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个关键词,经观带你读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两会报道组 2021-03-05 13:09: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图片来源:新华网)

经济观察网 两会报道组 2021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都有哪些亮点?经济观察网为您逐个解读。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报告原文: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经观说:2020年,中国各季度GDP增速呈现V型反转,全年GDP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GDP正增长的国家。同时,GDP总量也首次突破100万亿元,达1015986亿元,人均GDP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展望2021年,此前多家机构对202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1月5日,世界银行组织发布的2021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GDP增速将达7.9%。1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专题研究报告也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速为8%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经济观察网表示:“这个目标确实低于国内外很多机构的预测。首先,6%是经过非常认真审慎综合考虑做出来的目标;其次,这也标志着中国的GDP增速目标仅仅是个预期值,淡化GDP导向,鼓励经济走向高质量;第三,这个目标还综合考虑来“十四五”时期,即不仅考虑了2021年的经济增长,还考虑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张燕生表示:“我认为6%并不意味着政策的回调,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因此总的来讲,还是强调稳是大局,经济增长稳中有进。”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则对经济观察网表示:“6%的GDP增速预期目标确实是低于很多机构的预期,很多机构都预期在8%左右。我认为6%的目标设置特别关键,因为6%可能意味着很多政策要往回调,不希望出现大的资产泡沫、金融风险。当然这个数字也是统筹考虑的结果,一方面需要慢慢恢复疫情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现在也处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

报告原文: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大幅增加投入,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经观说:中国的科研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相关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2020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已经达到2.4万亿,在整个“十三五”时期的年平均投入增长达到11.8%;基础研究投入在2019年达到6%,以投入主体看,高等学校研发支出占比在五年时间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7%逐步增长至2019年的8.1%。

一个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是否能够匹配投入经费以及社会经济对于科研重视程度的日益增长?相关体制机制是否需要持续推进?

答案是肯定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

在科技部2021年的重点工作中也有多次提及了相关内容。

比如开展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实行“揭榜挂帅”“业主制”“里程碑式管理”等制度,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完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和组织方式,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建设等创新链各环节进行统筹谋划部署,解决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瓶颈问题等。

这将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以预计,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加,中国科研领域围绕体制机制、学风建设等等,将会进行一系列持续性的改革,而改革的目的也很明确,即使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韵网创始人颜振军看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数点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内容都很重要,也是改革的趋势。

颜振军建议,在科研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科学研究进行分类管理。比如说基础研究是长周期的,科学家应该是自主寻找研究方向,管理的应该是宽松的、弱约束的,而不是目前的短周期、强约束的方式;应用型、技术开发型的研究,应该以企业为主,以企业具体的需求为研发方向,企业提出需求了,政府的钱交给企业,再由企业进行开发研究,在研发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再与研究机构、高校等进行协作。

关键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报告原文: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经观说:中国科研政策目前呈现“两条腿”走路的结构,一方面政策力推的是强化国家的战略科研力量,这其中包括国家实验室的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等等;另一条腿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韵网创始人颜振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针对企业的科技政策有很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属于特别有力的一类,从50%到75%再到此次针对制造业的对制造业增加到100%,力度进一步凸显,对科技类的制造企业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在颜振军看来,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给企业真正的自主权。即除了少数个别的涉及国家战略的类别,向什么方向创新应该由企业来提出,而不是由政府。

一方面,大型企业要利用科研机构、小型企业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支撑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大型企业向科研机构,中小公司开展开放创新,一起合作推动技术开放研究。

“这种开放的资源即包括大型企业的实验室、设施设备,也包括大企业的供应链、市场渠道等等,这将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颜振军说。

关键词: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报告原文: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经观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在芯片等产业内,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的意义格外重要。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朱晶表示,报告提及的“基础再造工程”,涵盖了底层芯片元器件、材料、半导体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芯片制造的攻关工程。对于市场主体间的协作,朱晶认为,应该由大型企业提需求、建生态、组织资源、串联上下游,由小企业聚焦单点突破,然后大企业做整合联动开拓市场验证应用,最终达到产业链自立自强的目标。

