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地方吹响数字经济号角 浙江、上海、北京、广东打算这么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网上零售、外卖、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加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与此同时,疫情还加剧了外部变化,我国面临的遏制打压有所升级,高端芯片、科技软件等薄弱项愈发凸显。我国要把握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需要数字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各地均强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各个省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北京要建成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广东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上海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浙江明确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福建要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等。
从各省工作布置来看,2021年将继续投入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基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会加快,将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攻关,交通、医疗、养老、文旅等更多场景将推进数字化应用。
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省份,均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浙江表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左右。2021年将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等。
2017年以来,浙江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提升数字企业竞争力,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十三五”期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800亿元。
上海明确提出,将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包括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电商平台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等。
数据显示,上海202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0%,上海虽然没有阿里、腾讯,但上海企业在网文、本地生活服务、第三方支付等市场份额占比很高。
北京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十四五”时期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多个世界级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组建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数字贸易开放体系和跨境服务支撑体系。
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居全国前列。拥有诸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以及作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北京的数字经济也颇具特色。
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大省的广东,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6万亿元,占地区GDP比重超过50%。
2021年,广东将巩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5G产业,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4K、5G技术规模化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产业链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和开发利用,加强数据产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2020年我国加大了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力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基建实现了18.7%的增长,2021年新基建领域投资仍然是热点。
上海2021年将新建8000个室外5G基站,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北京将推广应用千兆固网、IPv6,新增5G基站6000个,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一体化开放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谋划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建设。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发展数字经济的第一要务,就是加大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数据中心、云服务、信息传输、感知、数字孪生、边缘计算技术的布局和运用。还要部署底层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可用不可见”。
需要指出的是,何谓“数字经济”,各方标准不一。但大家普遍认同,数字经济大体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包括IT、互联网企业。产业数字化,则是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到实体经济,提升其产出效率。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分析师李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只要能联网,一个企业可以为全国各地消费者提供服务。这样的话,各地互联网企业及其提供的服务,有一定相似性。不过,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地域特色,比如云计算的主要服务商,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数字文化企业,多聚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贵阳、天津等地聚集了一批以提供基础云计算服务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成都、重庆、西安等“网红”城市,则是地方特色在线化之后出现的现象。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乃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目前来看,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主引擎,数字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当前,信息产业强省广东、江苏在数字经济领域表现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从2021年地方两会来看,各地代表委员们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充满期待,也指出了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弱项。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水务局(市海洋局)科技发展处一级调研员崔海灵则认为,上海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需要补齐软件、数据、平台三大基础性短板。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为例,核心基础之一是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即BIM软件,这个软件目前国外占据绝对优势,一旦国外软件断供或者失去迭代支撑,已经推广的很多城市应用可能无法运行。
民革广东省委员会提出建议,政府部门在数据开放共享和整合利用水平上有待提高,分散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问题仍存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数字经济分布,大体呈现东强西弱的状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薄弱,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
为此,2021年各地都加大了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投入。
北京将立足数字产业链自主可控建立核心技术产品清单和企业目录,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一批细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并超前布局“可用不可见”、量子芯片等前沿技术。
上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全力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广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精准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李刚表示,在数字经济领域里,包括硬件上的关键零组件,如高端芯片,以及软件上的关键操作系统等,我国当前大都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虽然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但是这些“卡脖子”领域,长期来看会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必要进行重点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