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看市 | 为什么说A股市场该治治“软骨病”?

来源:投资者网 作者:陈元地 2021-03-29 07:32:2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总编看市 | 为什么说A股市场该治治“软骨病”?)

《投资者网》陈元地

这两周,发生了许多事。有的关乎政策,有的关乎经济,还有的关乎大国之间的博弈。

但A股还是保持着标准的震荡市特征,围绕3400点来回折腾。对照于外界因素的一些积极变化,A股显得过于步履蹒跚。

这里说的外界积极因素,一是美股,其走势之强超乎许多人预测。截至上周五(3月26日),道琼斯收于33072点、标普500指数收于3974点,双双创出收盘历史新高;二是监管层罕见表态称,有的学者和分析师太看重美债因素了,“对照新发展格局,建议大家做些思考”。

对于A股的不自信状态,以及“苦肉计”为何失效,本栏目上一次给出了特别的分析和点评。并提醒称,这一次A股坐地上哇哇大哭,不可能换来更多的奶吃,因为在“家长”眼里,市场本来就不该这么“不争气”。

我们的话音刚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声了:“当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

易会满用的是“有趣”二字,实际上批评的是市场“无趣”的表现。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不满——我们为什么要唯美债马首是瞻?为什么要“仰人鼻息”地过自己的日子?

“家长”的不满不无道理。A股市场相对封闭,而且从疫情的控制到通胀的管理,我们做得都不错,又是去年全球唯一GDP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什么A股市场表现得弱不禁风,像患有“软骨病”?

这个问题当然有很多答案,但有一点很明显,A股市场对于外力过于倚重了。尤其对于政策之手的依赖,甚于对于经济走势的关注。

典型的如3月26日的走势,当天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1.63%、2.60%和3.37%。市场的解读依然是来自于政策层面的变化,比如,“央行送出大利好,三大股指应声大涨”。

这里的利好指的是“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有人说,“这个说法明显印证了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的事实。”问题是,这还用怀疑吗?这不早就昭告天下了吗?

实际上,较之于政策面上的一些说法,经济数字更是表现抢眼。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40亿元,同比增长1.79倍。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由于去年疫情因素基数低所致,所以这次公布数据时特别强调,“相比于2019年1~2月,增速也达到72%。两年平均增长31%,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但市场显然对于经济数字有自己的解读。经济走好了,市场不是挺起腰杆,而是担心政策刺激手段会减弱。反正不管如何,市场都是悲观的,即使杯中之水增加了,也总是习惯性看到空着的那部分。

水满则溢。市场怎么可能等到这一天——孩子的病情明显好转,家长还给喂“十全大补丸”?关键还是市场怎么看待各项因素的影响。

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其它方面诸多表现也颇为强势,比如最近在中美中英等交锋中,大家看到的是“唇枪舌剑”之后的“寸步不让”,让不少国人大呼过瘾。

相比之下,A股的表现太软了。有数据为证,十年前,上证指数冲到6000点左右时,道琼斯指数在14000点附近,两者之比接近1:2;如今,我们在3400点附近震荡,人家则在33000点“一览众山小”,两者之比接近1:10。

之前,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不多了”;现在,这句话也可以说给中国股市听听了。

回到目前的市场。无论上证、深证还是创业板指数,都走到月K线的关键支撑位。市场向上,则可延续2019年初以来的震荡攀升形态,打开新的局面;市场向下,则跌破10月均线的压力大增。目前上述三大指数的10月均线分别为3340点、13677点、2757点。

截至3月26日,只有上证指数收于3418点,离此支撑位置相对安全(之前两周曾跌至过3328点和3344点,然后盘中拉起,也说明3340点的重要性);而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收于13769点和2745点,都游走于支撑线边缘。一旦失守这些重要支撑,必然陷入“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尴尬境地。

况且,即使美股没有C浪,也不可能总是走得这般强悍。A股不利用好目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一旦外围环境和相关因素有变,将错失难得的“时间窗口”。

很显然,A股市场已经退无可退。无论是监管层的表态,还是与人家市场相比,都看得出我们资本市场的表现,与其应有的状态不相匹配。

疫情平稳,经济回暖,政策未变。A股没有理由趴下,如果市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说明患有“软骨病”,而且病得还不轻。

万事俱备,只欠自立。沪深两市如今恰好都进入三十而立之年,想自立,先得治治“软骨病”。(思维财经出品)■

总编看市

声明:投资者网&思维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