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修补调整还是范式转换,货币政策做何选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和高杠杆、高资产价格的现象还在持续。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究竟是需要修补调整还是范式转换?
4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 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第1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报告。
报告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2008年之前货币政策理论取得了哪些共识;第二、2008年之后这些共识受到了哪些挑战?货币政策实践和理论作出哪些反应?第三、中国经验如何与上述理论相互印证或结合。
针对这三个问题,报告认为: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遇到空间不足问题,但是货币政策框架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包容性;预期管理和央行沟通正在体现更加核心的作用。此外,应该强化非线性金融风险管控和财政政策融合,货币政策比较符合目前的货币政策理论,但也要加快推进改革。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对于货币政策有两个需要厘清:缓解经济过度下行压力,让经济保持稳定运行,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得益者是收入群体;量化宽松政策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大通胀,资产价格上涨不等同于资产价格泡沫。
资产价格涨了,又跌了,或者在存在资产价格泡沫的情况下,泡沫出现了,又破了,对实体经济伤害有多大?
张斌认为,疫情之后的美股熔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测试,金融体系并为受到收到严重冲击,金融运行很快就得以恢复,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资产价格上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是权益类投资,资产价格下跌仅仅由买方负责,不会危及到金融体系。
中国货币政策作何选择?
张斌建议,低利率可以使得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更“强壮”,通过这种方式刺激总需求,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居民、企业、政府总体的债务之和达到250万亿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降一点息对企业、对家庭部门的利息支出压力会有很大改善。
“既然财政端做了减法,从保持平衡的角度来讲,货币政策就得做一点加法,或者最起码要主动一点。”张斌说。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全球的货币政策或者货币问题已经进入了无人区,这个问题目前所处的状况是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的,有的国家出现了零利率、负利率,最近看到美联储也开始修改规则,比如美联储认为通胀率不应该局限于2%,可以是2%上下,中长期实现2%就可以了。但是从短期来看,这样一种制度性的变化,对今年以来的全球的再通胀的预期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支撑,大家可以观察到的是美债的十年期收益率出现了火箭式的攀升,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近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及“跨周期调节”,伍戈认为,在逆周期之外进一步运用跨期思想,这与经济实际运行情况是相吻合的,上一期的投资是需求,但到了下一期它就可能变成产能供给;而这一期的供给到下一期可能又会促成新的投资。
“经济自身存在一定的自发跨期修整机制,不容忽视,这也是此次疫情应对中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相对节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伍戈说。
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究竟是需要修补调整还是范式转换?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表示,如果从盯住CPI变为盯住名义GDP增速,或者变为盯住CPI+资产价格,抑或是变为盯住平均通货膨胀率,这仅仅是货币政策框架的修补调整,但MMT(现代货币理论)则具有一定范式转换的意味。
张明认为,现在还是要审慎地谈货币政策的范式转换,更大可能还是在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进行修补和调整。
此外,张明还表示,次贷危机之后依靠扩征性的宏观政策度过危机,并没有经历深刻调整,高政府债务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