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楠/文 不出意料,“房住不炒”依然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房地产关键词。
2016年底,“房住不炒”的说法首次被提出,此后,这一简单明了的表达一直是房地产调控最重要的定调,并出现在了2018年、2020年和2021年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报告中,“房住不炒”的表述是一样的,但房住不炒后面的文字却不尽相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称,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实行差别化调控,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后面的内容是“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两年都是着眼于各城市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调控措施,一城一策实施调控也在不断地认知强化下逐渐成为常态。但今年则有所不同,房住不炒之后,明确了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是一个更加兼顾全局的提法。
春节前后,一二线楼市火热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波房地产调控,在原有已经较为严格的限购、限贷和限售措施之上,进一步强化入市门槛和资金来源监管,调节需求端的入市节奏。
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供给层面,新房供给是重要变量,因为二手房流转和可租赁住房的供应都需要新房供给量创造流动性,而决定新房供给的,除了开工节奏就是土地供应了,对房企来说,高周转已经是生存要求,不断加快开工进度是行业大势,因此,土地供给就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主要锁定刚需需求,增加供应。
而对市场上更广泛的需求以及对整个地产行业来说,更深刻的一场变革来自自然资源部不久前的一项新供地举措,22城土地一年只供三次地。
首先,土地从流水供给改为集中供给,有助于稳定房企预期;第二,对有大量拿地需求的企业来说,土地获取的门槛显著抬高了,当然,优质地块的竞争激烈度也提高了;第三,土地供应统一,房屋入市时间也将集中,理论上讲,竞争充分有助于价格稳定。
目前,还没有一场集中式的土地拍卖会开始,效果有待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