自主、完整并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中国的产业类别是最完整的,配套齐全,并深度融入了世界产业分工体系,这保证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2021年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2021年的八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这里面包含了“强链”和“补链”两层意思。根据此前国家工信部的相关介绍,所谓“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增强我们的发展主动权。比如着力培育发展新型产业链,如5G、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链,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此外,我国很多传统产业链量大面广,很多传统产业链的生产总量是全球第一,产业链的完整也非常重要。

所谓“补链”,就是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主要是两方面工作:一个是产业技术再造工程。就是针对弱项短板比较集中的领域,通过应用牵引、整体带动、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组织攻关。另一方面,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布局了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下一步,要围绕产业创新,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地方企业积极性,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原则,使得制造业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工信部介绍,工信部已经开始对41个大类的工业和下面的细类进行认真的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绘制重点产业链的图谱,找出“空白点”,找出产业链、供应链的的弱项短板。

关键词:扩大内需

报告原文: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经观说:报告指出要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分析称,把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这点放在前面说明政府想要促进可持续的消费,不管是改善消费环境还是供给侧改革,都要老百姓口袋里有钱才能促进消费。健全城乡流通体系是降低一些流通成本,使商品能更快捷地到达下沉市场,中国的下沉市场很有消费潜力,一二线城市在相当大的消费总量,但面临增长瓶颈,下沉式市场对物质消费、精神娱乐消费等仍有较大潜力挖掘。互联网+是这几年国内消费增长的重要渠道,尤其是疫情中线上消费迸发活力,疫情之后企业都重视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为消费者更快更好提供合适的服务和产品。

关键词: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报告原文: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经观说:从农业发展角度来讲,种业相当于工业界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近年来,“洋种子” 凭借技术的优势和产业发展中积累,逐渐占据中国市场。许多餐桌上习以为常特色蔬菜品种均来自于国外种源,在种猪、种禽和一些特色花卉上长期被国外跨国企业垄断。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中央如此重视种业问题,除了种子对农业的极端重要性,还在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种业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被“卡脖子风险”。任何一个品种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积累,国外重视程度早已经形成了专业的研究系统。过去中国种植小麦和水稻保持先进优势源于重视时间比较早,一些其他种业领域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品质、产量和外观上与国外形成一定差距。目前来看最需要做的是弥补短板,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过分依赖进口,特别是在一些核心技术应尽快开展起来。

关键词:反垄断

报告原文: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经观说:自去年11月《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发布,今年2月正式版《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发布后,平台经济反垄断已成趋势。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提出,要强化反垄断。

因为互联网马太效应,平台公司在其自身领域有优势地位,且正在持续扩张。目前,平台经济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14亿人口,微信用户12亿,支付宝用户10亿,淘宝用户8亿,抖音用户6亿,人们日常生活中,美团、滴滴等平台已经深度介入。平台规模扩大的同时,一些问题开始出现,比如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算法合谋、个人数据收集与共享、捆绑销售产品或服务、扼杀性并购等,单独的个人或小公司与庞大的平台相抗争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此次政府部门强化反垄断,如果实施得当,会有助于社会公平,也能给平台经济注入一种创新的活力。当大型平台的过度扩张受到限制,会有利于竞争和创新,也可以期待之后出现一些新的创新公司。

关键词:房住不炒

报告原文: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

经观说:2016年底,“房住不炒”的说法被提出,此后,这一简单明了的表达一直是房地产调控最重要的定调。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眼于各城市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调控措施,而今年,则在房住不炒之后,明确了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是一个更加兼顾全局的提法。

春节前后,一二线城市的一波房地产调控,在原有已经较为严格的限购、限贷和限售措施之上,进一步强化入市门槛和资金来源监管,调节需求端的入市节奏。

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供给层面,新房供给是重要变量,因为二手房流转和可租赁住房的供应都需要新房供给量创造流动性,而决定新房供给的,除了开工节奏就是土地供应了,对房企来说,高周转已经是生存要求,不断加快开工进度是行业大势,因此,土地供给就成为重中之重。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主要锁定刚需需求,增加供应。

