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无中生有

来源:金融界 2021-01-22 05:2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管理:无中生有)

李赫宇 管理,是“无中生有”的艺术,更遵循“无中生有”的规律。 管理者要明白,有与无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无”才是根本。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也都依托于无来发挥功用。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中有三句话,主旨相似。 第一句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是说:道本身是虚空的,但它的功能作用却是实实在在、无穷无尽的。 第二句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箱体中空,拉动送风,鼓动不止,风力不竭。 第三句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说:房屋建筑是中空的,才能住人装物;柜橱家具是中空的,才能存放生活用品;锅碗瓢盆是中空的,才能盛饭菜汤水。各种实的东西围出一个虚的空间,而正是这个虚空的、触摸不到的部分,才是真正可以用的东西,才让你发现真正有用的功能。 这三句话实则讲的都是“无”与“空”,具有更强的力量,更大的效用。 有,是我们可见的世界实象;无,是世界幕后的真相。有,是实际可见的利益;无,是在背后起作用的力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空气无形,用之以有生;时间无形,用之以定准;东西南北上下经纬无形,用之以定位;数据信号无形,用之以连通电话与网络,程序系统无形,用之以操作手机与电脑。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明辨有无、以“无”为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要学会从“空无”中判断形势把握机会。一方面,企业的空白处,就是要着力补充完善的环节;市场和大众思维的空白处,就是增势赋能、抢占市场的空间;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空白处,就是设计增量、绸缪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人皆有,我则不必有,直接拿来主义再做变化即可;人有,我亦有,就要精简头绪集中力量,在他人所无处创新发力;人皆无,那便是我培养和创造有的契机。 第二,要善于营造“空无”的状态。企业不可太紧太满太密,要留下虚空松散的地方,否则便没有转圜的余地,没有变化的空间。就像在格斗技击中,只有先放松才能运用全身整力,只有收回拳脚才能再发力出招。中国书法美学还有“计白当黑”之说,无字处是空白,有字处的笔画间隙也是空白,有意的留白更是空白,要把虚空的白处和实笔的用墨放在同等地位来经营谋划,才成其为章法,也才成其为书法。 将“空”置于工作场景下,为心理的安适和情感的安放留有空间,才能让企业成为“活”的企业,也让员工成为“活”的人。过度密集的工作内容、高压催迫的工作方式、不合理的作息安排等,虽或能在短期之内提高某些效率与利润,但长远来看必将使企业陷入僵化与“内卷”,直到反弹式地跌至严重低效。 第三,要懂得“有无”是相对的。此时有,他时可能变无,此时无,他时可能变有;在这个环境下有,在那个环境下可能变无;你定位的有,可能被别人忽略为无,你定位的无,亦可能被别人看重为有。所以要时时观察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象,在适当时机做正确的事。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说的是宋国有个人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他有一个可使手在寒冷冬天不会冻裂的药方,但他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何价值,而一位外来客却斥资百金从其手中买到药方,进献吴王。该药方后被用于吴越两国在冬季发动的水战,并使吴国获得大胜,吴王则割地封侯来奖赏这位外来客。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体积庞大的葫芦,盛水则裂,装物太浅,看似大而无当,但如果系于身上,制成“腰舟”,就可使人畅游碧水之间。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如何对拥有的资源和优势进行准确定位以及如何适时适地去使用,实现效能最大化,就像有些人可以利用很普通的牌面赢得很漂亮,有些人则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同时也要清楚,从外界标准来看,有用或无用一定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用”,追逐外界“标准”,就很可能会受制于人而丧失自己。 