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赛默飞收购PPD,又少了一个好标的,想国际化的药明康德和泰格真得想想了)
EEO大健康 余诗琪/文 近日,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最终敲定收购CRO(医药研发外包)企业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以下简称“PPD”),交易金额达到174亿美元,收购溢价为24%。至此,算上2017年以72亿美元收购的CRO企业Patheon,赛默飞世尔已稳居CRO行业全球第五。
而就在两个月前,全球第五的Icon与第六的PRA刚刚宣布合并,同时跃居行业第3。CRO行业在疫情后的第一年,突如其来地迎来了一次大洗牌。
目前看,此次交易对中国的CRO行业并无太本质的影响。虽然赛默飞世尔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仅次于美国市场,但在CRO领域耕耘不久,尚无发力基础。PPD在中国的员工数只占全球的5%,业务主要集中在各大跨国药企含金量最高的核心产品上,市场份额并不大。
位居全球第七、中国第一CRO企业的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明康德”)告诉EEO大健康记者,目前还无法预知未来的市场走向。而跟PPD直接打擂台,核心业务处在临床阶段的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格医药”)也表示不予置评。
但看上去这是一个“越级”的好机会。去年疫情之下,主要位于北美和欧洲的国外顶级CRO都迟迟无法开工,业绩极大受损。全球第二的 IQVIA收入同步增长2%,全球第三的ICON+PRA,一个增长3.8%,一个下降2.96%。这次PPD之所以能被摆上货架,也与疫情有着极大关联。
国联证券分析,CRO行业发展至今,由于内发性的业务范围扩张时间成本高(资本密集型,需要大量采购设备和建厂),企业纷纷寻求资本的支持,通过融资并购的手段,扩展自身业务范围,而疫情加剧了这个趋势。
“但这个风口对中国公司并不那么友好,包括药明康德在内的中国CRO企业,目前在国外的收购还集中在单个的实验室或者工厂,一方面是自身实力欠缺,但另一方面可能更复杂,这包括中美关系、行业规则等。如何在这个层面打开口子,快速通过并购拿到足够的全球话语权,这是中国CRO马上要面临的问题。”某不愿具名的行业投资者称。
短期影响不大
赛默飞世尔在行业内最著名的标签是科研产品。从常用的的试剂、耗材,到手边的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仪,再到生物安全柜、低温冰箱等稍大的设备上,都会看到它的标志。 它去年收入为322.2亿美元,中国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这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抛开去年因为疫情,在筛检领域多赚的60亿美元之外,它原有的生意甚至微跌,2019年没有疫情影响,收入也只是同比增长了5%。在医药健康领域,这不是性感的数据。
所以,新业务从2017年就开始布局,选择CRO行业也是因为这几年资本的火爆,且与其主营业务有着直接关联。
“制药和生物技术是我们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终端市场。”赛默飞世尔董事长兼CEO Marc Caspe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收购PPD是赛默飞世尔的自然延伸,将使我们能够为这些客户提供重要的临床研究服务,与他们一起将一个科学想法快速、可靠和成本效益地转移到批准的药物上。”
按照公布的计划,PPD将并入赛默飞世尔实验室产品和服务部门,这也是后者最大的业务部门,业务占比达到38%。
行业对这件事基础的共识是赛默飞世尔因为在实验室器械、耗材、试剂等方面上的专业和成本优势,会增强PPD的竞争力。赛默飞世尔表示在未来三年内预估将节省7500万美元的人员费用,并有望因“收入相关的协同效应”产生额外的5000万美元。
这两家公司此前在中国CRO领域的投入并不大,PPD在2009年收购了两家CRO公司,相对出名的为保诺科技,它的创始人欧雷强后来又创办了百济神州。而赛默飞世尔中国区的收入占全球的比例大约为10%,在CRO领域的收入主要为售卖器材,来自服务的收入几乎可忽略不计。2020年11月,赛默飞世尔才在中国投产了第一个生物制剂工厂。
有了解PPD实际情况的行业人士称,尽管最近三年随着新项目增加,导致人员数量已经翻倍,但依旧是中国外资CRO里面规模最小的。2017年时,整个中国区的CRA(临床检查员)总人数都没 IQVIA广州分公司的多,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且因为收费贵,没有接到任何中国药企的订单,只有外国药企会为最核心的项目付费。
如何突围国际化?
目前看,PPD在中国发力的优势并不大。
PPD所在的临床领域主要靠人去各个临床场景盯患者的临床数据,目前很难用设备或者软件去取代这个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销售规模的CRO公司,做临床阶段的往往人数比临床前阶段的多。
“所以,它不像是临床前,如果想要扩大市场,自建工厂或者买工厂就可以了。临床阶段,大量的订单都跟人直接挂钩,你没有单子就是没有单子。”上述行业人士称。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临床前阶段的第一名药明康德最近几年都在向临床阶段进攻,但收效并不明显。
不过这也的确给国内CRO公司敲了“警钟”。过去五年,CRO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过于顺利。据Frost&Sullivan统计,从2018年到2023年,国内医药研发投入预计将以23.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上升至493亿美元,是全球增速的5倍。而这其中,新兴公司的研发管线比例已经超过了70%,它们因为资金有限,都会在前期使用CRO外包服务来减少在研发上的投入。
这给了国内CRO公司极大的资本红利。全球最大的CRO公司实验美控(LH)去年共计收入139.78亿美元,药明康德去年共计收入165.35亿元,但LH的市值不及药明康德的一半。
药明康德近些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颇多,虽然更多的投入流向了创新药,但对产能以及上下游的投资每年都会发生几笔。泰格也如此,泰格医药创始人曹晓春在多次公开场合提到了在投资并购上的优势。
国联证券分析称:“国内CRO行业整体处于发展初期,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行业集中度偏低,龙头企业体量不足。因此,龙头企业将主要通过横向兼并增强自身研发能力,拓展业务范围,发挥规模效应,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未来将形成多家规模较大、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综合性 CRO 公司。”
药明康德、泰格等CRO公司并未向EEO大健康记者透露更多跟行业并购相关的事。在财报解读中,药明康德在未来的产能规划问题上,还是以自建为基础逻辑。不过,面对着国际巨头之间的“结对子”,瞄准全球市场的中国CRO公司们势必要提前做准备。
“CRO行业本质上还算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果竞争对手已经把资源都给占好了,你想跨越过去,可能会非常费劲。”上述行业投资者称,“所以,虽然最近的两次大并购并不会给中国市场带来多大的冲击,但从业者还是要重新想想中国CRO公司国际化的路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