而对市场上更广泛的需求以及对整个地产行业来说,更深刻的一场变革来自自然资源部不久前的一项新供地举措,22城土地一年只供三次地,首先,土地从流水供给改为集中供给,有助于稳定房企预期;第二,对有大量拿地需求的企业来说,土地获取的门槛显著抬高了,当然,优质地块的竞争激烈度也提高了;第三,土地供应统一,房屋入市时间也将集中,理论上讲,竞争充分有助于价格稳定。

目前,还没有一场集中式的土地拍卖会开始,效果有待检验。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

报告原文: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经观说: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达成是系统工程:一方面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如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比例的提高,因而报告提出需大力发展新能源;另一方面关乎存量部分传统能效提高,因此节能板块也是非常重要的布局领域,需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成为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而对于仍为中国主体能源的煤炭也将在碳中和约束下继续做好国家能源兜底保障工作,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建设,进而完成向绿色、低碳、智能的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环保产业而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有关商业模式的新思考,需要从纯粹依赖以投资含投资建设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

在利用市场化工具促进减排方面,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是2021年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生态环境部近日消息显示,要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全国人大代表 ,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碳达峰是过程,碳中和是目标,必将带来两个重大的革命,一是能源革命,用风电、光伏、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来取代煤炭和油气资源。二是新工业革命,所有使用能源的产业和工业体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需在碳中和机遇下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关键词:2021年赤字率3.2% 不再发行特别国债

报告原文: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经观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2020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表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可持续”主要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在两会之前,中央已经定调2021年的宏观政策,赤字率3.2%,相比2020年是有所下降,但是相比2019年是扩大的。

这一切是因为中国率先有效的疫情控制,复工复产,经济的复苏带来了财政的恢复。所以赤字率相比2020年下降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为了抗击疫情而设立的特别国债,不再发行,也在意料之中。

关键词: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报告原文: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经观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这其中,制造业再次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意味着制造业生产增速要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根据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的说法,“这是必须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中国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原因之一在于制造业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和资金流入均呈放缓甚至下降趋势。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工业化进程仍未结束,产业链、供应链处于中低端,断点和缺项较多,发展空间较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努力增强本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约80%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集中于制造业,制造业具有显著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德国制造业占经济总体比重一直稳定在23%左右水平。去年,德国公布工业2030战略,提出到2030年德国工业产占经济比重要提至25%,他们意识到新一轮技术革命会产生新制造业。

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处于下降状态,且降幅相较他国家明显过快。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比重峰值为32.45%,随后出现波动中趋势性下降,2019年该比重降至27.17%。

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制造业,借鉴德国等国家经验和做法,加大技术创新和要素资源向制造业有效集聚,努力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能够看出,金融、税制、科研激励等各个方面继续大力支持制造业,如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等等。

关键词:发展工业互联网

报告原文: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统筹新兴产业布局。

经观说:2012年美国GE公司率先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如今工业互联网被业内认为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积极参与下,目前我们看到,我国的计算能力位于世界前列,对IT设备的投入在2020年突破了2000亿元。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始赋能,很多中小微企业在其中将逐渐完成蜕变,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接下来,这个领域的创新势能将不断释放。

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目前中国已建设60万个5G基站,连接终端超过1.5亿个。这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未来3年,中国5G仍将处于“导入期”,在适度超前的建设节奏下,将形成5G良性发展模式。这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包括宽带、云存储、内容分发网络等发展的基础,也是数字化经济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

报告原文: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经观说:在2021年就业方面的具体预期目标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回看过去五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都达到1300万以上,且均超额、提前完成预期目标。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年初调查失业率快速上升,2月份曾达到了6.2%,此后逐步回落,全年平均为5.6%,低于6%的控制目标。

对于2021年的就业形势,2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表示,总的判断是,随着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将延续总体平稳的态势。但是,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然在1500万人左右,今年的高校毕业生909万人,达到新高。二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制造业、服务业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三是疫情的影响复杂多变,国际疫情还在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也比较大,给今年的就业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在城镇新增就业上,政府制定的目标几乎每一年都是提前完成、超额完成。2021年就业更多的挑战是就业的结构跟质量。现在每一年新增到就业市场中的人群,高学历已是普遍现象。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在新增就业人群中的比例已经接近70%。一方面,毕业生会对就业质量有要求,导致中高端岗位供小于求;另一方面,很多基础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招不到人。”

