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健谈丨独家专访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救治新冠肺炎大专家组成员陈尔真:中国防控经验很难复制,提升全球疫苗覆盖率是防控重点)
展望2021年,陈尔真认为全球疫情难以结束。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依照传染病管理法,防控‘三步曲’做得非常好。”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救治新冠肺炎大专家组成员陈尔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称。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210万例,其中美国确诊病例占全球总病例数约四分之一。
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全球大考中,中国交出一份不凡的答卷。上海更是“精准防控”的典范,作为一个有着2500万常驻人口的开放城市,自有本土确诊病例以来,上海在几轮疫情中都未进行全城最严管制措施,只对出现病例的小区、街道、酒店进行封闭管理。据央视报道,上海截至目前,也仅安排了4.1万多人的核酸检测。
谈及"上海经验",陈尔真表示,上海的防疫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市民互相配合,真正做到联防联控。“最关键的是精细化管理水平比较高。”然而,由于国家体制、城市运营模式、居住人口文化背景等不同,其他国际大都市未必能够复制上海经验。
作为我国重症急救医学的专家,陈尔真参与过2003年SARS、禽流感、2008年汶川地震等多次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工作。去年1月28日,他率队抵达武汉,参与了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武汉归来后,陈尔真又加入上海救治新冠肺炎大专家组,继续参与抗疫之战。从武汉的主场战疫到上海的精准防控,陈尔真都是见证者、参与者。
展望2021年,陈尔真认为,尽管国内疫情可控,但海外疫情还未出现拐点,因此全球疫情很难结束。在下一阶段的防控中,疫苗接种覆盖率至关重要。
《21世纪》:疫情暴发至今,在防控方面出现中国风景独好的局面。为什么中国的防控会比欧美发达国家做得好?
陈尔真:其实很简单,传染病的防控道理都是一样的。一旦发生传染病,第一必须要控制传染源,第二要切断传播途径,第三要保护易感者。
控制传染源非常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们对传染病病人必须要控制,不能让病人在社会上流动。因为一旦流动,就是一个“播种机”,就会把疾病传给其他人。去年武汉封城的决策就是果断关闭整个离汉通道,避免了当时武汉的病人跑到全国,令疫情在全国蔓延。现在在(病例)散发的情况下,我们对那些散发的病例要及时(实行)居家隔离,或者是定点医疗机构隔离,包括可疑者、密切接触者都应该进行隔离,目的就是控制传染。
第二是切断传播途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这意味着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扩散,而通过戴口罩就可以阻断,因此我们号召老百姓要戴口罩、保证个人卫生。人流密集的地方戴口罩是能够预防传染病的。
第三是保护易感者。我们国家现在推出全民免费新冠疫苗接种。通过疫苗,能够增加我们的群体抵抗力,从而对疫情起到一个群体免疫的作用,让大家不会得这种病。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依照传染病管理法,防控“三步曲”做得非常好。
《21世纪》:其实你见证了我们这一路防疫政策的改变,从武汉的封城到上海的精准防控,这种改变的依据是什么?
陈尔真:从武汉的封城到现在提倡的精准防控,靠的是人民的智慧以及科技的力量。我们在整个防控过程当中,用了相当多的科技。比如,“行程码”是用科技的方法来解决人流活动的情况和人的活动轨迹。
在跟病毒、疫情博弈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断地去了解、掌握这个病毒的特性,以及它的流行特征,来做相应的对策。我们早期发现有“人传人”以后,就采取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此后,外防输入的过程当中,又发现一些冷链食品携带新冠病毒,而且可以传到人,又有了新的挑战。
我们是在跟病毒不断地斗争当中,不断地积累我们的经验,不断地调整我们的防控策略。但是,有的方面我们还是掌握得不够,所以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新的科技来探索其中的规律,以便我们再积累更加丰富的防控经验。
《21世纪》:接下来的防控工作应该如何进行?对老百姓有哪些建议?