第四,要懂得“有无”是平衡的,得此则失彼。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把树加工成木材,树就没有了,木材制成桌椅,木材就没有了。不管是人的一生,还是企业团体的发展历程,在能量的消耗、心力的分布上,乃至事情的得失、情绪的喜忧上,基本都是守恒的:在此处有了,在另一处就无了;聚焦此事此物,必定错过他事他物;此处此时有所得,必在他处他时有所失;此时认为是得,或许将来发现是失,此时认为是利,或许将来发现是害。因此管理者要提醒自己,不要盲目扩张,不要一味贪利,不要对有无、得失过于执着纠结。 此外,有了一样东西,人的时空安排、资源配备就都会围绕其发生倾斜乃至重组,最终很可能就变成了一种消耗与掣肘,制约人的发展变化。武学中有一个“持刀者必败”理论,与此相通,说的是手里有刀。一切动作便只能以刀为中心,手足四肢便无法自由组织动作,刀反而限制了人与动作本身。因此,人们习惯上都喜欢“有”,但“有”究竟是利是弊,需要放在时间的长度与全局的互动中去考虑。 庄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继续思考有用与无用的关系,进而提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创造性理念。这个观念可以谈得很大很深,也可以精简为三个方面: 第一,短期之内,看似无用,长远积累,成就大用。 《庄子》中有许多寓言,都在讲如何通过单调而重复的苦修炼技,最终达到“大道”。“伛偻者承蜩”的故事,说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一个驼背老头,在参天古树之下,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在黏蝉,随手就黏起一个,轻松潇洒。孔子问他怎么这么厉害?老人直接回答:“我有道也。”接着说:“我先在竹竿顶端放两个弹丸,先训练五六个月,这弹球不掉下来,那我黏蝉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放三个弹球还不掉下来,失手概率就只有十分之一;放五个不掉下来,那就探囊取物一般了。” 在练成技艺、成就功力之前的每一天的练习,看起来都是无用,但它们却是通向顿悟以及更高境界的有效积累。企业亦如是,无论计划方案,还是项目产品,都需要付出实在功夫去实践和打磨,由量变引发质变,企业的整体实力才能真正提升。 第二,有用之用是浅的,无用之用是深的,那些没有用到的部分、看似无用的部分,决定了“有用”的广度、深度、厚度。 庄子曾经说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大地宽广阔大,但是每个人真正能用上的只是足掌那么大,不过,如果把立足之外的地方都挖断挖空,形成坑堑,直到地心那么深,那么人还站得住吗?人所立足的地方还有用吗?“足外土”虽不直接在人的脚下,但却正由于和“足下土”的共同作用,才能支撑我们。产业与事业、人类与自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甚至地球和宇宙,都可以归于“足下土”和“足外土”之间的辩证关系。同理,企业也要把“足外土”做好做实,譬如要实现某种产品迭代或技术革新时,企业的整体人际关系与工作生态、人脉与资源的积累维系、议事制度与决策模式、人才状况与赏罚体系等不见的部分、难以直接感知和量化的部分,决定了“有用”的价值和品质。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讲过一个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故事:雅典城请来一位雕塑大师在神庙的山顶雕刻一尊巨大的神像。大师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作品,神像落成当天,雅典城还举行了盛大庆典。但随后政府却狡赖说:人们在城中只能看到山顶神像的正面,背后那一半却看不到,所以我们只能付一半的钱。大师的回答则是:你们看不到,但是我也做了;你们看不到,众神看得到。 德鲁克从这个故事里做出引申——伟大的企业所做的事情至少有一半是别人看不到的,有许多无形的东西决定着企业的品质与上限。而对于企业来说,“众神”指的又是谁呢?就是员工,就是市场,就是大众,他们看得到企业的品质与品格,分析得出企业的态度与逻辑,感受得到企业的活力与冷暖。在别人看不到处下功夫,比如管理者的同情心与共情力、服务态度等,或许恰恰决定着企业能够走多远。 最高明的管理之道应当落足于“无”。 最高明的管理术是“无”,减少欲望、减少干涉、减少权谋。不要强为和妄为,不要干涉和侵犯,而是引导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就像老子所说的,最高级的管理者是让人们意识不到你的存在,让人们觉得周围一切不是经过设计的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最基础的管理术也是“无”,不要多为和乱为,不要盲目和多变,而应把主要精力用在团体发展的主干与主线上,用在营造和谐平稳的环境上,这样,自会有人为这难得的管理者品性和宝贵的环境主动付出,自然会带动员工的积极作为。

