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日,国家发文再次强调国内光伏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3月11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提倡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对扩产企业资质在资本金、研发、产能利用率等方面提出要求;3月1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商展期或续贷,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发放补贴确权贷款,对补贴确权贷款给与合理支持。
上述文件,一份引导光伏产业制造,一份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不同层面带动国内光伏产业合理发展。
近期,A股光伏板块迎来深度回调,市场主力资金重新对产业“想象力”和“现实”作出考量,并获利了结离场。
所谓的“想象力”,莫过于在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光伏行业被赋予了高增长、高景气度的成长空间;而所谓的“现实”,则在于需求预期激发产能扩张,火热的光伏产业在规模不断扩大之时,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不协调”情况也愈发增多。
在此背景之下,高质量、健康有序发展的呼声再次引起全行业重视。
“虽然来得有点晚,力度和范围有限,但《通知》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缓解被拖欠企业的现金流危机。”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协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长久以来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补贴拖欠被视作“顽疾”,隐隐作痛。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风能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秦海岩测算,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补贴总需求为3000亿元左右,其中光伏行业约占1250亿元。
一位新能源资深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知》中明确,通过银行的一些信贷额度支持来帮助行业解决补贴拖欠,这一政策的导向性非常好。”
根据《通知》,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商展期或续贷。针对对短期偿付压力较大但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企业,金融机构可以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在银企双方自主协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际和预期现金流,予以贷款展期、续贷或调整还款进度、期限等安排。
《通知》还明确,优先发放补贴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自愿选择是否主动转为平价项目,对于自愿转为平价项目的,可优先拨付资金,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可自主协商确定。
不过,《通知》是一个框架性的金融支持政策,一些措施也体现了市场化的思维方式,但一些潜在问题还需进一步商讨。“应该加大确认清欠力度,最好是集中清完,资金分批到位,贷款也按资金到位情况确定不同还款期限。”吕锦标指出。
除此之外,通过核发绿色电力证书(下称“绿证”)方式适当弥补企业分担的利息成本的做法细节,还有待完善。
《通知》指出,为缓解企业承担的利息成本压力,国家相关部门研究以企业备案的贷款合同等材料为依据,以已确权应收未收财政补贴、贷款金额、贷款利率等信息为参考,向企业核发相应规模的绿色电力证书,允许企业通过指标交易市场进行买卖。
对此,前述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贷款利息虽然可以通过发行绿证来补缺,但肯定不能完全弥补。“这可能会影响政策实际执行的效果,这一点我们还有待观察。”该人士表示。
值得肯定的是,《通知》的发布,释放了政策层面对解决新能源行业补贴拖欠问题的积极信号。
近期,随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提高消纳能力和提升产业质量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相比2020年的版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在产能控制、新建项目要求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在产能方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在新建项目上,单多晶电池、组件效率的转化率有所提升。
随着过去影响光伏行业景气度的网电价定价和补贴对行业的影响将逐步弱化,如今度电成本的下降趋势左右着未来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引导消纳、提升质量、维持健康有序,成为当下政府部门在制定光伏行业政策时的主要方向。
自去年疫情发生,国内光伏行业在初期经历复产复工的考验后,热度快速回升。来自政策层面的刺激,提高了业内对未来装机需求的预期。行业想象空间大幅跃升,光伏产业迎来了近十年以来的最大扩产。2020年,从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环节,各大企业纷纷推出百亿扩产计划,上百GW产能迅速上马。
名义产能过剩的事实,不可否认。因需求预期过高,产业链上下游出现供需关系不匹配、不协调的现象,成为当下影响光伏产业链发展的风险因素。
平价上网时代,光伏产业链价格趋势向下。但近期,因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组件出现了少见的涨价情况。
行业机构PVInfoLink的价格数据显示,本周国内单多晶组件价格的平均成交价均略有上浮。且近期公布的项目开标信息显示,组件报价有所提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牛年春节后,多晶硅料、辅材价格上涨,使得下游组件端成本压力陡增。价格坚挺之下,终端系统的投资回报率势必会受到影响。行业短期需求进入一轮博弈周期。“目前看来630抢装热度可能不如以往,因此也能观察到一线与二线组件厂价格出现明显的分化。”PVInfoLink分析师预测,一线组件大厂将进一步调降开工率,一方面控制库存水位,另一方面也抑制硅料、硅片的持续上涨。
事实上,产业链上下游供需不协调,也让龙头企业开始意识到扩产节奏的放缓。
近日,隆基股份被曝下属公司咸阳隆基发生裁员事件,引发资本市场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多个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隆基股份下属孙公司咸阳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发生裁员事件,“厂里没有活儿”。对此,隆基股份也主动回应称,裁员主要系“因受上游原辅材料阶段性供应影响对产线进行调配,咸阳隆基乐叶于2月底开展人员工作安排调整,并给出调配建议,目前已经全部妥善安置。”
“去年以来流入光伏的资金太多了,造成硅片,电池端大幅度扩张,多晶硅价格上涨,会抑制一部分扩产冲动。”一位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作者:曹恩惠 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