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真情书写扶贫答卷)
“路灯亮了,路平了,我们老百姓收入也高了。”山东省莘县王奉镇前马村村民彭治朝说,“现在周边的村民提起我们村,都要伸出大拇指呢。” 2019年4月,农行莘县支行副行长张锡彦到前马村驻点开展扶贫工作。20多个月过去了,在这个冀鲁交界、黄河故道畔的偏僻“沙窝窝村”,他满怀真情书写着脱贫攻坚的答卷。 党建引领聚民心 初到前马村,恰好是新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不足一个月,面对党组织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干群关系较为紧张的局面,张锡彦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万事开头难。他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明晰抓党建、兴产业、惠民生“三步走”工作主线,走出了深思熟虑的第一步。 从摸清村情民意入手,他带领党员逐户上门走访。在村民彭海生家里,了解到其智障妻子走失,家中还有年幼的儿子和90多岁的老父亲,他主动联系民政部门,帮助彭海生一家办理了低保,满足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人心换人心。通过走访问情,一下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他趁热打铁,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先后到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切实增强为群众服务责任动力。 党建强则民心聚。在他的引导下,两名打工返村人员自愿递交入党申请书,两名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后备干部,村支部工作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因地制宜兴产业 前马村三面与河北相邻。全村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大多是老、弱、妇、幼。土地沙化严重,缺乏致富门路。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造血’产业”,他全力破解发展之困。一年多来,他先后争取项目资金370万元,新修村水泥路2.4公里,硬化生产路3公里,增打深机井24眼,铺设管灌管道7800米,将全村1573亩耕地全部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农用车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 在发展产业上,他根据村民承受能力和种植经验,采取“循序渐进、长短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小拱棚种植,建设600亩香菜种植基地,搭上现有“莘菜输京”便捷通道,全村年均增收100余万元;另一方面,将定向产业扶贫资金集中用于镇里高效集约温室蔬菜大棚等“长线”项目建设,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元。 他还充分发挥返乡“能人”带动作用。该村村民彭国顺早年在北京打工,2019年回村开展“直播带货”,年收入八十多万元。他大力宣传彭国顺夫妇事例,10多个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尝到了电商创业的甜头。 尽心竭力助民生 “下雨出门两脚泥,夜晚出门一团黑”。张锡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胡同硬化“户户通”项目,硬化路面1.1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8盏,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最后一米”的难题。 对贫困户和特殊群体的困难,他更是一刻不放松。为全村6名残疾人全部落实了优待政策,帮助12户困难家庭办理低保,全村63人、25户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着眼精神脱贫,他牵头建设5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农闲时节,联系县文旅局、文艺志愿服务队,定期到村里放电影、演大戏,组织“四德”人物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开展“星级文明户”和“美丽庭院”创建,致力将前马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路灯亮了,路平了,我们老百姓收入也高了。”山东省莘县王奉镇前马村村民彭治朝说,“现在周边的村民提起我们村,都要伸出大拇指呢。”
2019年4月,农行莘县支行副行长张锡彦到前马村驻点开展扶贫工作。20多个月过去了,在这个冀鲁交界、黄河故道畔的偏僻“沙窝窝村”,他满怀真情书写着脱贫攻坚的答卷。
党建引领聚民心
初到前马村,恰好是新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不足一个月,面对党组织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干群关系较为紧张的局面,张锡彦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万事开头难。他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明晰抓党建、兴产业、惠民生“三步走”工作主线,走出了深思熟虑的第一步。
从摸清村情民意入手,他带领党员逐户上门走访。在村民彭海生家里,了解到其智障妻子走失,家中还有年幼的儿子和90多岁的老父亲,他主动联系民政部门,帮助彭海生一家办理了低保,满足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人心换人心。通过走访问情,一下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他趁热打铁,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先后到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切实增强为群众服务责任动力。
党建强则民心聚。在他的引导下,两名打工返村人员自愿递交入党申请书,两名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后备干部,村支部工作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因地制宜兴产业
前马村三面与河北相邻。全村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大多是老、弱、妇、幼。土地沙化严重,缺乏致富门路。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造血’产业”,他全力破解发展之困。一年多来,他先后争取项目资金370万元,新修村水泥路2.4公里,硬化生产路3公里,增打深机井24眼,铺设管灌管道7800米,将全村1573亩耕地全部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农用车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
在发展产业上,他根据村民承受能力和种植经验,采取“循序渐进、长短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小拱棚种植,建设600亩香菜种植基地,搭上现有“莘菜输京”便捷通道,全村年均增收100余万元;另一方面,将定向产业扶贫资金集中用于镇里高效集约温室蔬菜大棚等“长线”项目建设,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元。
他还充分发挥返乡“能人”带动作用。该村村民彭国顺早年在北京打工,2019年回村开展“直播带货”,年收入八十多万元。他大力宣传彭国顺夫妇事例,10多个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尝到了电商创业的甜头。
尽心竭力助民生
“下雨出门两脚泥,夜晚出门一团黑”。张锡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胡同硬化“户户通”项目,硬化路面1.1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8盏,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最后一米”的难题。
对贫困户和特殊群体的困难,他更是一刻不放松。为全村6名残疾人全部落实了优待政策,帮助12户困难家庭办理低保,全村63人、25户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着眼精神脱贫,他牵头建设5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农闲时节,联系县文旅局、文艺志愿服务队,定期到村里放电影、演大戏,组织“四德”人物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开展“星级文明户”和“美丽庭院”创建,致力将前马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