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内地访客来港投保的新造保单保费同比大跌84.3%至68.24亿港元,创下2011年以来的新低,占个人业务总额的比重则跌至5.1%
由于疫情导致“封关”持续,香港保险业首当其冲。根据香港保监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内地访客来港投保的新造保单保费同比大跌84.3%至68.24亿港元,创下2011年以来的新低,占个人业务总额的比重则跌至5.1%。
期内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亦跌22.8%至1,334亿元,约98%以非整付方式支付,而危疾、终身寿险及医疗保险占比分别为48%、36%和8%。其中,去年第四季度,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仅为3.17亿港元,同比锐减95.7%,但环比则增长19%,这意味长达五个季度连续下挫出现逆转。
事实上,由于访港内地游客人数锐减,对香港各大保险业龙头的业绩也带来极大的冲击。据友邦保险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香港市场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幅减少66%,年化新保费亦下跌逾50%至11.38亿元,新业务价值利润率由66.1%下滑至44.7%。友邦表示,自去年2月起内地与香港之间通关受限,导致内地访客的新业务销售几乎陷入停顿。
友邦保险香港及澳门首席执行官陈荣声透露,目前澳门的内地访客业务占比,已回到与疫情前相若水平,但澳门业务规模相比香港市场较小,不能弥补香港业务的减少,这也表明一旦恢复“通关”,内地访客的业务将会回归。
据了解,友邦已经为原来专注于内地访客业务的代理,提供培训发展香港本地市场,去年下半年香港本地客户的年化新保费同比双位数增长,而该行去年代理人数也增加了22%,有助在本地市场长期增长。
英国保诚此前公布的业绩也显示,去年集团亚洲全年保费等值销售额同比减少28%至36.96亿美元。香港保费等值销售额达到7.58亿美元,同比下挫62%。
根据香港的监管要求,香港的保险从业员不能到内地推销保单并与客户签约,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必须亲自来香港签单。因此,香港大型保险公司接待内地客户的服务中心,大多数设于尖沙咀及铜锣湾等核心商业区。
香港某外资保险公司的代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她所在的团队共有1000多名代理,曾经承担着这家外资保险公司60%以上的业绩,主要客户都是来自内地的高净值人群。受疫情影响,内地客户不能过来,“我们这些港漂代理都希望能转型挖掘香港本地客户,但现在香港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失业率持续上升,本地市场销售也很难打开局面,”她无奈地说。
近年来,内地游客在香港除了购买奶粉、化妆品、名牌鞋包外,在购物单上还多出了一项:保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翻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5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之势,分别为63亿港元、99亿港元、149亿港元、244亿港元、316亿港元,到了2016年保费飙增至727亿港元,内地访客占个人业务总额的占比也在当年激增至40.59%。
然而,自2017年起,香港保险市场开始迅速降温。2017年-2018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逐年分别收缩为 508 亿港元、476亿港元。
友邦香港区域执行总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容永祺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议案,建议加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并在“跨境理财通”出台后,推进落实“跨境保险通”。
他指出,沪港通、深港通自推出以来平稳运作,市场反应正面,希望加速实现“保险通”。他建议,参考跨境理财通,为购买跨境保险产品设每年保费个人额度5万美元,将来理赔、取消保单时取回的现金价值,或保单期内提取自部分现金价值及红利,将透过封闭式资金管道,经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或银行体系,赔偿或退回给投保人。
(作者:朱丽娜 编辑:陈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