陈尔真:还是刚才所讲的,遵守传染病防控的三个原则。下一步外防输入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最关键的是加强“物传人”的防控工作。如果“物传人”防控工作不到位,可能会在我们国内引起疫情反弹,死灰复燃。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我们以前掌握的经验不能丢掉。
此外,国家正在推广全民免费疫苗接种,这也是国家真的是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的理念的充分体现。应该说,我们的疫情控制得很好,但是我们的国门不可能不打开。国门如果再进一步打开,很多来自疫区的人来到中国之后可能会变成传播者。那我们的国民应该怎么保护呢?疫苗是一种武器。
我觉得只要我们的群众没有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建议还是要接受疫苗接种。如果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的百分比,可以在中国全部人口里形成群体免疫,这能够帮助我们控制疫情。
接种疫苗首先是保护自己,接下来保护我们全体的人民,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21世纪》:很多人关心疫苗有效性的问题,75%跟98%有什么区别?
陈尔真:首先,数字上肯定有区别。(接种)疫苗的群体可以从出生的小孩到老人,但实际上每个个体是有差异的。
现在我们所说的疫苗的有效性,国产的(疫苗有效性)大概80%多一点,确实比国外的要低,这个事实我们承认,但是样本可能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有效率)是年轻人打(疫苗测得)的有效率,还是有代表性的全年龄段?这个无法确定,因为现在数据不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也希望这次通过全民疫苗的接种,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验证它的有效性。等样本扩大之后,有效性的数据可能会更新,这样数据会更有说服力。
用大数据说话,这是很关键的,因此,我们不能有偏见。
《21世纪》:上海被称为防疫的优等生,在承载了这么多境外输入压力情况下,没有出现聚集性的病例。为什么上海的防疫政策如此成功?
陈尔真:首先是上海市政府重视,这是毫无疑问的。其次,政府的各种防控措施非常到位,而且及时。第三,上海整体的市民素质也是比较高的。第四,上海集中了很多优质的医疗资源,也为这次防疫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第五,科普到位。通过科普,让老百姓掌握了防疫的基本知识,能够做到互相监督,能够按照防疫要求戴好口罩,做好个人的防护,避免不应该的聚集现象的发生。
其实上海的整体防疫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是医务人员集中在各个医疗机构,发挥他们的作用,及时地发现患者,及时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另外,上海的社区防控做得非常到位、精准。在社区防控当中,真正做到联防联控,每个社区的居民都很自觉地按照防控的要求,做好居家隔离,这也让病毒没有传播的机会。
总体而言,上海精准防控的“网”,我觉得做得非常好,因为从流动监测点到流动中各环节都有具体的措施。每个人都保持这种警惕性,一直有很好的机制,而且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哨点,也组建了非常完善的医疗的力量。应该说,上海目前还是比较安全的。
《21世纪》:上海的抗疫经验是不是也跟历史经验有关系?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的甲肝、2003年的SARS。
陈尔真:甲肝跟新冠肺炎不一样,是肠道传染病。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甲肝当时在上海有30万人感染。当时主要是上海人很喜欢吃毛蚶,毛蚶里面含有甲肝病毒。当时患者都是因为吃了受到污染的毛蚶才被感染。得知这一结果后,上海立即取消毛蚶的买卖。此后,就没有新的病例出现。这就说明切断传播途径很重要。
但是,新冠肺炎、2003年SARS都是呼吸道传染病。人不可能不呼吸。空气当中漂流的微生物,肯定会被吸入体内,因此切断传播途径就相对难一点。
其实,当时SARS没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这么严重,不过死亡率高一点。上海就8例,这也只能说上海是幸运的。疫情发生以后,最早的病例并不是发生在上海,上海第一例,是5月份才发现。上海当时警惕性也很高,各个医疗机构都是准备到位。8例病例都是从外地来到上海,第一时间被上海发现,就马上送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所以他没机会在社会上与其他人接触,也就是说传染源已经被我们控制。
这就是上海管控的一些经验,最关键的是精细化管理水平比较高。因为上海是人才聚集的高地,集中了很多的优秀人才,将他们的智慧都发挥出来,所以做事比较细致,做得比较好。
《21世纪》:防疫也不是一个城市的事情,需要与其他城市协同合作。上海是如何跟长三角其他城市进行合作,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联防联控?
