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央行工作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央行工作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

通过传统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将实际GDP增速长期维持在潜在产出增速之上是无法实现的,不仅如此,还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和宏观杠杆率的过快上升,进而增加经济系统性风险。

人民银行3月25日发布工作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论文称,通过生产函数法测算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总体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央行工作论文基于多元滤波法等方法,将固定资本分解为通讯信息类固定资本和其他资本,并将劳动力对经济的拉动分解为数量、质量和知识创新三部分,对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进行整体和分行业测算。结果表明:

技术进步(包括通讯信息类固定资本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拉动呈持续上升态势,劳动力数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弱化,同时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

潜在产出是指在不引起通货膨胀前提下,宏观经济能够获得的最大产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联储等主要国家央行均将潜在产出定义为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率达到非加速通胀失业率时的产出水平。当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后,价格出现通胀或通缩偏离。

文章表示,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应该是让实际产出保持在潜在产出水平,针对通胀或通缩变动开展数量上的削峰填谷操作以及价格上的基准利率调整,确保失业率重新回到非加速通胀失业率水平,让实际产出趋向于潜在产出水平。

文章建议,一是正确认识我国潜在产出保持中速增长的特征,保持货币政策合理适度支持。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潜在产出增长的周期性下降,而非短期趋势的影响。通过传统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将实际GDP 增速长期维持在潜在产出增速之上是无法实现的,不仅如此,还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和宏观杠杆率的过快上升,进而增加经济系统性风险。

二是加强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尽可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出路的准确把控。加强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控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引导全要素生产率在相对高水平路径上增长。

三是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人力资本质量和高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支持,巩固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微观基石。

近年货币政策操作增加了对潜在产出的关注。去年10月,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金融》撰文称: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减少经济波动。

去年11月,易纲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文中又指出:完善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

(作者:杨志锦 编辑:马春园)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