与此同时,冯丽娟表示:“从企业职位发布的角度来看,2020年下半年的就业还是处在恢复中,2020年三季度恢复到2019年的9成左右,四季度基本上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2021年春节后的招聘需求情况则和2019年的线条比较接近,企业的用人需求在逐步趋稳。但个人的求职特别是跳槽或者异地求职,相对来讲还没有恢复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关键词:数字中国

报告原文: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经观说: 这已经是数字经济第四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来,数字经济再一次出现在最高决策话语中。在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此外,“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已经被写入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可以说,从政策层面来看,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而从实践层面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疫后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增速最快、创新力最强的一股力量。

从宏观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提升,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市场共识。每一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一部分。

数字化是当今时代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推进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政府和产业界共识。

关键词: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

报告原文: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经观说:此次报告中提出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体现出对于金融风险的重视和着力点,在机制和责任方面做好安排,将防范和处置金融方面的工作继续持续推进。

如2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立足于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先筹划重大风险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因此,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有利于强化金融机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落实机构的主体责任和股东责任,将审慎经营理念贯穿业务全流程,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通过恢复和处置计划提前规划重大风险情况下的应对和处置措施,提早预判和处理可能面临的障碍,也有利于压实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实现快速有序处置,维护金融稳定。

关键词: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报告原文: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经观说:近两年来,债券市场的信用债事件频发,部分违约企业发生虚假信息披露,或者是欺诈发行,甚至是恶意“逃废债”的情况。因此,对于加强债券市场的法治建设非常有必要。

同时,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工作也将持续进行,如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互联互通与监管协调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和加强,如此才能打造一个健康成熟的债券市场,发挥其直接融资功能以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词: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

报告原文: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经观说:在强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层面,继2018年开展金融控股公司试点后,2020年政策层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正式出台:2020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国发〔2020〕12号)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4号)发布,并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仍在不断探索,预计央行也将针对金控公司资本、并表管理、数据报送等监管问题制定更加细化的规章制度。

在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上,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表示,“我们也要求不管任何业态的金融业务,都要按照相应的规则规范、法律法规管理,不能有特殊的例外。”“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

2020年是被市场称为“金融科技监管元年”,金融业和科技加速融合的过程当中,新业务、新技术大量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安全风险,传统金融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监管需要,金融监管的方式不断探索,例如“监管沙盒”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

报告原文: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

经观说:此次报告中退市机制与注册制改革同步强调,这是与去年不同之处。去年的报告主要强调“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去年8月份创业板开始实施注册制,今年2月份,证监会批准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并,为后期注册制的全面推广进一步铺平道路。今年,注册制改革将会在现有的试点基础的上,待评估后将在全市场稳妥推进。

注册制增加了A股市场的股票供给,监管也在同时强调退市机制的完善,有进有出,让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地流动起来。A股市场“只进不出”、退市率大幅低于欧美成熟资本市场。去年底,沪深交易所同时公布退市新规,本次修订推动股价、市值等交易类退市指标发挥更大作用;侧重考量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推动“空壳企业”及时出清等。今年或将看到更多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绩差企业退市。证监会同时也在加快制定责令回购等配套投资者保护制度,确保既要“退得下”,还要“退得稳”。

关键词: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报告原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

经观说:出口信用保险是承保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的过程中因进口商的商业风险或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信用保险。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宋曙光介绍,在外部形势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实施积极的承保政策,2020年中信保总的承保金额突破了七千亿美元,增速15%,超过出口增速。其中支持出口超过58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2%,2020年支持客户14.7万家,其中新增客户4万多家,增长了58%,保障了大约1500万和出口相关的就业岗位。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使其紧贴并融入国家一系列推进外贸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举措中,有助于充分发挥事前风险防控、事后及时经济补偿的保障作用,为实体经济和对外贸易保驾护航。

