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万亿俱乐部”下一个接纳谁

来源:金融界 2021-02-01 04:29: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长三角“万亿俱乐部”下一个接纳谁)

GDP突破万亿元,是一座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随着各地2020年经济“成绩单”陆续揭晓,长三角“万亿俱乐部”再添南通和合肥两名新成员。展望“十四五”,长三角还有哪些城市有望跻身“万亿城”?

新进者能否坐稳席位?

在近日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南通和合肥相继官宣好消息——在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南通市市长王晖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根据最新统计,2020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36.3亿元;在合肥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巿委书记虞爱华宣布,合肥市成功实现“半年负转正、全年过万亿”奋斗目标。

“南通和合肥跻身‘万亿俱乐部’是质的飞跃,标志着长三角在一流城市建设和发展上不断迈上新台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南通和合肥,均是长三角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明星城市,但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观察,两者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动力不尽相同。

作为地级市,南通能成为继苏州、南京、无锡之后江苏第四个万亿城市,更是长江以北首个跻身“万亿俱乐部”的设区市,更多依靠的是产业基础,特别是造船业、纺织业、建筑业等基础扎实的传统产业。

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对南通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南通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上海进行深度融合,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等,利用上海溢出效应来壮大自己,这对南通的带动很大,是南通发展的一大外部助力。目前,南通和上海对接的意愿很强烈,在人才引进、产业和园区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很大,这方面的优势是合肥难以比拟的。”何雨表示。

而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安徽举全员之力的支持。同时,从产业结构看,合肥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实力强劲,当地政府投资了京东方等具有前瞻性、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此外,作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目前的基础科研能力位居全国第三,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跻身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正努力迈向国际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城市。

“产业特殊性决定了经济规模,南通GDP破万亿在预料之中。但是,与苏州、南京、无锡相比,南通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需谨防顺周期效应。”独立经济学家、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郑荣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表示。

“从产业结构看,南通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船舶、纺织、化工等行业。”郑荣华进一步分析称,2020年,南通有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8家是建筑企业。同时,南通的船舶与海工产业规模占全国20%以上。上述两大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单一的产业结构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

“南通的产业结构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属于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利润率不高。”郑荣华说,“与其相比,无锡近年来已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尤其是创新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形成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电子机械、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坐稳江苏万亿四强席位,南通需从两方面进行改革。”郑荣华指出,“一方面,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数字产业、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产业布局。另一方面,要巩固并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实现产业规模化与效益化并重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

此外,郑荣华认为,南通对各类资源的集聚能力有待提高。“2019年,南通市净流出人口28万余人。同时,由于当地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存在流入人口偏向于中低技能劳动力,流出人口偏向于中高技能劳动力的现象。此外,从企业营收数据分析,南通是资本输出大市,如果政府能加以引导,则有可能形成资本内循环,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郑荣华说,南通必须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除了打造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优势外,还要注重提升对金融与创新要素的吸引力。

“由于区位优势,南通的发展有上海和苏州两大外部动力,而合肥主要是自力更生,需要发挥自身领头羊作用。”在何雨看来,合肥未来要更进一步,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增长极作用,聚合皖江经济带的资源要素,打造成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生产力转移的增长极,“在推动自身发展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追赶者谁最有戏

常州,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心地带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先进制造业和优秀旅游业闻名,与苏州、无锡构成了苏锡常城市圈。 徐州,历史文化古城,拥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华东、淮河地区的重要城市。 7700亿元、7400亿元,这是常州和徐州预计的2020年GDP数据。近年来,GDP水平相当的徐州和常州,一直将彼此视作同台PK的对手。展望未来五年,两座城市不约而同地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作为下一个小目标。

1月13日,常州市市长陈金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0年,常州GDP预计达7700亿元。“十四五”时期,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1月19日,徐州市市长庄兆林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0年,徐州GDP预计达到7400亿元,同比增长3.5%左右。“十四五”期间,徐州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徐州GDP将超过1万亿元,跻身我国万亿城市群。

具体来看,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十四五”期间,常州将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徐州则将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创新引领、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共建共治共享“六大战略”。

“徐州与常州各具禀赋,GDP近年来也是你追我赶、反复交替。”郑荣华表示。

相对而言,郑荣华更看好常州。“徐州是老工业基地,人口规模将近是常州的一倍,但徐州是属于人口流出城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较低,在集聚能力上不及地理位置优越的常州市。从GDP增长趋势看,常州已领先徐州,且呈稳步增长趋势。同时,常州的人均GDP和上市企业规模也是徐州的几倍。”郑荣华进一步指出,徐州的定位是承接苏南地区产业转移,这与合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相似,“刚开始是中低端产业集聚,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有望形成创新集聚,最终实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循环体系。如果徐州没能抓住这一机会,则下一个‘万亿城’将是常州”。

不过,郑荣华也表示,常州虽然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区,但也是苏锡常都市圈规模最小的城市,受土地要素与虹吸效应影响,发展路径只能选择集约型增长模式,“如果第三产业无法形成绝对优势,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或不及其它城市”。

