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应抢抓机遇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

来源:金融界 2021-02-01 04:40:0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银行业应抢抓机遇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杜冰 特邀嘉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曾刚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 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率先推出“非接触银行”服务,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走过了砥砺前行的不平凡一年。2021年,我国金融科技迎来守正创新、合规发展的重要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把握机遇、抓住趋势,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深度,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金融时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两位业内专家。 主持人:进入2021年,银行业发展金融科技有哪些机遇? 董希淼: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仍将处于重大机遇期。 一是国家重视提升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2021年,金融科技发展将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这表明国家依然鼓励和支持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 二是金融科技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2020年11月以来,金融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续加强和改进对金融科技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应该说,金融管理部门采取强监管行为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控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垄断行为和无序扩张进行规制,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有利的。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2020年以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加快推进,北京等9个试点地区的70个项目“入箱”,涉及以商业银行为主的60多家金融机构。同时,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陆续完善,金融科技标准体系不断加强。特别是,2020年7月,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作为互联网贷款的“基本法”,正式确立了互联网贷款的定位和地位,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四是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具备基础。2021年,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际形势趋于平稳和宏观经济恢复,我国银行业经营状况将得以改善,利润增速将回升到5%至10%左右的正常水平。业绩回升将为银行业持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奠定基础。大中型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中已经初步获益,技术投入、人才培养的步伐将加快。中小型银行在“非接触银行”服务中承受了压力,寻求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将大大增强。 主持人:未来一个阶段内,金融科技发展将呈现哪些新趋势? 董希淼:从技术角度看,将从移动互联迈向万物互联。5G技术商用正式落地,将推动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演进,从人人互通向万物互联转变。5G技术的全时空、全实现、全联接技术将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推动金融服务场景更加多元化。此外,基于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将迎来创新应用的迸发期,更多智能客服、智能催收、智能投顾等金融场景将结合算法和算力打通生态场景闭环。 从竞争角度看,将从竞争对立走向协同合作。大中型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未来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将从互联网巨头向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转移。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从竞争到合作,从对立走向共赢,在金融科技领域中跨界合作、共生共赢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从服务角度看,将从服务消费者端(C端)到商业端(B端)联动。由于产业互联网大潮的兴起,金融科技将在赋能C端、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逐步探索对B端的赋能以及B、C两端的联动经营。特别是将借助产业互联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等的融合统一,进而通过供应链金融触及和服务更多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缓解其缺乏抵质押物、应收账款周期长等难题。 从监管角度看,将从机构监管到行为监管。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创新与变革的同时,也促使金融乱象在金融科技创新的掩盖下野蛮生长,其跨机构、跨市场、跨品种的特点给现有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严监管新常态的开启,金融管理部门既要将技术作为提升监管穿透力和监管智能化的核心手段,发展监管科技;又要注重防范科技所带来的风险,提升监管效能。 主持人:在这些趋势下,下一步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哪些重要发力点? 曾刚:银行业提升数字化能力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战略引领,做好顶层设计。数字化转型是全行性、系统性的重要工程,短期、中长期均会对一家银行造成极大影响。强化顶层设计是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科学、有序起步和推进的首要任务。中小银行需要在业务战略指导下,科学分析研判内外部环境,明确转型需求与自身资源、能力的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全行级、可操作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转型目标、蓝图和实施路线图,找准转型突破口,并对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文化建设等进行规划。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过程中,也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确保战略落地不走样。中小银行在顶层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高层决策、系统思考、全面统筹”的原则,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要逐步构建起有利于科技驱动的组织架构,调整与变革企业文化理念,从而有效推动转型。 二是提升科技和数据治理能力,夯实数字化基础。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大科技驱动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中小银行需要实现研发机制方面的创新突破,更多采用项目制、柔性团队等方式,使科技力量前移,从而更为有效地支持业务创新,真正做到科技引领,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适合快速迭代的研发机制。 同时,打造敏捷性产品研发体系。银行需要加快产品创新速度,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可以在实践中尝试融合创新的研发策略,提升产品研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对研发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按业务领域划分,每个业务领域的产品研发团队都包含业务和IT人员,最终建设以产品经理为中心,涵盖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运营全职能的研发团队;另一方面,统筹管理金融科技公共研发资源,设立共享团队,实现关键研发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服务支持。 三是打造开放平台,重塑经营模式。牢牢把握互联网思维,将转型从单一产品功能层次上升到服务生态、场景的层次,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动能,重塑核心竞争力。从疫情发生以来的趋势看,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抓住需求端的变化趋势,在以往数字化转型成果基础上,从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出发,重点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打造产业链金融生态,创新金融服务场景,以实现金融科技与业务发展的协同,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杜冰

  特邀嘉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曾刚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 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率先推出“非接触银行”服务,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走过了砥砺前行的不平凡一年。2021年,我国金融科技迎来守正创新、合规发展的重要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把握机遇、抓住趋势,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深度,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金融时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两位业内专家。

  主持人:进入2021年,银行业发展金融科技有哪些机遇?