关键词: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个体工商户等

报告原文: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经观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银行敢贷、愿贷、能贷,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鼓励资金流向的重点领域,包括“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重点对象则由“小微企业”扩充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报告指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报告首提“推广随借随还贷款”。有业内人士表示,“随借随还贷款”可以使企业在授信额度内随时提款,有钱后随时提前还款,不用按固定授信额度提款和计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灵活便利,且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报告原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经观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2020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增速超过30%,其中5家大型银行增长54.8%。即2020年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值。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大型商业银行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就增速而言,去年因为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群体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需要银行提供更多的支持,目标需要定的高一些。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持续有力恢复,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自身盈利能力好转,资金流紧张压力有所缓解,虽然仍然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但迫切性比不上去年,因而结合实际情况适当下调目标也是合理的。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

报告原文: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经观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即主要聚焦于让中小微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

2021年银行则要更加注重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问题。目前五家大型银行均成立了专门的金融科技公司。2021年银行将更加充分发挥科技和数据优势,让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明显增强。因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银行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将会继续增加。同时,对于综合融资成本的提法由“明显下降”变为“稳中有降”。

关键词: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报告原文: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

经观说: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瓶颈,也是近年来中小银行发展的重点话题。中国银保监会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继续推动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推动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

2020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上述政策推出后,各省份已纷纷发行相关债券,成为中小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又一渠道。

除了可转债方式补充资本金,今年1月,央行会同银保监会设计完善了转股型资本债券相关制度,支持中小银行通过发行转股型资本债券补充资本。转股型资本债券可以转为股权,让投资者多了一个成为银行股东的机会。

不过,专项债补充资本金在部分省市也存在落地难等状况,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期待更多的创新措施帮助中小银行破解资本金难题。

关键词: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

报告原文: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运用好 “互联网+” ,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经观说: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而线上线下融合,又被视为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大方向。在消费市场中创新产品和迭代服务,不单单要求线上带来新商业形态及便捷性服务,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消费新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观察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市场变化,不少平台抓住了潜在的消费增长机遇,大力投入发展起社区团购等新商业模式,生鲜、生活日用品和本地生活服务消费都呈现出社区化趋势,可以说这一消费模式更加直接打破了消费需求和供给方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消费和服务都愈发便捷高效。

但在消费方式的变迁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线上线下建设各自为政,管理各行其道,甚至服务冷热不均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态的有序运营,正是从侧面敲打社区团购等新的消费模式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营造线上线下的健康生态。

同时,技术创新确实可以驱动服务优化,但对于提供互联网服务和技术赋能的平台型企业来说,如何在探索线上线下创新服务的过程中,合理地打破边界,有效进行深度融合才是关键。报告中鼓励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这无疑对美团、饿了么、滴滴以及拼多多等,当前在社会民生服务中提供技术赋能的平台型企业提出了要求。

在创新提升供给能力的同时,真正落实以消费者为核心;在技术打通需求和供给两端的同时,更要为那些在平台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商户“减负”稳定改善消费环境,正成为保障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疫情防控

报告原文: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继续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防控,补上短板漏洞,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和水平。

经观说: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之后,国内依然经历了北京、青岛、大连、新疆、黑龙江、河北等局部疫情,在常态化防控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加之国内已经有4款疫苗获批紧急使用,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亦顺利推进,截至2月9日24时,全国重点人群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4052万剂次,这些都为2021年的疫情防控打好了基础。

关键词:核酸检测

报告原文: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经观说:从武汉疫情早期大量用于确诊,到疫情缓解后的复工、复产、复学,再到局部疫情暴发后动辄数百万、千万体量的筛查,中国的核酸检测能力在2020年经历了极大的拉升。截至1月13日,全国共有8437个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不采用混检只用单管检测,每天能检测1255万份样本。2021年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加上不时有境外输入病例,可以想见,核酸检测在2021年依然会伴随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健康中国

报告原文: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经观说:2020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写入法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着眼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15个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肥胖,推广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习惯,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关键词: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

报告原文: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经观说:疫情影响下,智能手机成了人们出行必不可缺的设备,查健康码乘坐交通工具、进入室内场所、上医院看病,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等群体仿佛被人们遗忘,去年媒体曾多次报道老人扫码难、不会使用手机预约、扫码支付等事件,暴露出老人身处智能时代的尴尬处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重视。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在今年两会上,多位科技圈的代表委员也对此带来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全面提升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的适老性已成行业共识。要优先解决老人网上预约、交通出行、智能扫码等涉老高频服务事项,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 雷军建议,推动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尽快纳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老年人生活应用场景的适老化开发全面落地。

