法的。二是一定要有好导师。万华的博士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先生高屋建瓴的策划,对于史料的分类、收录、校勘、编排等方面的悉心指导,是该著作文献价值的可靠保证——商丘宋氏大量佚文、书画作品、碑刻文献等的辑录,诸多抄本、孤本的考证、校勘,没有“高手”指点是难以完成的。三是地方文化要有热心人。地方官的文化意识,地方高校的学科规划与学术氛围,院系领导的大局观,地方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等,也都是结出大果实的重要条件。所以,地方古籍整理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关键也在这种通力协作。四是出版家要有“识珠”慧眼乃至牺牲精神。数百万字的巨著,编辑不说“字字看来都是血”,一字一句审读、校勘谈何容易。尤其叫人动容的是,路伟副编审本人就是宋荦研究专家,且早就有心要做宋荦的项目。后来毅然放弃自己的初衷,拔刀相助,与刘万华老师一起,寻找资料足迹遍及全国,全心全意玉成此事——活活一段中国当代出版史佳话。

  如今,为锐意穷搜而终于荦荦大端——这里的“荦”不仅是“明显”,更是以宋荦为代表的整个宋氏家族;而这里的“端”也不仅是“主要项目”而是“和盘端出”。

  子曰:“必也正名乎。”姓名姓名,“姓”还在“名”之前,如果“百家姓”都能够把自己的家族史做得扎扎实实,真乃我文化古国的大幸事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