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新合作、产城融合、自贸区平台等优势,苏州工业园区聚焦功能对接、产业协作、要素支撑、联动发展四大方面,已初步形成工作建议方案,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功能平台、政策举措落地实施。
3月15日,苏州工业园区的多位全国人大、市人大、市政协代表及园区企业代表在现代大厦聚首,为园区全方位对接虹桥商务区,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建言献策。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形成“一核两带”的发展格局。从现行规划来看,苏州工业园区被列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中唯一的自贸试验区。
《总体方案》指出,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毗邻虹桥商务区,具备良好的港口和陆路运输条件,新型国际贸易初具规模,协同发展空间较大,是长三角发展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日上午在苏州工业园区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专题研讨会上了解到,借助中新合作、产城融合、自贸区平台等优势,园区聚焦功能对接、产业协作、要素支撑、联动发展四大方面,已初步形成工作建议方案,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功能平台、政策举措落地实施。
(现场图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新闻中心(融媒体中心))
根据《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及所在的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的其他区域和松江区、金山区,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和海宁市。
从功能布局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按照提升能力、完善功能、优化布局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形成“一核两带”的发展格局。“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
在“两带”中,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
苏州市人大常委会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燕燕介绍,参加专题研讨会的企业家围绕围绕大会展、大交通、大商务三大主题提出了建议。
大会展方向上,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承接和用好国际博览中心硬件资源是谋划的重点,要考虑从专业方向上进行集中突破;大交通方向上,虚拟航站楼的落地是现在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对铁路总局和航空总局的争取工作是下一步的重点;大商务方向上,贸易便利、规则链接、人才、资本要素的导入与大会展、大交通的推进息息相关。
“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为契机,实现定位升级、开放升级、功能升级,园区应该紧抓这一机遇。”刚刚从北京返苏的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雅萍率先发言,从交通、产业、会展、物流等方面,提出她对于园区对接虹桥商务区的思考和建议。
戴雅萍认为,园区应该增强城铁站功能,将其纳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同时,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苏州东站,与苏淀沪城际铁路无缝对接,带动周边发展。
会上,园区如何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能级的议题引发了代表们的热议。
“在客观条件上,园区可以以绝对优势实现与‘大虹桥’的对接。再加上沪宁线商务人员高频流动,建议将沪宁城际‘苏州园区’站整体提升功能,建设虹桥机场第三航站楼,并开设该站直达虹桥的快速通道,打造虹桥15分钟核心圈承载地。”与会代表们如是说。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定位升级、开放升级、功能升级。”戴雅萍表示,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背景下,这对苏州园区是极好机会,使得自贸区与虹桥国际商务枢纽两大国家战略进行叠加。
多年来,园区深耕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发展能级和影响力逐年提升。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佩琢表示,园区应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和产业优势,强化与“大虹桥”的产业协作,聚焦生物医药细分领域,与上海共同搭建长三角RNA药物成果转化平台。
同样聚焦“一号产业”发展,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玄振玉则建议园区充分发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拥有全国最好环境配套的优势,主动承接国家会展中心分中心职能,并加强与进博会的互动,争取将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分会场设立在园区,进一步提升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力。
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扬澄表示,代表们的发言直击痛点,为园区高质量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园区将紧扣会展、交通、商务功能,将相关专题做精做细,研究制定可实施方案,同时积极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深化与“大虹桥”区域的协同开放,将园区打造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核心增长极。
(作者:赵娜 编辑:耿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