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来源:金融界 2021-01-28 04:40:0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以前,受制于技术因素,金融服务难以触达所有需要信贷支持的人群,也无法及时动态调整信贷策略;如今,技术正在改变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也在颠覆传统金融经营者的思维模式。银行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将是未来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也将是未来新金融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需要网点,我们就是700个员工以及无数跑在云端上的机器,我们实现了普惠信贷累放超过3000亿元,这些客户户均贷款相对比较低,不需要任何抵押,我们称为普惠信贷。”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峰会上,百信银行副首席战略官陈龙强分享了他对互联网银行的理解。 3000亿元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这符合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信用贷款的发放。发改委官员日前也表示,要引导银行积极增加民营企业信用贷款规模和比例,降低民间投资负担。 众所周知,目前银行在提供信贷产品时,过于倚重抵质押物,以至于大多数信贷产品都附加客户提供抵质押物的条件,而纯信用贷款占比很小。 尽管从银行角度看,这样做确实是出于风控需要。因为在相当长时间里,银行不易获取各行业数据资源,银企信息的不对称,让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得不通过要求提供有效抵质押物来降低信贷风险;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银行,不愿花太多精力去对客户进行信用状况评估的情况。但这种凡贷款必须抵押的状况,应当改变。而改变的动力,正像百信银行一样,来自科技驱动。 目前,科技对金融的变革刚刚开始。科技虽然持续赋能银行,但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参差不齐,对大数据的运用能力也水平不一。加上一方面,数字化尚在推进中,很多小微企业还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也很难留下足以对其信用进行评估的有价值数据,因此,让银行在设计信贷产品时,完全放弃使用抵质押物为时尚早,最起码时机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虽然其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日益凸显,但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壁垒依然存在,各行业数据资源未能融合利用,数据的易得性、便捷性、通用性功能尚未实现,因此,银行利用大数据构建信用体系,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此外,区块链虽在很多行业加速运用,但银行将其运用到信用评估和信贷匹配中,尚需时日。 即便如此,头部民营互联网银行已经另辟蹊径,给金融业的未来勾画出了一个全新的轮廓,其所探索的“让金融真正变成可以人人共享的金融”,或许正是新金融的发展方向。 这些头部民营互联网银行,在大股东的先进科技赋能下,摸索出了一条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平等机会和服务的金融之路。比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头部互联网银行,其之所以能在没有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将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把业务触角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就是因为其根据金融的本质,利用大数据,通过建立信用体系,让所有需要信贷支持的客户,都能快捷便利地获得贷款。 这其中的关键,是将科技和数据进行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极佳体验和贴近场景的产品。支撑其做到这一点的,正是所拥有的巨大的数据库以及对数据资产的挖掘能力。正是靠着这些数据资产,头部互联网银行将过去很多传统商业银行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像网商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可以获得小微企业贷前、贷中、贷后的数据 ,实时了解到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在做好信用监测的同时,也可以动态及时、实时地做好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策略调整。靠着这项技能,网商银行穿越了经济周期的波动,解决了普惠金融“普”和“惠”的问题,让金融真正变成了可以人人共享的金融。 以前,受制于技术因素,金融服务难以触达所有需要信贷支持的人群,也无法及时动态调整信贷策略;如今,技术正在改变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也在颠覆传统金融经营者的思维模式。头部互联网银行短短数年,就能将资产规模做到几千亿元,这背后金融科技的力量贡献巨大。如果金融业拥有了云和链的基础设施支撑,银行可以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构建信用体系,让客户无须抵质押物,也能快捷、方便地获取贷款,银行服务的客群和信贷规模的增长,将是几何级数的。就如微众银行拥有2亿多零售客户一样,这在传统商业银行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在头部互联网银行那里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将是未来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也将是未来新金融的发展方向。

  以前,受制于技术因素,金融服务难以触达所有需要信贷支持的人群,也无法及时动态调整信贷策略;如今,技术正在改变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也在颠覆传统金融经营者的思维模式。银行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将是未来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也将是未来新金融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需要网点,我们就是700个员工以及无数跑在云端上的机器,我们实现了普惠信贷累放超过3000亿元,这些客户户均贷款相对比较低,不需要任何抵押,我们称为普惠信贷。”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峰会上,百信银行副首席战略官陈龙强分享了他对互联网银行的理解。

  3000亿元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这符合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信用贷款的发放。发改委官员日前也表示,要引导银行积极增加民营企业信用贷款规模和比例,降低民间投资负担。

  众所周知,目前银行在提供信贷产品时,过于倚重抵质押物,以至于大多数信贷产品都附加客户提供抵质押物的条件,而纯信用贷款占比很小。

  尽管从银行角度看,这样做确实是出于风控需要。因为在相当长时间里,银行不易获取各行业数据资源,银企信息的不对称,让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得不通过要求提供有效抵质押物来降低信贷风险;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银行,不愿花太多精力去对客户进行信用状况评估的情况。但这种凡贷款必须抵押的状况,应当改变。而改变的动力,正像百信银行一样,来自科技驱动。

  目前,科技对金融的变革刚刚开始。科技虽然持续赋能银行,但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参差不齐,对大数据的运用能力也水平不一。加上一方面,数字化尚在推进中,很多小微企业还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也很难留下足以对其信用进行评估的有价值数据,因此,让银行在设计信贷产品时,完全放弃使用抵质押物为时尚早,最起码时机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虽然其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日益凸显,但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壁垒依然存在,各行业数据资源未能融合利用,数据的易得性、便捷性、通用性功能尚未实现,因此,银行利用大数据构建信用体系,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此外,区块链虽在很多行业加速运用,但银行将其运用到信用评估和信贷匹配中,尚需时日。

  即便如此,头部民营互联网银行已经另辟蹊径,给金融业的未来勾画出了一个全新的轮廓,其所探索的“让金融真正变成可以人人共享的金融”,或许正是新金融的发展方向。

  这些头部民营互联网银行,在大股东的先进科技赋能下,摸索出了一条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平等机会和服务的金融之路。比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头部互联网银行,其之所以能在没有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将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把业务触角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就是因为其根据金融的本质,利用大数据,通过建立信用体系,让所有需要信贷支持的客户,都能快捷便利地获得贷款。

  这其中的关键,是将科技和数据进行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极佳体验和贴近场景的产品。支撑其做到这一点的,正是所拥有的巨大的数据库以及对数据资产的挖掘能力。正是靠着这些数据资产,头部互联网银行将过去很多传统商业银行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像网商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可以获得小微企业贷前、贷中、贷后的数据 ,实时了解到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在做好信用监测的同时,也可以动态及时、实时地做好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策略调整。靠着这项技能,网商银行穿越了经济周期的波动,解决了普惠金融“普”和“惠”的问题,让金融真正变成了可以人人共享的金融。

  以前,受制于技术因素,金融服务难以触达所有需要信贷支持的人群,也无法及时动态调整信贷策略;如今,技术正在改变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也在颠覆传统金融经营者的思维模式。头部互联网银行短短数年,就能将资产规模做到几千亿元,这背后金融科技的力量贡献巨大。如果金融业拥有了云和链的基础设施支撑,银行可以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构建信用体系,让客户无须抵质押物,也能快捷、方便地获取贷款,银行服务的客群和信贷规模的增长,将是几何级数的。就如微众银行拥有2亿多零售客户一样,这在传统商业银行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在头部互联网银行那里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将是未来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也将是未来新金融的发展方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