而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认为,在目前老年人专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种类单一、产品设计尚不能契合实际需要时,不要一刀切地关闭人工窗口,应提供“线上+线下”选择,并保留实体咨询、现场指引、人工服务等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则关注老年人的居家生活品质,他提议建立适老化智慧家庭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他表示,“在国家政策背景下,着重研究便于中老年人使用的智慧家庭产品,降低使用门槛,对于缩减‘数字鸿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报告原文: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经观说: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由来已久。

2012年十八大报告便已提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次年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7年十九大报告要求“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同时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2019 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和要求。

只是,此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一直推进的比较缓慢,截至2020年12月13日,2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2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表示,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人社部也在加快研究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将进一步提高养老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而对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的最新情况,2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表示,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下一步,将抓紧推动,尽早出台,尽早实施。

关键词: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报告原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

经观说:长期护理保险是专门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的重度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社会保险。全国已有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报销水平总体为70%左右。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15个城市开始试点。几年发展下来,虽然总体发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护理标准难以统一、参与商业保险积极性不高面临亏损等。

因此,在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在统一标准、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分级诊疗

报告原文: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经观说: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等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十三五”时期,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以质量为核心、以公益性为导向开展绩效考核。加之2020年直接由疫情催生的基层公卫基建潮,基层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带量采购

报告原文: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经观说: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5月正式挂牌以来,打出了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一套“组合拳”。现在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逐年增加,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是对医保基金进行结构调整的举措。截至2020年,带量采购实施的实际采购量已达协议采购量的2.4倍,节约费用总体超过1000亿元。未来,带量采购将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符合条件的药品达到一定数量或金额,即启动集中带量采购。医保部门还将积极探索“孤儿药”、短缺药的适宜采购方式,促进供应稳定。

关键词: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报告原文: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 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 生出彩的机会。

经观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2.36亿,18岁以下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近1亿,平均我国每3个儿童就有1个受到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目前中国大城市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这些流动儿童,有些与父母随迁大城市,有些留守乡村,还有一些在随迁和留守之间不断艰难地转换,成为回流儿童,或是在父母所在大城市附近第三地就读“再迁”。无论是随迁、留守、回流还是再迁,这些儿童在教育和成长方面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成为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忧。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

报告原文: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

经观说:今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数量从去年的3.9万个,增加到了5.3万个,规模进一步扩大。

老旧小区改造为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安全、拉动经济增长带来想象空间,市场研判老旧小区改造将创造10万亿的商机。它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面的参与和利益,如何审批、钱从哪里来、存量资源如何整合利用等问题,在全国实践中呈现出了部分可复制模式。

例如,四川省、山东省推出“4+N”改造方式,允许一个或多个老旧小区与相邻的旧城区、棚户区等打通,统筹改造;或跨片区组合,拟改造的老旧小区可与其不相邻的改造项目组合,以项目收益弥补老旧小区改造支出,实现资金平衡等。

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长租公寓

报告原文: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经观说:过去的两年,是长租公寓不断爆雷的两年。

客观上,它为市场增加了品质感的租赁住房,呼应了租售同权趋势,然而,绝大部分长租公寓企业在规模赛道上用一往无前的扩张掩盖了商业模式的致命缺陷,无法建立正向价差,因而抗风险能力极弱,一旦爆雷,社会和经济的损失都是巨大的。

要发扬长租公寓的优势,还需要整个行业商业模式的重建。在频繁的爆雷事件后,各地政府出台管理方案,从运营到资金各方面加强规范;而主流长租公寓企业纷纷收缩房源规模,加强精细化管理,都是行业规范化的开始。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给长租公寓降负,这固然重要,然而,对长租公寓来说,更重要的变革可能需要从自身发起,踏踏实实地运营,服务好客群、积累稳定的收入现金流,以此为基础扩充资金、扩展业务,而不是试图一口吃成胖子,那样的模式,市场已经做出了选择。