  李赫宇

  管理,是“无中生有”的艺术,更遵循“无中生有”的规律。

  管理者要明白,有与无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无”才是根本。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也都依托于无来发挥功用。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中有三句话,主旨相似。

  第一句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是说:道本身是虚空的,但它的功能作用却是实实在在、无穷无尽的。

  第二句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箱体中空,拉动送风,鼓动不止,风力不竭。

  第三句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说:房屋建筑是中空的,才能住人装物;柜橱家具是中空的,才能存放生活用品;锅碗瓢盆是中空的,才能盛饭菜汤水。各种实的东西围出一个虚的空间,而正是这个虚空的、触摸不到的部分,才是真正可以用的东西,才让你发现真正有用的功能。

  这三句话实则讲的都是“无”与“空”,具有更强的力量,更大的效用。

  有,是我们可见的世界实象;无,是世界幕后的真相。有,是实际可见的利益;无,是在背后起作用的力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空气无形,用之以有生;时间无形,用之以定准;东西南北上下经纬无形,用之以定位;数据信号无形,用之以连通电话与网络,程序系统无形,用之以操作手机与电脑。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明辨有无、以“无”为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要学会从“空无”中判断形势把握机会。一方面,企业的空白处,就是要着力补充完善的环节;市场和大众思维的空白处,就是增势赋能、抢占市场的空间;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空白处,就是设计增量、绸缪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人皆有,我则不必有,直接拿来主义再做变化即可;人有,我亦有,就要精简头绪集中力量,在他人所无处创新发力;人皆无,那便是我培养和创造有的契机。

  第二,要善于营造“空无”的状态。企业不可太紧太满太密,要留下虚空松散的地方,否则便没有转圜的余地,没有变化的空间。就像在格斗技击中,只有先放松才能运用全身整力,只有收回拳脚才能再发力出招。中国书法美学还有“计白当黑”之说,无字处是空白,有字处的笔画间隙也是空白,有意的留白更是空白,要把虚空的白处和实笔的用墨放在同等地位来经营谋划,才成其为章法,也才成其为书法。

  将“空”置于工作场景下,为心理的安适和情感的安放留有空间,才能让企业成为“活”的企业,也让员工成为“活”的人。过度密集的工作内容、高压催迫的工作方式、不合理的作息安排等,虽或能在短期之内提高某些效率与利润,但长远来看必将使企业陷入僵化与“内卷”,直到反弹式地跌至严重低效。

  第三,要懂得“有无”是相对的。此时有,他时可能变无,此时无,他时可能变有;在这个环境下有,在那个环境下可能变无;你定位的有,可能被别人忽略为无,你定位的无,亦可能被别人看重为有。所以要时时观察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象,在适当时机做正确的事。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说的是宋国有个人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他有一个可使手在寒冷冬天不会冻裂的药方,但他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何价值,而一位外来客却斥资百金从其手中买到药方,进献吴王。该药方后被用于吴越两国在冬季发动的水战,并使吴国获得大胜,吴王则割地封侯来奖赏这位外来客。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体积庞大的葫芦,盛水则裂,装物太浅,看似大而无当,但如果系于身上,制成“腰舟”,就可使人畅游碧水之间。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如何对拥有的资源和优势进行准确定位以及如何适时适地去使用,实现效能最大化,就像有些人可以利用很普通的牌面赢得很漂亮,有些人则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同时也要清楚,从外界标准来看,有用或无用一定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用”,追逐外界“标准”,就很可能会受制于人而丧失自己。

  第四,要懂得“有无”是平衡的,得此则失彼。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把树加工成木材,树就没有了,木材制成桌椅,木材就没有了。不管是人的一生,还是企业团体的发展历程,在能量的消耗、心力的分布上,乃至事情的得失、情绪的喜忧上,基本都是守恒的:在此处有了,在另一处就无了;聚焦此事此物,必定错过他事他物;此处此时有所得,必在他处他时有所失;此时认为是得,或许将来发现是失,此时认为是利,或许将来发现是害。因此管理者要提醒自己,不要盲目扩张,不要一味贪利,不要对有无、得失过于执着纠结。