在何雨看来,徐州地处泛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优越且重要,是连接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四省的地方。如果徐州成为下一个“万亿城”,对区域的带动非常大,“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的设立,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对江苏来说,徐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能把原来的四省四不管地带,变成四省交汇的一个前沿地带。因此,江苏下一个重点支持对象应该是徐州。”何雨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常州大学教师孔勇则从徐州和常州的发展轨迹出发,剖析了两城未来的发展前景。“因为工商业底蕴和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苏南几大城市优先获得了江苏省内第一波的发展政策。上世纪末,江苏省开始第二波政策调整,最终确定先发展沿江。2018年到2019年,江苏省开始了第三波的政策调整,开始大力发展苏北,政策向苏北五市倾斜。”孔勇说,“因此,虽然南通和徐州凭借城市面积和人口优势,经济总量超过了苏南个别城市,但整体发展程度与苏南还存在一定距离。”

孔勇认为,从产业水准和经济实力看,常州已处于转型基本成熟阶段。同时,常州国际机场是江苏省第三大机场,货物和旅客吞吐量远高于徐州。此外,常州中心城市的实力不容小觑,城市高架的建设水平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是很多省会城市参考的样板。“更重要的是,苏锡常跟上海同属江南吴文化,同方言、同风俗、同饮食,这一点是地处苏北的徐州很难比拟的。”孔勇说。

后备军实力几何

“富”,是浙江给人的第一印象。但相比今年迎来第四座“万亿城”的“苏大强”,“浙大富”似乎有些落后。展望“十四五”,浙江的小目标是“到2025年,浙江GDP突破8.5万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万亿俱乐部”的杭州和宁波外,温州、绍兴、嘉兴和台州等四座GDP破5000亿元的“万亿后备军”也被寄予厚望。

2020年,绍兴GDP达6001亿元,首次迈入6000亿元“大关”。展望“十四五”,绍兴明确提出了全市GDP目标达到8500亿元,并表示要“确保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并不断争先进位”。

温州和嘉兴更是雄心勃勃。温州明确提出了冲刺万亿级GDP、千亿级财政收入、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的量化指标,并提出了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全面突破、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美丽温州加快建设、民生福祉大幅跃升等八方面目标。

嘉兴提出,到2025年,嘉兴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以上,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梯队。此外,嘉兴还提出了浙北大城市这个概念,嘉兴的定位同样也是做大做强自身的中心城区。

“从增长空间看,浙江的温州、嘉兴、绍兴、台州有很多优势和机会。”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民营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消费能力强,同时互联网科技带动力强,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推动作用。其次,浙江‘十四五’期间将推动杭州湾的跨海发展战略,有助于浙江在海洋经济中获得重大红利。此外,浙江省的双循环格局有一定先发优势。”

“从城市经济格局来看,最有的机会当属温州市。温州市的经济规模目前在7000亿元左右,每年平均增长600亿元,就有希望在2025年突破万亿元,这是值得期待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而绍兴、嘉兴、台州等城市的经济规模尚处于5000亿元至6000亿元的区间,总量相对偏低,要在五年内达到万亿元,要保持每年增长1000亿元,难度较大。”胡小武告诉记者,“目前,万亿级城市要保持每年1000亿元的增长也面临不少压力。比如,南京自2016年进入万亿级城市之后,2020年也只有800亿元的增量。”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浩兴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从发展基础、人口基数、增长空间等因素看,温州是下一座‘万亿城’的最大候选者,也是浙江重点发展的都市圈和产业城市。”赵浩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与宁波等兄弟城市相比,温州最近十年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由于经济基础和产业扎实,目前还能保持全省第三的排名。作为东南沿海中心城市,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赵浩兴进一步分析称,“同时,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温州有望成为长三角外围重要的节点城市。”

“同时,温州这两年积极振兴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尤其是瓯海板块,真正开始市区联动,瓯海、鹿城、龙湾、洞头等发展非常快。受此影响,温州迎来了人才回流、温商回归,有望带动温州快速发展。”不过,赵浩兴也指出,“尽管绍兴冲击‘万亿城’没有太大的悬念,但仍需要‘两个五年’的积累。”

谈及其他三座城市,赵浩兴认为,绍兴拥有天然的优越位置——不仅距离宁波和杭州只有80至90公里,同时,随着跨海大桥的贯通,到上海距离更近,绍兴有望成为上海和温宁杭的中间节点。“同时,绍兴不仅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特色非常明显,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均有优势,同时又有很好的文旅基础,能吸引人才和投资,可以实现文旅融合加产业融合。”赵浩兴说。

“与绍兴相比,嘉兴距离上海更近,产业发展增长非常快。嘉兴愿意主动融合到杭州和上海,同时上海也有很多产业外溢到嘉兴,有望推动嘉兴实现超常规发展。”赵浩兴表示。

“‘十三五’期间,台州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制造业板块异军突起,目前GDP已超5000亿元,也有望冲击‘万亿城’。”赵浩兴指出,“不过,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需要做到两方面:一是制造业应保持高质量发展,二是商贸服务业需要重新振兴,如通过黄岩、路桥、椒江三区融合下的城市能级提升等,吸引人才和投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