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观察 | 马骏眼中的“双面”碳中和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高歌 2021-04-20 23:4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博鳌观察 | 马骏眼中的“双面”碳中和)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歌 李紫宸 有关碳中和将带动的投资规模,有这样几组数据: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今后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

落基山研究所与中国投资协会联合发布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中提到,碳中和目标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撬动70万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在中国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马骏去年牵头做的一项重庆绿色投资研究中,单就重庆这一省级经济体,要碳中和,估计未来30年内就有13万亿绿色投资需求。

4月20日,博鳌2021年年会上,马骏在接受经济观察网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对他此前作出的“碳中和将带动10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的判断给出了上述依据,他说综合各种数字,100万亿似乎是非常保守的估计,而几百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动辄上百万亿元的“机遇”背后也有风险,钱从哪儿来,又该如何使用?

在马骏看来,迈向碳中和的道路绝非坦途,碳中和前的一道考验就是碳达峰,且两者之间不能割裂。他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对地方政府而言,在进行碳达峰路径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碳中和的要求,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如若割裂,可能出现的情形是,某些地区在未来10年的时间窗口中继续增加碳排放,增加高碳排放项目。如果放在40年时间内实现碳中和的框架下考量,上述做法会造成极大的困难,致使碳中和曲线的斜率更加陡峭。

这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马骏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的确将未来10年作为上马高碳排放项目的最后的机会窗口。但通过走访也会发现,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城市,对于碳中和的理解较为到位,会考虑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性,甚至一些自身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也在探讨早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在很大程度上,碳减排需要靠投资拉动。马骏说,这些地方大量考虑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投资,怎么样融资,又该投资在哪些领域中?”

目前主要有两类领域:一是现有的低碳零碳技术要进行广泛的使用,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投资;二是需要大量投资于新的绿色低碳和零碳项目的研发。马骏对经济观察网表示,这些地方有信心能够吸引到资金的原因在于,原本就具有较高的视野,有聚集人才的能力,且其有资金可以作为配套的吸引私营部门的资金一起使用,此外基础相对较好,比如可以做大范围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地方政府也愿意用公共建筑做绿色建筑改造,以及将公共交通迅速切换为绿色交通等。“我想这些条件都使得一些沿海地区可能会率先实现碳达峰,也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全国乃至全球绿色资金的青睐。”

为了提高绿色项目比例,地方也正在采取相应的具有高撬动率措施。马骏表示:“在地方层面,一些案例如拿出财政资金对绿色项目的贴息、担保,已经是非常典型且较为成熟的做法。另外地方政府自己拿钱来做绿色产业基金,这些产业基金作为绿色项目的股权投资部分可以帮助撬动债券的融资,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用财政去补贴绿色债券的认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有高撬动率的措施,认证不贵,这家企业原来可能不想发绿债,最后会发现它有很多好处,并且更加容易获得便宜的资金。”

他举例称,在比较领先的绿色金融试验区,当地政府拿出部分财政资金来作为动员和激励私营部门参与绿色金融的措施,把绿色项目纳进它的项目库中,对项目贴标分为三类:深绿、绿色和浅绿。对深绿贴12%的利息,绿色和浅绿分别为9%和6%。这意味着政府撬动社会资本的能力非常高,在深绿状态下,相当于用0.6元撬动100元。“其他地方也可以借鉴这些工具和方法,能够设计好财政的激励机制来动员更多的像银行、保险、基金这样的金融资源参与到绿色投融资。”

从更广义的角度,马骏认为,无论是税收还是支出政策,财政能做的事情有很多。“现在讨论的是要不要征碳税,如果征收碳税,从财政角度对碳中和是巨大的支持,这是国家层面要认真研究和考虑的事情。”

气候对金融带来的风险更多地还体现在高碳项目的退出。马骏所在的清华绿色金融团队已经对高碳行业做了金融风险的测算,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测算煤电行业所面临的转型风险过程当中这一团队发现,中国的典型的煤电企业的贷款违约率可能会从现在的3%左右上升到2030年的22%左右。理由很简单,能源转型要求对新能源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对那些传统的大型能源需求包括煤电会逐步下降,所以它营业收入会下降,另外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会大幅下降,会导致煤电企业被迫降价,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煤电企业的利润下降,致使违约概率上升。

如果高碳产业中的企业不能在未来30年中有效减碳,那么金融机构在其中的投资可能会面临非常大的估值下降,所提供的贷款也有变成坏账的可能,所以最近已经有不少机构在做环境风险分析或叫气候风险分析。

在同日下午的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上,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总裁兼副董事长张晓蕾分享了《净零排放经济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份报告是由渣打银行在2020年9月至10月间对250家大型企业的高管和100位投资专家的访问汇编而成的。

“55%的企业领导承认其所在公司转型速度不够快,无法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转型的最大阻碍是缺乏资金——85%的公司需要中等或高水平的投资才能实现净零排放。获得转型融资并不是企业面临的唯一障碍。约64%的企业领导认为,公司由于要承担转型相关的替代技术费用而导致转型受阻,而五分之三则指缺乏投资者的支持是一个重大障碍。”

大型企业尚且如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借助绿色金融完成转型的难度似乎更大。在马骏看来,绿色金融向中小企业延伸最大的困难是,小微企业缺乏是否绿色的界定标准,因此大量小微企业获得融资主要是流动资金的贷款,也无法享受各式的绿色金融的优惠。

马骏说,“未来需要突破的瓶颈是,要对小微企业出台一套明确的“绿色”标准,进一步还需采集数据进行计算,这套流程需要建立起来,使计算和贴标变得更加简化。”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