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保监会建立“敢贷”“愿贷”机制让利实体)
3月31日,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银保监会今日表示要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督促银行加强贷款定价管理,合理降低贷款利率,减负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同时其指出,要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打击资金“空转”套利。据业内人士分析,金融系统让利实体经济的同时要防止资金“空转”套利。企业的套利行为没有自我修复功能,一旦有机会和渠道就会一直套利下去,最后导致金融机构的不稳定。
展望未来,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让利实体经济需警惕资金空转
2020年,银保监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采取降低利率、减少收费、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措施,2020年已实现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1.5万亿元让利目标,支持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制定监管评价办法,强化分类考核督促,提升普惠金融考核权重。截至2020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30.9%;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88%,较上年下降0.82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促进扩大内需,加大对数字经济、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改进有助于扩大消费和消费升级的金融服务。促进储蓄向投资合理转化。
银行层面,督促银行加强贷款定价管理,合理降低贷款利率,减负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二是开展清理银行乱收费、降低企业负担行动,公开通报违规抬高企业融资成本典型案例。三是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打击资金“空转”套利。
资金“空转”对实体经济无益。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这几年监管补短板初见成效,监管制度更为完善,银行主动负债工具的运用得到合理管控。金融机构虽有套利空间,但这是政策给予的合理空间,和此前机构套利和资金“空转”的同业乱象有本质区别。
他认为,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端的资金“空转”套利。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目标下,很多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快,企业拿到低成本贷款又不想投入实体,转而去作存款和买理财套利。企业的套利行为没有自我修复功能,如果不加强监管,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稳定。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敢贷”“愿贷”机制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敢贷”“愿贷”机制,归根结底是要解决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问题。银保监会近年来持续通过监管政策激励,引导银行形成长效机制,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差异化安排。
一是资金端的差异化。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对小微贷款给予优惠,解决银行基层做小微“不划算”的问题。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均按照不低于50个基点给予优惠,一些银行的优惠力度达到100个基点以上。
二是内部考核的差异化。要求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指标在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解决小微业务条线“没绩效”的问题。同时要合理设置考核内容,降低小微条线利润、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将重心放到有效服务的客户数、覆盖面和信贷增量上。
三是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上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不良容忍度,并督促商业银行切实落实。针对2020年的疫情影响,特别提出商业银行对受影响严重地区的分支机构,可适当提高不良容忍度。
四是尽职免责的差异化。银保监会对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专门制定了政策文件,要求商业银行细化授信尽职免责内部制度,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和申诉异议渠道,为基层员工解除做小微业务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要对小微企业做到“能贷”“会贷”,其核心是对银行的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要求。这既有银行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也有监管推动改进配套支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形成服务小微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各类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定位,丰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供给;运用大数据技术帮助解决“缺信息”“缺信用”瓶颈;持续创新产品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动建设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通“数据孤岛”。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建设制造强国
银保监会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2020年,加强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推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截至年末,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2万亿元,超过之前5年增量总和。
具体来看,一是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和融资需求完善贷款期限匹配,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提升信用贷款比例。二是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开发适应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更好服务“轻资产”高科技创新企业。
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发展,银行保险机构发挥金融数据信息和资源优势,为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量身定制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经济循环运转。
四是深入实施精准纾困和减费让利政策,督促银行落实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缓解受疫情影响大、前景较好中小微企业的流动性困难,积极支持中小微制造业企业脱困发展,着力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综合成本。
截至202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2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7万亿元,制造业信用贷款新增1.1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新增6200亿元,制造业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周茂华指出,回顾2020年银保监会协同多部门治理金融乱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进行逆周期调节,加大实体经济短板弱项的支持力度,落实六稳任务,较好平衡了助力经济恢复与银行保险机构资产质量稳定。
对于监管层来说,将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制度短板,强化监管,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让金融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释放内需潜力。
对金融机构来说,继续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支持,逐步提升绿色资产比重助力3060目标实现;同时,国内金融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客观上要求银行加快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治理,提升风控和经营能力。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持续完善制造业金融服务,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制造强国建设;推进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监管规则,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开放监管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