陈尔真:其实疫情暴发之初,上海就已经早早地开始行动。首先,要控制人员流动,即第一时间要减少长三角地区的人员流动。这就要通过长三角政府部门之间一起制定相关的策略。之后就是健康码的共享、医务人员的共享、信息的互通、管控信息的互通、应急物资的共享,最终实现长三角防控的一体化。在疫情防控当中,大家的步调是一致的,目标是共同的,这样能够起到协助作用。
这次疫情,上海取得的经验,我们可以推广到无锡、常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它们的经验我们也可以进行借鉴。信息的互通、经验的互通帮助我们把长三角的整个疫情防控网织得更加密,把这个墙做的更加强大。
整体来说,长三角地区疫情的防控都做得不错。
《21世纪》:你觉得其他国际大都市有没有可能借鉴上海的经验?
陈尔真:这个很难说。当然,国内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城市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其实我们国内北上广的疫情防控都做得不错。但要国际上的大多数(城市要)借鉴上海经验,因为国家体制不一样、城市运营模式不一样、居住人口、信仰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所以不一定能够接受我们的经验。
很多国家是以一种傲慢与偏见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当我们早期武汉发生很严重的疫情时,它们在偷偷地笑;当火烧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它们也觉得无所谓,存在很多对我们的偏见。国际上的其他大多数国家要学我们的经验,我觉得以它们的体制是学不到的。
现在一些国际性大都市的发病人数都非常多,来不及救治,也出现了医疗资源的挤兑,出现了高病死率,但是他们的政府不重视。譬如,它们喊“封城”,封两个礼拜就结束,不能形成一个长效常态的管控机制。
与它们恰恰相反,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把防疫抗疫经验积累起来,在不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变成一个常态长效的管控机制,这样是真正有助于人民的健康。
《21世纪》:正如你所说,其实国门肯定会进一步打开,那么各国之间应该如何加强合作?
陈尔真:在这次抗疫当中,因为人类有共同的命运,所以国与国之间一定要合作,合作共赢。我们一直这样强调,但是某种程度上,有些西方国家对我们就是有偏见,甚至傲慢,不愿意跟我们合作。
早期的时候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想跟它们分享我们的抗疫经验,包括病人的救治经验,但他们总觉得“你们不会,我们都会”。我们想,最后是用事实来讲话,到底谁会谁不会。总的来说,要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我们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能够做好疫情的防控,让这个世界不要再停摆,早一点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21世纪》:最后,请你展望一下2021年的疫情趋势。
陈尔真:新冠病毒跟SARS病毒是不一样的,至少来说它喜欢冷,也不怕热,因此才能够在全球传播。
2021年我们国内的疫情目前看是可控的,但国际上还没有出现拐点。这一年我觉得疫情不可能消灭。要让疫情消灭,需要让全世界借鉴中国的经验,但它们可能不会这么做,而且也学不会。如果学得会,全球疫情不会是现在的情况。
其实,全球都希望靠疫苗遏制病毒传播。在短时间内,国际上推出了很多类的疫苗,包括我们国产的疫苗。通过疫苗的接种,能够建立一些群众的免疫,尤其是达到一定接种率的时候,就变成群体免疫,这可能是阻断疫情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但是,全球有75亿人,想要群体免疫接种率必须达到70%以上,这个任务很艰巨。
所以,第一,希望疫苗有效;第二,接种率达标;第三,疫苗能够产生抗体。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群体免疫,以遏制病毒的传播。
另外一种可能,我们希望看到有特效药的出现。有了特效药,新冠肺炎可能就像普通感冒发烧一样,服药后就能杀死病毒。但是,新药研发的道路很长。目前我觉得最有效的办法是能够接种疫苗,是疫情防控当中的个人防护,大家都能够按照严格的防控要求,这才是切断传播途径最关键的方式,让病毒不要在世界上蔓延,也让它在自然界当中因为没有生物链而消亡。但是,中国能做到(个人防护),国外做不到,全球目前做不到,这是很遗憾的。
(作者:施诗 编辑: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