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一个50年周期的特殊经济现象即将登场?

来源:企业观察报 2021-02-25 15:32: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这一次的疫情,大概率注定着这个框架开始进入到适用阶段。

作者孙加滢系上海锃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投资总监。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为个人观点,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篇是我两年前写的内容,世界在沿着这个方向运行了。

研究宏观经济总会遇到滞胀问题,但是滞胀是1970年之后才出现的一个问题,而且这是一个跨越一般经济周期时间跨度的大问题,往往是五十年才会遇到的一次。而且滞胀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会出现,仅仅是主导国会在某一个时期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我重新修改了我的经济模型,并把这个新的模型放在了《估值逻辑——中国的繁荣》一书中。

我们看到很多错误的研究,例如从2019年5月份开始就有人讲中国通胀,乃至到11月份有人喊出来滞胀的说法,而我对此说法是嗤之以鼻的。因为这种更多是知道个概念没有深入去思考问题的表现。

我同时在多篇文章和场合中都提到未来三年我们会看到真正的通胀,而不是现在。目前为止我们的这些研究都是对的,而未来三年后的通胀就在这个模型里面。(编者注:该书于2020年5月出版,故此处“未来三年”的起点为2020年5月)

这一次的疫情,大概率注定着这个框架开始进入到适用阶段。

模型6:滞胀模型

这一个的阐述是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论证数据严谨性,仅仅能当做我自己理解臆断的一个想法,不能称为什么规律。

生产效率提升时期,带来的是储蓄增加,物价下降,经济最为美好。

这个情形比较好解释,上一个模型已经解释了效率提升的伟大时刻。

但是这个模型相反的情况有可能会引发一个长期滞涨,就是生产效率维持平稳,如果需求的扩大那么极有可能带来的就是一个中长期的滞涨。

在这个推论过程中,重要的是政府在生产效率平稳时期(康波周期的萧条期)采用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往往在这个时期都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速中枢下移的时候,而政府迫于压力采用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策略——财政刺激,还意图保持原有的经济增速。

效率不变,需求增加的过程(通过债务满足需求),那么全社会居民的储蓄会下降,物价会抬升(需求增加大于供给增加),这个阶段就是滞胀,而且是中长期的滞胀。

图:效率一定下的滞涨模型(康波周期萧条期的滞涨模型)

目前我们记忆深刻的滞涨时间就是1970年到1982年的美国,而很多人都是用原油价格的暴涨来解释这一段的通胀。

图:美国通胀和原油价格关系图(1968年-2019年)

然后我认为这么解释当时美国的滞涨并不是那么恰当,因为有两个现象可以反驳这个解释。

第一,当时日本虽然也在原油价格的冲击下出现过通胀很高的情况,但是随后并没有出现跟美国一样在随后的第二次石油冲击中呈现的高通胀,到1980年的高峰也没有超过9%,而美国呈现的确实要比第一次石油危机还要高的通胀水平。

图:美国通胀和日本通胀对比(1969年-1982年)

第二,在2001年到2008年的过程中原油价格也呈现了快速的上涨,上涨的幅度不亚于70年代的原油冲击,但是美国的通胀率最高也仅仅不到6%。

表:原油价格涨幅对比

所以我偏向认为用当时原油价格的上涨解释那一段的滞涨也许并不是特别的合适。我偏向更多的解释是在康波周期的萧条期出现的必然的事情。

全球在70年代之前也是没有特别长周期的滞涨出现,所以有了菲利普斯曲线(通胀和失业率的关系),而随后在7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和凯恩斯主义(财政刺激总需求)一同被证明失效。

目前为止我想放在整体的技术效率周期——康波周期的框架中来阐述这个事情,也许能找到比较好的解释。

首先,滞涨往往是康波周期主导国(技术发明国)的经济特性,因为在康波周期萧条期也是该国不能依靠技术的创新提供更好提升生产效率的寂静期,而该国政府往往为了追求经济的平稳过渡采用其他的方式刺激经济,例如战争、财政政策等,从而引发了需求扩张,而对应供给平稳、潜在经济增速下移的过程,那么中长期的滞涨也许不可避免。

所以这个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没有出现第二次高通胀的原因。

其次,这个是发生在康波周期的萧条期,因为没有新的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主导国(技术发明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必然会下行。而康波周期的繁荣期由于提升生产效率的技术广泛应用,物价低廉,也就有了经济最美好的一段(上个模型所描绘的内容)。

这个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从2001年到2008年那一段时间美国没有通胀的原因,是因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全球生产效率的提升——从“垂直一体化生产”变为“水平化生产”(中国充分享受了信息化技术繁荣的技术果实)。

本文来源:估值逻辑

作者:孙加滢

图文由原文提供

END

编辑|钱馨瑶 主编|张郁

校对|谷红欣 视觉|牛大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