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业绩会能把估值搞上去吗 | 城事哲谈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陈哲 2021-03-31 18:25: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操控业绩会能把估值搞上去吗 | 城事哲谈)

陈哲/文 今年年报发布季,有这么一场奇葩的业绩发布会。会上主持人向公司管理层提出了以某媒体记者名义提出的问题,但这位记者当即社交媒体上声明,根本没有提交类似问题——因为发布会在线上召开,记者需要提交相关问题给主持人,由主持人代为提问。

这位媒体记者提出的质疑,被同行附议:连工具人的尊严都没有了。说这话的记者今年以来已经被两场发布会“cue到了”,以她冠名的问题,都不是她提的,业绩会的主持人也压根没有征求她的意见。

问题被混淆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被媒体普遍遇上,那就很难解释了。如果再结合那些提问的注水程度,很容易让人怀疑,业绩发布会的问答环节被人为地操控了。

比如一个“被提问”的问题是这样的:对今年发布的三道红线、两道上限以及土地供应两集中试点政策,管理层如何看待及应对?很显然,对这家有着强大资金优势、受类似调控影响偏正面的央企而言,这是一道送分题。况且在大约十天前,已经有一家房企老板提供了高分参考答案。

再比如,公司的十四五规划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你们的融资成本这么便宜……一大堆凡尔赛式的提问令人索然无味。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家央企,竟然也要学习那些业绩很一般、担心被媒体和投资者问到难堪的中小企业,来做这样的“巧妙”安排。事实上,即便是业绩不够好,被问道一些尖锐的问题又能怎么样呢?这家公司今天的动态市盈率还不到5倍,投资者的预期还能更差吗?

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业绩会都需要弄虚作假,让人怎么相信,它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是没有经过乔装打扮过的呢?

过去十多年来,一些房地产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可谓花样百出,大面上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在会计处理上化妆,比如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问题、销售额合并报表问题、利息资本化过度问题、合营公司中的明股实债问题、分拆上市后的利益输送问题等等。

另一种是披露上做手脚,一方面通过购买榜单排名、虚假制作销售业绩来获取更多融资支持,一方面通过与某些媒体打默契的方式,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甚至指鹿为马。

2019年-2020年期间,证监会向多家上市房地产企业发布了问询函,其中很大一部分问询对象现在都在“ICU”里边,充分说明业绩上粉饰太平毫无用处。然而这样的造假现象,却持续了十多年,至今仍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大部分房企经营规模增加了不少——那也大多因为身处行业大浪潮——但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却一路走低。谁能想到,从信息披露的角度乔装打扮十多年的结果,是把自己的估值从平均30倍硬生生做成了3-5倍呢?

即便是经过粉饰和排练,很多业绩会上的内容仍然没有含金量,很多发言都在拾人牙慧,听着甚至有种多家房企请的同一家PR公司的错觉。要我说,如果交易所没有强制对媒体公众披露信息,这样的业绩会不开也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