关键词: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

报告原文: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经观说:中心城市大型化是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目前,中国的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正在和周边城市一起发展成为城市群和都市圈,他们的活力在经济发展中一再在验证。

对城市群和都市圈来说,吸引人的聚集是一个必然过程,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层面有方针和细则,还需要各个城市切切实实为人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等必要的生活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更新不光是楼宇、道路、设施等硬件的更新,更应该是城市功能的更新。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报告原文: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经观说:在汽车行业中,“双积分”已经在去年成为年度热词,这是碳排放交易的关键构成。随着双积分要求的逐年提升,缺少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的企业将不得不转向交易市场购买积分,这将催生一个新的市场并改变行业格局。以特斯拉为例,这家公司2020年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远超过利润。而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购买积分来完成减排任务,这又加剧他们的负担。近两年,有多位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就双积分提出意见,其中包括商用车双积分以及正积分转存等多个建议,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完善,将有利于汽车行业推陈出新,完成行业更替。

关键词:汽车准入制

报告原文: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

经观说:这是一个有点意外的词语。此前,汽车行业也曾经有过生产准入的改变,但主要是在新能源汽车上。目前,因为汽车生产相关的规定,新造车企业大多采用的是代工和自己购买资质的方式生产,但多家新造车企业表示仍然希望有自己的生产资质和工厂。此后,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准入放开,但需要满足一些硬性条件才能获得由发改委和工信部颁发的生产资质,产品上市资质。但此次报告中,提及的不再是新能源汽车准入改革,而是汽车生产准入和流通的改革,这意味着在燃油车领域,可能同样也会进行改革。

汽车行业正处于全面放开的关键节点上。按照此前安排,汽车行业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在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而在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2018年算起),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这意味着在明年,中国汽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准入和流通的改革,是否与此相关?当然,这也是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下,各种新商业模式所呼吁的改变。

关键词:充电桩+换电站

报告原文: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经观说:2020年,换电站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新基建的内容,提及将“建设充电桩”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由于政府的支持,去年换电模式也开始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多家企业开始布局换电模式,实行车电分离的销售方案。但从行业来看,换电模式依然存在诸多难点,包括标准难以统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高带来的盈利艰难等。

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就是配套设施的不完善,这首当其中的是充电桩。通过换电模式的推广,可以缓解充电带来的使用焦虑,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布局。预计在2021年,还会有多家车企加入换电,“充电+换电”将成为未来并行的两大模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模式和业态呈现出更多元化的模式。

关键词:稳定增加汽车消费、二手车

报告原文: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经观说:从2019年开始,“稳定汽车消费”开始成为频繁被提及。期间,有过重启汽车下乡、给与汽车消费补贴等措施,特别是2020年上半年各地都出台了促进汽车消费的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具有一定意义。乘用车市场在2020年仍处于负增长之中,但降幅收窄至6%。中汽协曾预计今年乘用车市场将恢复增长,这意味着今年汽车稳消费的效果可能更为明显。对中国车企而言,在政策的助力之下,今年可能出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豪华车市场大增长的可能性更大。

不过,在此次报告中,“稳定汽车消费”变成了“稳定增加汽车消费”,这意味着政府希望通过措施进一步繁荣汽车市场。实际上,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也与此有关,2018年,“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如今已经过去几年,但二手车限迁取消依然没有完全实现。二手车交易在2020年已经突破了千万辆,达到1434.14万辆,成为汽车消费重要的构成部分。二手车市场的繁荣能促进新车市场的活跃,并带动多个行业发展。

关键词:电池回收

报告原文: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经观说:比较令人意外的是,新能源汽车在连续第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不再被提及,当然,取而代之的更为细致的内容——这些仍旧与新能源汽车相关。去年被激烈讨论的电池回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这说明了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前端的引导和扶持基本上已经达到目标,而重心要转入后端。在今年的两会报告中,所涉及都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包括换电和充电桩等。去年,经济观察报已经做过相关的报道,第一批电动车的电池报废已经到来,最近两三年都将是高峰期,这些电池何去何从,怎么回收目前并没有完整的渠道。政策层面将在今年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扫清障碍。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