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 沪苏浙皖要干这些事

来源:金融界 2021-01-25 05:17: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未来五年 沪苏浙皖要干这些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开好局、起好步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体化迈向纵深的背景下,沪苏浙皖如何奏响“四手联弹”最强音?

上海:“科创中心”辐射引领创新升级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上海作为先行者,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

“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这是科技部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的要求。

在科创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前沿。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明确,在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方面,上海将支持浦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大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点就是建立统一的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合作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家芮明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规划》对于长三角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全国也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2021年以及“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科创领域将有更大投入,不仅是国家层面,也有来自民间和各行各业精英人士的投入,这些力量汇聚起来,将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当中,长三角一体化将推动三省一市战略合作,让长三角这个我国最重要的科研资源集中地和高校集中地,承担引领全国科创战略的使命,我觉得具有深远意义。”陆雄文说。

“回望2020年,我国不仅是全球唯一一个取得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整体经济规模突破了100万亿元。”陆雄文表示,“但在全球化受到挑战的背景下,我们也有隐忧。如基础研究能力比较薄弱、高等教育资源的潜在优势没得到充分发挥等。”陆雄文坦言。

陆雄文进一步指出,科技是经济竞争等的基础,“我国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但制造体系并不是最发达的,还需要发达的科技和装备来支撑,在这方面我们还需提高”。

因此,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上海明确,加快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基础研究领域多元投入方式,深化对高校、科研机构“放权松绑”,依法坚持和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强化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分配激励,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载体,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科创战略的机遇,弥补在教育、理念、体制、资本市场等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构建高水平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陆雄文说。

江苏:新经济赋能区域产业升级

“长三角”7次、“改革”60次、“产业”72次、“创新”79次……日前出炉的江苏“十四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下的产业升级“路线图”。

“长三角城市群被公认为可以建成世界第六的大城市群,又被分为‘1+5’都市圈,要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都市圈是协调区域发展的‘引擎’,更是吸引资金、人才和产业,形成区域竞争新动能,带动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在何建华看来,南京都市圈近年来已扩容,对带动南京乃至江苏省发展,以及增强对邻省的辐射效应,意义重大。其中,苏锡常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产业创新层面看,建议提出“要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并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增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苏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制度创新策源功能和创新要素集聚功能”等要求。

“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领跑全国,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在50%左右。”何建华进一步表示,创新资源是江苏最重要的资源,实体经济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而相关的创新优质资源大多集聚在沪宁沿线的江南地区。

不过,何建华也指出,江苏制造业也存在集聚度不高、领军企业不多、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比较明显。

“因此,未来不能只看产业的规模、体量,更要看产业的控制力、竞争力。江苏应着力将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叠加优势,释放更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同时,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加速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建设能够代表和引领长三角的现代产业高地。”何建华强调,在推进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着力突破一城一地的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各类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实现效益的最优化组合。

在现有产业创新升级的同时,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也是江苏未来五年的关注重点。

对此,《建议》提出,要实施“互联网+”、“智能+”行动,提升共享经济,大力发展数字化经济,比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江苏提出推动数字产业化,非常具有战略眼光。”何建华说,江苏要努力成为全球信息网络重要枢纽节点。今年特殊疫情下,众多领域成为数字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模式的“练兵场”、新业态的“培育场”,线上线下加速融合,赋能疫情防控、促消费稳增长、助复工促生产、惠民生保稳定、优服务强治理。

何建华分析称,实施“互联网+”“智能+”“区块链+”行动,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大趋势。上述清晰目标的实现,将推动江苏的数字化实践迈向纵深,多维度的改变将使得江苏企业在产品模式、决策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重构,从商业能力和数字技术能力两方面进行彻底升级,大大增强江苏实体制造业的竞争力。

浙江:“一号工程2.0版”推进“数字长三角”

