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信托业发展正在迎来巨变时刻。
信托业管理规模自2017年4季度末达到最高点26.25万亿元后,便逐渐回落。截至2021年1月末,全行业信托产品存量规模首次压降至20万亿以内,为19.99万亿。这背后,与行业持续压降融资类和通道类业务有关。
在2021年度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监管人士明确表示,2021年将继续开展“两压一降”:继续压降信托通道业务规模,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
另一方面,在信托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信托公司纷纷布局证券投资类信托,布局标品化信托、家族信托等业务,转型升级提升资产管理质量。
3月12日,记者就信托机构布局家族信托业务、标品信托、信托机构转型发展等话题独家专访了建信信托执行董事、总裁孙庆文。
对于信托机构的转型发展,孙庆文建议应认真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领悟监管指示精神和信托文化,充分挖掘信托制度优势和自身禀赋,推动传统融资业务转型,积极开展符合信托本源要义的业务,特别是如主动投资、家族信托、服务信托、慈善信托等“赚辛苦钱”的业务,实实在在靠提供服务和创造价值获取利润。
孙庆文 受访者/供图
经济观察报:今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完善家族信托税收政策,比如明确家族信托下的财产转移视同继承或赠与等,您如何看这些建议?这对信托行业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孙庆文:相比于现金类家族信托,股票、股权、不动产等非现金类家族信托的市场需求相当庞大,但其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相关制度政策。国内目前对信托的税收问题尚未明确规定,股权类资产还不能非交易过户,如要置入家族信托仍存在提前完税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认为,税收政策问题是目前业内发展非现金类家族信托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提案是基于代表对于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而提出的契合实际的建议。从2018年监管发布“37号文”,到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九民纪要”,再到2020年“民法典”正式通过,国内政策面对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日益友好的态势,使行业深受鼓舞,也对推动家族信托多元资产传承分配构成实质利好。
事实上,建信信托运用多年在资本市场中积累的经验,已经在不断尝试为控股股东制定合理的控股权股票/股权过户节税方案。2019年,首创大股东股票家族信托,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完成数单股票家族信托;建信信托首单股权家族信托于2020年成功落地;我们还在不动产、艺术品、古董珠宝类家族信托架构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
经济观察报:除了税收问题,您认为国内的家族信托存在哪些发展障碍,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
孙庆文:财富管理业务的大发展,离不开政策层面和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需要创新也需要融合。除税收问题外,我们认为以下一些领域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一是超高净值人群认知亟待深化。欧美国家设立家族信托有明确目的,如资产保护、财富传承和税务筹划等。相较于此,境内超高净值家庭还需要更加清晰的家族传承理念和规划,很大一部分家庭想法多停留在投资增值的传统观念,将收益率视为家族财富管理的首要需求。二是境内机构应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长远来看,信托机构应加强对客户的了解,对每个客户的家庭结构、成长经历、从事产业、资产负债状况、风险偏好、分配需求、传承理念细化了解后,制定有温度的方案,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三是家族信托应实施长期的专业人才培养战略。面对超高净值个人更多国际化的资产配置需求,家族信托服务机构应能提供高度定制化、综合性服务方案,这就需要大量精通法律、财税和金融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予以支撑。
经济观察报:近两年家族信托业务发展越来越受到高净值客户的关注,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您觉得家族信托业务占比是否够会持续提高?
孙庆文:家族信托业务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高净值客户的关注,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经过几十年的民营经济大发展,当年三十而立创业拼搏的企业“创一代”们大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面临家业传承、财富管理的关键时刻;二是全球税务制度趋向透明,而“资管新规”“九民纪要”“民法典”等境内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构建了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本土”优势逐渐凸显;三是境内信托机构通过近几年的市场检验越发成熟,凭借金融持牌机构强大的信用保障、规范的经营、完善的风控体系,得到越来越多超高净值人士的信任。
可以说,财富管理整个行业面临巨大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越来越多的财富管理机构将家族信托视为战略业务。一是品牌效应更加凸显,未来家族客户更看重财富的保护,家族信托等防守性金融工具将得到极大发展,同时客户也会选择有品牌背书的大型金融机构作为稳妥的解决之道;二是境内家族信托的角色双重化,既是“财富保险箱”,也是“财富百宝箱”,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法律相继出台的情况下,中国家族信托将逐步成为超高净值客户实现资产配置全球化、受益人身份国际化、信托财产类别多元化的最重要工具。
经济观察报:截至2021年1月末,全行业信托产品存量规模首次压降至19.99万亿,四年来首次重回20万亿元之内。您认为行业发展迎来哪些变化,对于融资类信托,2021年规模是否会持续下降?
