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氢能储运市场。
近年来,在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环境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备受关注,赛道上的企业也纷纷提前卡位。
3月2日,中集安瑞科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CIMC Hydrogen Energy(中集氢能科技)与Hexagon Purus HK签署合营协议,共同成立数家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面向中国及东南亚快速增长的高压氢气储运的市场,提供储运解决方案。
其中,中集安瑞科是中集集团旗下子公司,是国内清洁能源装备智造龙头,2006年起,中集安瑞科就开展氢能业务,包括高压管束运氢车、液氢储罐、加氢机等相关设备。
Hexagon Purus是来自挪威的Hexagon Composites ASA旗下的独立上市子公司,Hexagon (合斯康) 拥有领先的IV型储氢瓶的研发、设计与制造技术,是该储氢瓶领域的鼻祖,车载IV型瓶已运用于欧洲的多种车型。
据介绍,双方的合资公司计划建立年产能约为10万个储氢瓶的生产线,IV型车载高压储氢瓶生产线今年二季度开建,产品最快将于年内进行测试。
“将世界领先的IV型高压车载储氢瓶技术引入中国,进行国产化批量生产,意义重大。”在3月3日的发布会上,中集安瑞科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杨晓虎表示。
未来年产10万储氢瓶 2030年市场可达200亿
据了解,中集安瑞科和合斯康的合作将基于对等结构来设立专门的经营实体,包括成立一家高压储氢瓶合资企业,负责生产储氢瓶;同时成立一家供氢系统合资企业,后者将负责合资公司产品的独家分销工作。
其中,高压储氢瓶合资公司,将由中集氢能科技持有49%及Hexagon Purus HK持有51%;供氢系统合营公司,将由中集氢能科技持有51%及Hexagon Purus HK持有49%。
合资公司计划建立年产能约为10万个储氢瓶的生产线,将通过升级现有的生产设施来打造Ⅲ型储氢瓶的产能,预计Ⅲ型瓶产品将于2021年产生收入贡献。IV型储氢瓶生产线将于今年二季度开始建设。
中集安瑞科副总经理兼氢能业务负责人杨葆英向记者介绍道:“Ⅲ型瓶做的供氢系统用于燃料电池车上,主要是在轻卡,包括中型卡车,另外我们已经开始研发重型卡车的应用,并且很快也会有订单来自于49吨的重型卡车。IV型储氢瓶的建设,我们会在Ⅲ型瓶生产线的基础上做资质申请,今年年底就会有试生产的产品。”
杨晓虎表示:“氢能产业近年来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中国已有超过37项国家和省市地方氢能政策集中发布。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有望在未来成为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而车载储氢系统的发展趋势为轻量化、低成本及低重容比,因此三型瓶向四型瓶转变是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
政策面来看,氢能产业近年来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布局氢能发展战略。2019年3月,氢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4月,氢能被列入能源法;2020年9月21日,氢燃料电池国补政策正式落地,逐步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前进。
据势银咨询估算,中国储氢瓶市场在未来10年将以47.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达10万辆,储氢瓶市场规模可达人民币39.2亿元;2030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达100万辆,储氢瓶市场规模可达人民币200亿元。
氢能产业风起 氢燃料电池汽车何时普及?
有业内人士指出,2021年将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真正元年。
当前,中国氢能产业以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第一个应用突破点。近年来,中国氢燃料电池车市场开始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也有望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车市场。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能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5%;中国计划于2035年实现13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到2050年,中国氢能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2万亿。
但是,氢能产业链开始起步,虽然已经应用于商用车,但是在乘用车的普及还有待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和技术突破。
杨晓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新的应用场景,我们在布局围绕氢能一体化的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首先要做战略示范,从而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然后未来才有条件去快速复制。其中的核心环节,包括氢气资源在哪里、运输能不能更经济安全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比如,在产业链中,高效安全的氢能储存和运输仍是中国国内现阶段氢能商业化应用亟待突破的瓶颈。
据了解,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容器主要分为纯钢制金属瓶(I型)、钢制内胆纤维缠绕瓶(II型)、铝内胆纤维缠绕瓶(III型)及塑料内胆纤维缠绕瓶(IV型)4个类型。I型、II型储氢密度低、安全性能差,难以满足车载储氢密度要求。
而凭借提高安全性、减轻重量、提高质量储氢密度等优势,III型、IV型瓶的车载应用已经较为广泛,其中国外多为IV型瓶,国内则多为III型瓶。
相比于III型瓶依然沿用金属内胆,IV型瓶的塑料内胆则颠覆了原有气瓶技术,凭借抗氢脆腐蚀性、更轻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及更高的质量储氢密度与循环寿命,成为引领国际氢能汽车高压储氢容器发展方向的“新宠”。中集安瑞科和合斯康,也是瞄准了车载储氢瓶巨大的市场规模,通过引入IV型瓶来抢占高地。
(作者:倪雨晴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