回顾“十三五”,浙江将其在数字经济取得的成绩概括为“领跑全国”。展望“十四五”,数字经济依然是浙江着重发力的关键点。

根据浙江发布的信息,“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努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在此过程中,浙江将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例如,浙江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包括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数字强省、云上浙江。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培育也是浙江未来努力方向之一。例如,浙江表示,要统筹优化湾区生产力布局,实施标志性工程,打造深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平台。同时,大力建设数字湾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培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探路先行。

“这些举措从多个维度明确了浙江省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既涵盖了数字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又囊括了数字经济与区域及产业的深度融合,还包括数字经济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赋能,并兼顾了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新业态、创新城市(行情300778,诊股)治理模式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顶层引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战略推进体系,为浙江打造数字强省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意义重大。”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政策创新的集成性、连贯性和协同性特征。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浙江充分发挥自身营商环境和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积累优势,打造数字经济强省,同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也可以将自身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发展模式探索、发展资源聚合方面的优势辐射至中西部地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浙江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未来五年,区域合作仍是发展重点。

根据“浙江发布”官微信息,浙江将通过3年的努力,在数字长三角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初步实现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号通办”。

“浙江力争3年内在数字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其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便民层面,对于提升长三角内部区域发展合力和居民凝聚力、向心力,带动以都市群为基本架构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数字经济国家级增长极具有重要价值。”陈端说。

“‘数字长三角’还可以有力地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平台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促进政务服务平台逐步从分头建设向统筹建设、从信息孤岛到协同共享的转变,进而为长三角各地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并让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分享长三角一体化的成果。”付一夫指出。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有关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举措,有三大具体指向:一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概念,推动省域发展补短板工作。

二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政策红利,实现拉长板的抱负。

三是建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国家战略下的“浙江蓝图”,依托浙江数字经济优势,拓展数字长三角经济体,改革试验区、生态示范区、科创共同体、建设机场群、港口群等战略,不断纵深推进浙江改革创新战略,谋求长三角地区单一省份的“金南翼”发展愿景。

安徽:协调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

生产总值386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9%,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省会合肥实现“半年负转正、全年过万亿”的目标,GDP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0年,安徽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经济“答卷”。

未来五年,安徽将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协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安徽“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一圈五区”(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调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一圈五区’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区行政区、经济区边界,向功能区拓展,突出圈区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圈区优势,在发展中推进圈区间的优势互补,高效联动,带动次区域中心城市增长极、发展节点的功能提升,形成多主体、多层级、多领域集成推进的良好态势和有活力的动力体系,促进全省协调发展。”

孔令刚进一步表示,“依托‘一圈五区‘优化升级,安徽将发挥内陆腹地广阔优势,与沪苏浙在共同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中,协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安徽省经济水平相对靠后,但发展空间更大。‘一圈五区’协调发展是安徽省‘十四五’期间大区域规划方面的顶层设计,有助于提升合肥省会城市能级,加快合肥都市圈与周边区域的同城化步伐,形成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并与南京、上海、杭州等都市群产生更强的互动互补,有利于共同塑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民银智库宏观区域研究团队负责人应习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安徽在“十四五”期间还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此,应习文认为,发挥安徽在科创方面的特长,有助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形成合力互补格局和协同效应。

孔令刚表示,“十四五”期间,安徽将以与沪苏浙协同建设G60科创走廊为依托,合力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发挥科教资源集聚、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与世界科技竞争中抢占新的制高点发挥创新枢纽功能。实现从跟随创新向自主创新、引领创新迈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

二是,以合肥、芜湖、蚌埠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创建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三是,扬皖所长,主动作为,优化建立与沪苏浙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强化全产业链合作,合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0年9月,安徽自贸区获批,给长三角区域协同和联动提供了又一个平台。

孔令刚认为,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提高安徽改革开放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起步较晚,安徽自贸区借鉴上海、浙江和江苏自贸区成功经验的空间很大,而且长三角经济基础有一定共性,先行先试经验的推广会更顺畅。”应习文表示,安徽自贸区可以发挥长三角腹地的土地、资源、人口和产业优势,并以长三角科创落地为契入点,探索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