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推出“中电金信”新品牌、新战略 冯明刚讲述如何迎战金融数字化转型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胡艳明 2021-01-22 21:19: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国电子推出“中电金信”新品牌、新战略 冯明刚讲述如何迎战金融数字化转型)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1月20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子”)基于已有的能力和基础,进一步整合核心和优势资源,正式推出“中电金信”新品牌、新战略。

中国电子副总经理陈锡明表示,中国电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积极履行央企使命,打造“中电金信”平台,进一步聚焦金融IT行业,强化“金融+生态”的核心竞争力,护航金融业实现自主、安全的数字化转型。

中电金信能否成为中国电子在金融行业的“出海口”?对于未来业务发展,中电金信设立新的战略目标。1月20日,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下称“中电金信”)总经理冯明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电金信的目标是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领军者。

如何应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回首过往,冯明刚表示,中电金信前身要追溯到2011年,过去10年中公司经历了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业务范围从最初服务银行,扩充到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泛金融领域,客户拓展到500多家;打造了200多个应用知识产权的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收入实现40倍增幅;2017~2019年连续3年蝉联IDC银行业解决方案第一名。

在目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中电金信需要紧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需求进行探索和实践。

冯明刚表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有两个迭代,一是业务上的数字化转型;第二把原来的架构从集中式架构,向云架构进行迁移。“所以银行实际上会变成以科技为主导的一个企业。很多传统银行也宣称,以后要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打造一家银行核心系统需要多久?中电金信研究院院长况文川举例称,这需要区分涉及业务范围、技术架构迁移和新技术采用等等不同的情况,我们参与的一个大型项目,涉及分布式架构迁移和分布式交易数据库迁移,从设计、开发、测试、并行到完全投产用了4年时间,而在后面实施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快,例如某个中型城商行项目我们会只用13个月完成。通常来讲,做一家银行的核心系统,在不需要做重大技术架构变化和底座更换的情况下,一般需要的时间是18个月。“在一家中等规模的银行,如果紧锣密鼓、无间隙地完成基于全新技术架构的所有系统更换,大概需要3年时间。”况文川表示。

对于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况文川认为,可以分两个层次,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其自身运营的数字化提升,更强调的是金融机构在面对完全数字化的业务市场环境时,如何在业务战略、价值实现、产品服务、运营流程和组织架构等方面做出变化。

在况文川看来,金融机构正在面对的是一个深度数字化的环境,包括消费者选择的数字化的生活方式,数字化正在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的趋势。尤其是疫情期间,政府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数字化的治理,开展数字化的社会服务,提供数字化的政务大数据的服务等。深度数字化的环境给银行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够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中,将金融的能力逐步推行。

面对深度数字化,中电金信需要如何应对?况文川表示,“金融行业的服务已经嵌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与行业和社会深度数字化转型结合的金融服务,也驱使我们瞄准了新的目标:强化咨询业务,结合我们的行业解决方案,去帮助这些金融机构来开展这样的变革。”

另外,安全问题被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况文川表示,目前国内在IT行业在安全方面的投资比例,基本占行业整体IT投资的5%,但这个比例与欧美国家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仍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

未来战略重点

中电金信的定位是“基于全站信息技术的金融数字化咨询和软件提供商”。目标要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领军者,并在全栈分布式核心市场占有率第一名、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10%,建立中电金信金融专有云平台。

谈及未来的战略重点,冯明刚认为,主要在深化研发创新和业务与行业拓展两方面。首先,在深化研发创新上,中电金信成立了研究院,集中研发力量,系统性加大投入做创新研发。研究院以核心业务系统为主线,专注基础软件研发和应用软件的研发。业务与行业的拓展,则是从银行业向保险、证券及其他泛金融领域拓展。

目前中电金信的业务主要聚焦在系统开发、实施、测试,以及解决方案和产品。冯明刚告诉记者,在此业务基础上,未来会注重建立咨询业务体系,以咨询业务引领数字化市场转型。“咨询业务我们原先就存在,比如去做业务中台,客户的咨询更多是为了解决方案的需求,开展咨询业务后,我们可以帮客户定义需求。”

建立中电金信金融专有云平台是中电金信的目标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云”未来会成为金融机构必备的基础设施,金融云市场有更有广阔的市场机会。

冯明刚认为,“云”具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作为行业共享基础设施的公有云,另一个是在企业机构内部布设的专属私有云。目前的情况是,主要银行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私有云,不是公有云。

“未来在金融行业会同时并存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三种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不同阶段的经营需求、不同类型的业务需求以及不同类型的科技需求,如开发测试、数据存储、客户服务、运行备份等。”冯明刚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