  此外,有了一样东西,人的时空安排、资源配备就都会围绕其发生倾斜乃至重组,最终很可能就变成了一种消耗与掣肘,制约人的发展变化。武学中有一个“持刀者必败”理论,与此相通,说的是手里有刀。一切动作便只能以刀为中心,手足四肢便无法自由组织动作,刀反而限制了人与动作本身。因此,人们习惯上都喜欢“有”,但“有”究竟是利是弊,需要放在时间的长度与全局的互动中去考虑。

  庄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继续思考有用与无用的关系,进而提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创造性理念。这个观念可以谈得很大很深,也可以精简为三个方面:

  第一,短期之内,看似无用,长远积累,成就大用。

  《庄子》中有许多寓言,都在讲如何通过单调而重复的苦修炼技,最终达到“大道”。“伛偻者承蜩”的故事,说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一个驼背老头,在参天古树之下,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在黏蝉,随手就黏起一个,轻松潇洒。孔子问他怎么这么厉害?老人直接回答:“我有道也。”接着说:“我先在竹竿顶端放两个弹丸,先训练五六个月,这弹球不掉下来,那我黏蝉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放三个弹球还不掉下来,失手概率就只有十分之一;放五个不掉下来,那就探囊取物一般了。”

  在练成技艺、成就功力之前的每一天的练习,看起来都是无用,但它们却是通向顿悟以及更高境界的有效积累。企业亦如是,无论计划方案,还是项目产品,都需要付出实在功夫去实践和打磨,由量变引发质变,企业的整体实力才能真正提升。

  第二,有用之用是浅的,无用之用是深的,那些没有用到的部分、看似无用的部分,决定了“有用”的广度、深度、厚度。

  庄子曾经说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大地宽广阔大,但是每个人真正能用上的只是足掌那么大,不过,如果把立足之外的地方都挖断挖空,形成坑堑,直到地心那么深,那么人还站得住吗?人所立足的地方还有用吗?“足外土”虽不直接在人的脚下,但却正由于和“足下土”的共同作用,才能支撑我们。产业与事业、人类与自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甚至地球和宇宙,都可以归于“足下土”和“足外土”之间的辩证关系。同理,企业也要把“足外土”做好做实,譬如要实现某种产品迭代或技术革新时,企业的整体人际关系与工作生态、人脉与资源的积累维系、议事制度与决策模式、人才状况与赏罚体系等不见的部分、难以直接感知和量化的部分,决定了“有用”的价值和品质。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讲过一个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故事:雅典城请来一位雕塑大师在神庙的山顶雕刻一尊巨大的神像。大师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作品,神像落成当天,雅典城还举行了盛大庆典。但随后政府却狡赖说:人们在城中只能看到山顶神像的正面,背后那一半却看不到,所以我们只能付一半的钱。大师的回答则是:你们看不到,但是我也做了;你们看不到,众神看得到。

  德鲁克从这个故事里做出引申——伟大的企业所做的事情至少有一半是别人看不到的,有许多无形的东西决定着企业的品质与上限。而对于企业来说,“众神”指的又是谁呢?就是员工,就是市场,就是大众,他们看得到企业的品质与品格,分析得出企业的态度与逻辑,感受得到企业的活力与冷暖。在别人看不到处下功夫,比如管理者的同情心与共情力、服务态度等,或许恰恰决定着企业能够走多远。

  最高明的管理之道应当落足于“无”。

  最高明的管理术是“无”,减少欲望、减少干涉、减少权谋。不要强为和妄为,不要干涉和侵犯,而是引导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就像老子所说的,最高级的管理者是让人们意识不到你的存在,让人们觉得周围一切不是经过设计的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最基础的管理术也是“无”,不要多为和乱为,不要盲目和多变,而应把主要精力用在团体发展的主干与主线上,用在营造和谐平稳的环境上,这样,自会有人为这难得的管理者品性和宝贵的环境主动付出,自然会带动员工的积极作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