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管清友:港股并非“遍地黄金” 需谨防“暗礁”)
2020年我们经历风雨,2021年我们满怀期待。
新的一年,全球经济将怎么走?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投资者又该如何寻找到港股的价值洼地?
《国际金融报》本期邀请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管清友先生,与大家分享他的独到见解。
2021年中国货币政策“易紧难松”
《国际金融报》:从当前情况来看,市场对流动性收紧预期在逐步升温。那么,基于流动性边际收紧的逻辑,您认为今年股市能否延续2020年的红火行情?
管清友:近期市场上的确有出现对流动性转向的担忧。早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明确提出,后期政策不会出现所谓的“急转弯”。当然,这仅仅是对货币政策的总性要求,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需要去细致分析及观察它的节奏,并结合很多因素来具体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基于2020年的低基数,大家对于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还是较为明确的,很多机构预测一季度大概率在10%左右的增长,可能会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经济复苏。
在流动性方面,中国将会是“易紧难松”,毕竟在去年疫情期间,我们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虽然从CPI数据来看,通货膨胀压力不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货膨胀将会是今年较为重要的问题,也是货币政策需要充分考量的一个要点。并且,一季度经济增长好转已在预期之内,从微观层面来看,我们认为一季度流动性可能要比想象中还要差。
对于流动性边际收紧态势是否会立马改变资本市场的红火行情,我认为不必过于悲观,全球宽松的局面恐怕是很难暂时逆转,也就是说保持在宽松的状态下,仍将对股市给予刺激。
新环境下需提前做好资产配置及规划
《国际金融报》:为对冲疫情影响,各国央行均通过“放水”来给予经济刺激,全球债务规模创历史新高。那么,流动性如此泛滥是否会使本就脆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管清友:从理论来讲确实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从2008年以后,全球便一直存在这个问题,换言之,各国央行均在不断加大“放水”的力度,美国、欧洲及日本也在大力践行MMT理论。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货币当局采取的仍然为审慎克制的态度,简单讲,我们也并非不“放水”,而是适度地放一些,让闸门尽量能够松的小一点。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时代,全球的金融环境已然发生改变。而这种金融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促使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发生改变。
当前,我们已然进入到一个流动性极度泛滥、现金垃圾化的时代,如果不持有资产只持有现金才是最吃亏的。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也明显能够感受到股价、房价的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在越来越大。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还有很多问题没能看清及发现。
实际上,欧美日央行选择让债务高企,也是在当前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们也不像中国还有经济潜在的动能能够继续去挖掘,工业升级也还未知。
对于未来,我们不知道它会发生什么,毕竟世界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不得不说,我们要学会去接受这样一个“大水漫灌”的局面,并提前做好对于资产规划,适应环境。
《国际金融报》:如何正视通货膨胀问题?
管清友:在当前的全球大环境下,通货膨胀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或是较棘手的问题,也是社会矛盾积聚所在。我们能够发现,印钞机奔跑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导致大家普遍对于财富如何保值存在焦虑。
我认为大家不要寄期望于能够跑赢通货膨胀的速度,大概率是很难做到的。而是要做好资产的配置及规划。我并不认为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大势已去,只能说没有早前那么大的升值机遇。同时,在二级市场方面,尽可能地去选到好的基金经理和基金,让专业的机构来帮助你做好投资,而不建议普通投资者去股市,甚至在股市上动用一些杠杆,毕竟对于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是存有欠缺的,投资到最后大概率都会亏钱。
港股并非“遍地黄金”,需谨防“暗礁”
《国际金融报》:近期“炒港股”的热潮汹涌,消费者该如何抢占这块价值洼地?
管清友:我对于港股投资无疑是看好的。其实大家能够发现从去年三季度末开始无论是机构还是主流媒体均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也能够明显感受到从2020年12月份以后内地资金在陆续南下。
但这就意味着港股是“遍地黄金”吗?其实“暗礁”远要更多。首先,我们要清醒意识到,港股市场环境和内地的不同,包括交易制度、发行制度以及对资本流动性监管等方面,并且受到美国市场影响更大,头部效应更为集中。虽然很多机构都在说港股的整体估值处于低位,但它的交易量及市值其实主要集中在那几家大的股票上,而一元以下“仙股”却比比皆是。
坦白来说,港股其实更加机构化,机构之间的博弈并无问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则必须看清机构的行为和规则,选择一些对于港股市场更了解及投资经验更丰富的机构,避免单兵作战。
总体而言,近几年随着金融开放力度增强、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美国强化中概股回归等,这均对香港市场的投资产生利好,但也不要盲目乐观而要去理性投资。
新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房价或有反弹空间
《国际金融报》:对于股市及楼市投资,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关注。甚至近期有观点表示,今年楼市可能会成为“投资”大年,我们该如何更为理性地去看待房地产投资?
管清友:我们预计2021年新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房价应该还是会有反弹的空间。首先从货币政策来看,流动性边际的收紧对股市产生的影响较大,但房地产市场却没有那么敏感。与此同时,近期国家也曾表示不会发生政策的“急转弯”,总体上讲,是相对友好及宽松的。
房地产分化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甚至细化到同一个城市的不同板块之间的分化也将越来越高。毫无疑问地说,闭眼买房的时代肯定是已经结束了,与此同时,普通投资者也要清醒地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要当成机构投资者来做抉择,其实很多市场上对楼市投资的建议并不适用。
就像我们常看到的很多投资机构所表示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其实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就意味着没有机会,或者是风险大于机会,普通投资者也很难抓住这样的机会。毕竟结构性机会代表着分化,换言之便是存在有涨有跌,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很难掌握到信息优势。
更多关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国际金融报》:回归国内的视角,您认为什么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管清友: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及自身经济恢复的得力,今年出口仍然会表现强劲,但要更多去关注到消费方面。事实上,疫情对于消费冲击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消费出现负增长,这是需要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出口维持良好前提下,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的过程,实质还是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及稳定的增长。换言之,没有钱,何谈消费?虽然说短期通过消费券的刺激也挺好,但长远讲,还是要倾向于民生、倾向于解决就业及失业问题,通过各种政策支持、市场的开放,要让更多的中小企业生存及活跃起来,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就业,提高百姓的收入。
虽然在2020年消费分级如火如荼,高端市场中的豪华车、房子等均表现强劲,但一些脆弱群体的消费还是受到较大的影响,拉动消费本质还是需要设法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