孙庆文:在业务转型驱动下,全行业信托规模在2017年末见顶后逐渐回落。2019年以来,在严监管的环境下,房地产规模得到管控,通道类规模持续下降,融资类规模不断压缩,信托业务结构得到优化。从信托业协会公布数据看,2020年末,集合资金信托与管理财产信托占比达到70.06%,同比2019年末上升7.15个百分点;事务管理类信托为9.19万亿元,同比2019年末减少1.46万亿元,占比44.84%,同比2019年末下降4.46个百分点。可以说,高质量发展、回归信托本源、提升主动管理的理念已是行业共识。
至于融资类信托规模,从长期来看,逐步压降融资类信托是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的转型目标,2021年融资类信托规模预计将维持总体下降趋势。
经济观察报:2020年受疫情及政策影响,信托行业整体利润呈下滑趋势,对此您怎么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建信信托的营业收入规模依然位居行业前列,这主要得益于什么?
孙庆文: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除疫情及政策影响外,2020年信托业整体利润下滑,也与信托行业加大力度积极转型、去通道压非标有一定关系,可以被看作信托行业业务转型和资产结构调整的阵痛。所以利润下滑并不代表信托业竞争力有所下滑,而恰恰应该被视为信托业转型走向深化的表现。
在2020年,建信信托转型创新力度不减,对风险底线严防死守,经营业绩逆势增长,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了内部核定的经营计划,营业收入规模也继续位居行业前列,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坚持党建引领,焕发凝聚力和奋斗意志,确保公司发展走在正道上、走在快车道上;二是积极落实建行集团三大战略,与建行密切协同,在落实新金融理念方面全力探索;三是全面推进业务转型创新走向深入,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行业竞争力;四是在内部经营管理方面持续做好精细化、专业化,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运营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经济观察报:2020年信托业数据的另一个典型特征为,在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信托公司纷纷布局证券投资类信托。对于标品信托,建信信托是否也在加大布局?
孙庆文:建信信托自2012年起便开始提前布局证券业务,至今已走过九年时间。在信托业务不断转型、回归本源的大背景下,建信信托证券业务经过前期积累,已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截至2021年2月,公司证券业务主动管理业务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合作金融机构超过200家。业务产品种类范围在传统固收类产品基础上,已覆盖现金管理、“固收+”、权益、混合及多策略产品、MOM、FOF、QDII等多种类型,为投资人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产品条线及投资品种选择。
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将在促进创新驱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宏观经济重大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信信托也将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打造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证券业务领域,将继续加大布局力度,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优质产品与服务。
经济观察报:另外,在近两年,随着各项监管措施的密集出台,信托行业走向了业务转型的十字路口,对于信托机构在转型发展方面,您有何建议?
孙庆文:建信信托很早就认识到不能做“二银行”,要严格遵照监管引导方向和要求,结合自身特质与优势,积极转型,发展符合信托本源和时代要求的业务模式。近年来,在防范金融风险、回归信托业务本源的监管政策导向下,建信信托充分挖掘信托制度优势,提升主动投资能力,推动传统融资业务转型,通过打造“大资管”闭环,已经走出了一条银行系信托公司特色发展之路,在证券业务、股权投资、国企混改投资、项目投资、家族信托和资产证券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充分证明了业务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转得越早越好,越坚定越好。
对于信托机构转型,我们建议应认真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领悟监管指示精神和信托文化,充分挖掘信托制度优势和自身禀赋,坚决推动传统融资业务转型,积极开展符合信托本源要义的业务,特别是如主动投资、家族信托、服务信托、慈善信托等“赚辛苦钱”的业务,实实在在靠提供服务和创造价值获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