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世界最高开放形态,海南自贸港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其建设与发展备受全球瞩目。
自去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以来,一系列重大政策在海南自贸港加速落地,海南自贸港雏形初见。2021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式迈入关键机遇期。与全球知名自贸港相比,海南的优势何在?接下来,海南还将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理解海南自贸港的定位?
为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并分享了他对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21世纪》:如何理解自贸港这一概念?与新加坡、迪拜等全球知名自贸港相比,海南自贸港有哪些独特之处?
郑永年:放眼全球自贸港,核心提供的就是服务。谈服务,第一个问题就是明确服务对象。例如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东南亚最发达的经济体,因此新加坡港明确服务于东南亚地区。迪拜也是如此。可以说,整个世界要通往东南亚或中东,新加坡、迪拜都是首选的必经之地,这个定位是非常关键的。
解决了服务对象的问题,第二是如何服务的问题。同样位于马六甲海峡,为什么是新加坡港而不是东南亚其他港口发展起来?这就要讲制度安排的问题。无论是透明度、安全度还是方便程度,新加坡的自贸港制度安排都远远优于其他港口。
回到海南,也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首先必须界定服务对象,海南本身的经济总量并不大,因此它的服务对象是整个中国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从制度安排上看,海南需要充分发挥制度红利。从国内看,北部湾港、香港、深圳港、徐闻港等,有这么多港口都可以与之形成竞争。从国际看,越南在地理区位上也有一定优势,不仅靠近海南,它本身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经济体,某种程度上也在成为海南自贸港的竞争者。因此,海南必须充分突出自身优势,利用好国家给到的各项政策。
《21世纪》:如何看待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的合作前景,未来可以从哪些方向推进联动?
郑永年:从两地的基础设施联通来看,建设难度其实不大。我认为物理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并不是大问题,现在的问题还是在制度安排层面,海南和内地其他地区之间,甚至是广东珠三角内部的投资贸易规则都还有不统一之处,这些规则不衔接的问题亟待破解。
《21世纪》:建设海南自贸港,国际人才必不可少。海南应如何加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让人才引进来并且留得住?
郑永年:其实讨论高端人才问题之前,要先讨论人口问题。普通人先过去,这是基础,没有人口,人才是不会去的。我们不是要吸引几个哲学家孤独地思考,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者主体是普通人。
谈到吸引人才,海南可以与其他地区的大城市对比人才政策,一线城市比如广州、深圳、上海,二线城市比如杭州,去寻找差异和解决方案。留住人才则对人才政策提出更高的要求,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到。
提到高端人才,比如说国际高管,他们在乎的是机遇,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前提。新加坡有国际企业落地,或本土企业发展起来,国际人才会主动来寻找机会。人才和配套政策是凤与巢的关系,提前筑好巢,是希望凤能来。但问题是只有凤真的过来了,凤巢才能派上用场。所以海南当前应该尽快把经济活动做起来,把优势产业做起来,人才自然会来。
《21世纪》:今年海南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接下来,海南自贸港应如何推动进一步对外开放?
郑永年:对于自贸港而言,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全球自贸港的竞争就是规则竞争。
第一是规则的建立,海南可以基于现有的国际自贸港规则进行创新和补充,建立一套更有优势、更高标准的规则制度。接轨国际规则的过程中,如有与中央政府的现行法规相抵触的风险点,也要考虑出台特殊政策以实现接轨。
第二是规则的信誉度。规则的运行过程要保证透明,减少政治干预和人为的干扰,并持之以恒去落实。一旦规则成为规则,就必须要坚定地执行下去。
《21世纪》: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理解海南自贸港的未来定位?
郑永年:我们还可以从规则的视角来探讨。当前,中国从数量型经济发展转换到质量型经济发展,从地方性市场逐渐走向国内的统一市场,这些都是规则的变化。
不过,现阶段我们还存在一些地方性的规则衔接问题。比如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仍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可以说,统一的国内市场规则运转机制尚未形成。我认为就规则而言,把国内地方性市场规则实现统一,国内大循环就会真正地循环起来。
同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可以理解为中国规则和国际规则的对接。从接轨国际化的角度理解自贸港,我认为海南自贸港可以说前途无量。着眼于2035年的远景目标,海南自贸港要成长为全球一流的自贸港,成为新时代的自贸港样本,树立起自贸港的创新范式,就要从规则的接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