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港交所对SPAC或不宜盲目跟风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熊锦秋 2021-03-08 19:09: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21年开年至2月底,美股已有189家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占IPO的半壁江山,累计募资额达592亿美元,纽约凭借SPAC再次成为全球IPO中心。

近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正在探索SPAC制度,而新加坡交易所亦展开相关咨询。笔者认为,SPAC上市制度有一定弊端,或给投资者带来一定风险。

SPAC是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简称,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发起人提前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通常由PE、资产管理公司等大金主出资,出资方通常只出5%,剩下95%上市募集。SPAC上市时公司唯一资产就是IPO时向投资者募集的资金、没有实业,此后一定时间内(一般18-24个月)发起人需使用募集资金完成并购符合投资方向的公司或资产,若该时段内不能完成并购,SPAC就将面临清盘,连本带息归还给投资者。

SPAC管理团队找到合适标的,尽调之后,SPAC全体股东将投票决定是否与其合并。若多数股东同意合并,那么标的企业将获得SPAC投资者存入托管账户中的资金,而SPAC的投资者也将获得合并后公司的一部分股权。由于SPAC在合并前已是上市公司,所以新公司自动成为上市公司。

SPAC上市集中了直接上市、海外并购、反向收购、私募等特征于一体,与传统IPO相比,SPAC可以极大缩短企业上市的成本和时间。然而,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其弊端也不容忽视。

首先,外部投资者在SPAC模式中处于天然的不利地位。SPAC收购目标公司后,一般来说发起人将免费获得收购后总股本的20%作为干股。无利不起早,发起人之所以愿意发起SPAC,花功夫寻找收购标的物,就是因为有干股的利益驱动,发起人基本立于不败之地,而外部投资者显然要为这些干股买单。

其次,SPAC收购目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有人戏称SPAC为盲盒炒股,SPAC的投资者并不知道他们最终将投资什么公司,只是相信SPAC的管理层会收购到好的标的。SPAC公司没有任何业绩纪录可作参考,公众想要投资,只能根据发起人或管理团队过往业绩来评估。但发起人过往的投资经历往往并不稳定,比如孙正义虽然看准阿里巴巴,但也有诸多投资失败案例,且收购时间紧、任务重,SPAC是否能以合理价格收购到好的标的,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其三,SPAC合并目标公司的上市审核较为宽松。虽然SPAC合并交易需经美国证监会和交易所审核,但这种审核远不如IPO审核严格,同时也不会充分披露信息。如果SPAC管理团队的尽调不到位,可能发生造假上市。

事实上,一家符合IPO门槛的公司,完全可以独立自主通过IPO渠道上市,这可避免与收购方产生利益纠纷。而目标公司之所以愿意屈尊被SPAC公司并购,可能正是因为自己并不符合IPO门槛,SPAC显然也是个上市后门。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由于SPAC存在发起人干股抽成机制,且SPAC管理层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物美价廉收购标的也并不容易,再加上证监部门对SPAC上市后门把关较松,这些对投资者都可能意味着风险。此前有人统计,在过去10年通过SPAC合并上市的114家公司中,如果投资者在并购交易首日购买合并后公司的普通股并持有一年,则平均损失15.6%,这远远落后于大盘表现。

笔者认为,SPAC过度繁荣与美股散户抱团投机现象一样,或许并非成熟市场应有的正常表现。港交所对SPAC或不宜急着跟风,而应在权衡利弊、考量是否对投资者有利的前提下,谨慎决策。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