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大摩谈央行数字货币:有潜力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曾心怡 2021-04-19 11:20:5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摩根士丹利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在进行国际金融交易时获得了认可,发行国可能会在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控制方面获得重大优势,类似于美元当前的“特权”,也就是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原标题:大摩谈央行数字货币:有潜力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今年以来,加密货币市场持续火热,各国央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目前,全球86%的央行都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其中,中国已在多个城市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美联储正在研究数字美元,欧洲央行也刚刚结束了有关数字欧元的公共咨询,并称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决定是否启动数字欧元调研项目,预计相关调研耗时约两年时间。

对于备受官方青睐的央行数字货币,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Chetan Ahya认为,它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全球储备货币。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在进行国际金融交易时获得了认可,发行国可能会在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控制方面获得重大优势,类似于美元当前的“特权”,也就是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在摩根士丹利看来,各国央行将发行面向消费者的零售数字货币,通过金融中介向公众开放,并在由货币当局控制的中央分类账系统上运行。

而央行为何意图发展央行数字货币,上述投行表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1、货币主权问题:私人支付网络迅速发展。随着它们获得市场份额,这些网络可以成为许多用户的主要交易手段。各国央行担心的是,货币将几乎完全在这些网络当中流通,对央行对货币体系的控制造成威胁;

2、金融稳定性:私人数字货币供应商的任何潜在故障都有可能破坏整个支付系统,并带来金融稳定性相关风险。尽管监管机构已经采取措施减轻风险,但这些风险并不能被消除。相比之下,央行数字货币由央行创造并持有,可以保证其作为交易交换媒介的可靠性;

3、金融包容性:私人、狭隘的货币网络崛起,可能将部分人群(如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排除在外。但央行数字货币就像实物现金一样,可以广泛使用,甚至可以在金融包容性方面做得更好。

不过,摩根士丹利也提到,央行推行央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或将面临一定的脱媒风险。

一来,一旦央行数字货币上线,消费者就能够直接使用相应的账户进行转账。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基础设施将使全新的非银实体更容易进入支付领域,加速向数字支付的转型。这两大因素都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