  董希淼: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仍将处于重大机遇期。

  一是国家重视提升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2021年,金融科技发展将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这表明国家依然鼓励和支持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

  二是金融科技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2020年11月以来,金融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续加强和改进对金融科技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应该说,金融管理部门采取强监管行为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控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垄断行为和无序扩张进行规制,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有利的。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2020年以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加快推进,北京等9个试点地区的70个项目“入箱”,涉及以商业银行为主的60多家金融机构。同时,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陆续完善,金融科技标准体系不断加强。特别是,2020年7月,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作为互联网贷款的“基本法”,正式确立了互联网贷款的定位和地位,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四是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具备基础。2021年,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际形势趋于平稳和宏观经济恢复,我国银行业经营状况将得以改善,利润增速将回升到5%至10%左右的正常水平。业绩回升将为银行业持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奠定基础。大中型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中已经初步获益,技术投入、人才培养的步伐将加快。中小型银行在“非接触银行”服务中承受了压力,寻求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将大大增强。

  主持人:未来一个阶段内,金融科技发展将呈现哪些新趋势?

  董希淼:从技术角度看,将从移动互联迈向万物互联。5G技术商用正式落地,将推动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演进,从人人互通向万物互联转变。5G技术的全时空、全实现、全联接技术将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推动金融服务场景更加多元化。此外,基于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将迎来创新应用的迸发期,更多智能客服、智能催收、智能投顾等金融场景将结合算法和算力打通生态场景闭环。

  从竞争角度看,将从竞争对立走向协同合作。大中型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未来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将从互联网巨头向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转移。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从竞争到合作,从对立走向共赢,在金融科技领域中跨界合作、共生共赢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从服务角度看,将从服务消费者端(C端)到商业端(B端)联动。由于产业互联网大潮的兴起,金融科技将在赋能C端、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逐步探索对B端的赋能以及B、C两端的联动经营。特别是将借助产业互联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等的融合统一,进而通过供应链金融触及和服务更多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缓解其缺乏抵质押物、应收账款周期长等难题。

  从监管角度看,将从机构监管到行为监管。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创新与变革的同时,也促使金融乱象在金融科技创新的掩盖下野蛮生长,其跨机构、跨市场、跨品种的特点给现有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严监管新常态的开启,金融管理部门既要将技术作为提升监管穿透力和监管智能化的核心手段,发展监管科技;又要注重防范科技所带来的风险,提升监管效能。

  主持人:在这些趋势下,下一步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哪些重要发力点?

  曾刚:银行业提升数字化能力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战略引领,做好顶层设计。数字化转型是全行性、系统性的重要工程,短期、中长期均会对一家银行造成极大影响。强化顶层设计是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科学、有序起步和推进的首要任务。中小银行需要在业务战略指导下,科学分析研判内外部环境,明确转型需求与自身资源、能力的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全行级、可操作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转型目标、蓝图和实施路线图,找准转型突破口,并对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文化建设等进行规划。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过程中,也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确保战略落地不走样。中小银行在顶层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高层决策、系统思考、全面统筹”的原则,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要逐步构建起有利于科技驱动的组织架构,调整与变革企业文化理念,从而有效推动转型。

  二是提升科技和数据治理能力,夯实数字化基础。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大科技驱动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中小银行需要实现研发机制方面的创新突破,更多采用项目制、柔性团队等方式,使科技力量前移,从而更为有效地支持业务创新,真正做到科技引领,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适合快速迭代的研发机制。

  同时,打造敏捷性产品研发体系。银行需要加快产品创新速度,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可以在实践中尝试融合创新的研发策略,提升产品研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对研发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按业务领域划分,每个业务领域的产品研发团队都包含业务和IT人员,最终建设以产品经理为中心,涵盖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运营全职能的研发团队;另一方面,统筹管理金融科技公共研发资源,设立共享团队,实现关键研发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服务支持。

  三是打造开放平台,重塑经营模式。牢牢把握互联网思维,将转型从单一产品功能层次上升到服务生态、场景的层次,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动能,重塑核心竞争力。从疫情发生以来的趋势看,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抓住需求端的变化趋势,在以往数字化转型成果基础上,从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出发,重点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打造产业链金融生态,创新金融服务场景,以实现金融科技与业务发展的协同,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