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预见2021:《2021年手机产业全景图谱》(附发展现状、5G手机发展、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预见2021:《2021年手机产业全景图谱》(附发展现状、5G手机发展、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

截至目前全球手机产业发展已经逐步从功能驱动市场→性能驱动市场→智能驱动发展,至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92亿部,其中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6亿部,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22.91%。

2020年5G基站加速建设,开启5G商用元年,5G手机取代4G手机,为手机存量市场更新换代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智能手机变革性的发展。

手机产业迈向智能市场 产能中心向中国转移

从全球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看,手机市场的阶段性变化受到几个因素影响:一是通讯网络的代际发展,从1G到4G、5G,直接导致了手机产业在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之间切换;二是手机产品的变化发展,这种发展由大哥大到功能机、功能机到智能机的颠覆式变革,也有像素、屏幕优化等升级式发展。

因此,手机行业在不同时期,市场增长点也不同,从最初的功能驱动型市场发展到性能驱动型市场,并进一步要发展到智能型市场。2020年以来,随着5G商用化的发展,中国手机进入由5G替代4G手机的存量替换时期。

从全球来看,全球手机产业链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地,其中,美国以品牌和技术为核心,韩国和日本以核心零部件和技术为优势,中国是全球手机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市场。

全球手机产业转移路径第一阶段是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主要是由于相对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并且劳动力供应充足;

其二,中国的需求市场也较大,综合考虑生产销售各环节,直接将产能规划在中国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三,将组装、非核心部件转移到其他国家,本土国家集中人力、资本进行创新研发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

手机制造产业链分析 上游芯片议价能力强

根据手机的构成情况,手机终端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括几个环节:上游手机芯片设计和制造,操作存储系统开发、零部件生产。中游手机产品的代工、生产及下游不同渠道手机产品的销售及后端手机的维修、回购等延伸交易价值链。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该产业链上游半导体、PCB、显示屏、电池等是手机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和配件,长期以来手机芯片主要依赖高通等芯片的进口,但是2018年贸易战芯片“卡脖子”技术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手机产业链中上游芯片的议价能力强。而以华为海思为代表的中国芯片企业逆势发展,逐步弥补我国手机芯片领域的不足。

手机出货量下降,5G手机增加存量替换空间

(一)2016年以后中国手机出货量逐年减少

中国信通院公布数据显示,2012-2020年我国手机出货量呈波动变化,2016年以后,中国手机出货量逐年减少,国产手机出货量与整体市场同步变化。具体看,至2020年我国手机出货量为3.08亿部,其中国产手机品牌出货量为2.7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7.66%。

智能手机是现阶段手机上市新机型的主要产品。从历年手机上市新机型看,2012年以来,我国每年手机新上市机型逐年大规模减少,2020年全年中国市场手机上市累计机型462款,其中国产品牌手机上市新机型累计413款,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89.4%。

(二)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增加,出货量下降

1、智能手机用户不断增加

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看,2018-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不断增加,《2020全球移动市场报告》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活跃用户将达34.83亿,其中来自中国的用户将占据超过四分之一,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5%。预测至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活跃用户将超过40亿户。

从智能手机活跃用户的地区分布看,2020年泛太平洋地区智能手机用户规模集中,用户总数为19.24亿户,占全球用户总数的55.24%。未来得益于这些地区智能手机普及率提高和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改善。中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地区将引领这一增长。

从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看,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手机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是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第一大国,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7亿户,并且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8.51亿户,2020年将达到8.71亿户。

2、智能手机出货量明显减少

据IDC数据显示,2012-2020年间以2016年为分界点,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变动,增速逐渐下滑。2016年出货量最高为14.72亿部,2020年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922亿部,同比下滑5.9%。

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发展特征同步,随着中国及全球代表性地区智能手机市场日趋饱和,消费者对智能手机设备的需求放缓。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逐年下滑,2020年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6亿部,同比下滑20.4%。

2021年一季度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9618.2万部,占手机同期出货量的98.2%。由此可见,现阶段手机行业的发展主要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主。

3、5G为手机行业注入活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智能手机的发展提供较大的支持,也为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新的需求。2020年国家纷纷出台政策,积极推进5G手机通讯建设,降低或取消手机流量及漫游等的费用,推动了手机需求的增加,也为手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2020年是5G商用元年,为5G手机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2020年,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1.63亿部,占当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55.08%,上市新机型累计218款,占比分别为和47.08%。

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为6984.6万部,占该阶段智能手机出货量的72.62%,上市新机型64款,占比52.46%。

智能手机厂商竞争加剧,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

(一)全球前5大厂商手机出货量占比超九成

IDC全球手机跟踪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12.9亿台,中国华为、小米、vivo三个企业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强。其中,三星以2.66亿台的全年出货量稳居第一,市场份额达到20.6%;苹果出货量为2亿台,市场份额达到15.9%,位居第二;华为出货量为1.89亿台,同比下降21.5%,市场份额为14.6%,位居第三。小米出货量为1.47亿台,同比增长17.6%,成为了全球前五大厂商中出货量增幅最大的厂商。

(二)前五大品牌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集中,排名前五的厂商仅苹果为非本土企业,华为、vivo、OPPO、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占比逐年提升。根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华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38.3%;其次是vivo和OPPO,市场份额分别为17.7%和17.1%。

(三)各大厂商加快研发,5G市场竞争激烈

2019-2021年,国内以华为、vivo、OPPO、小米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在国内5G基站加快建设,物联网加速发展及5G商用的机遇下,加大5G商用手机的研发及投入,密集布局5G手机市场竞争。

个推大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华为5G手机市场份额占比为45.5%,其中华为Mate30 Pro、华为P40  Pro及华为P40机型关注度均较高,领先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注:①数据统计时间2020.1.1-2020.12.31;②5G手机品牌占有率为2020年5G手机激活终端总数占比。

从各品牌5G手机的发布日期及产品参数看,华为依托海思芯片供给能力在5G手机领域竞争优势明显,5G新产品发布时间密集,同时其他国产品牌也纷纷发力,加快推出5G手机新产品。

手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围绕5G手机更新发展

从手机产业的需求、竞争、价格、创新及操作系统使用来看,手机产业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未来手机品牌将向第一阵营品牌稳定,二三阵营变化多端,国产手机以华为、vivo、OPPO、小米为代表的品牌在国内及国际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操作系统方面,将主要呈现以苹果及Android为代表的两大系统,中国手机品牌以Android系统为主,受中国手机品牌国际竞争力及市场份额的提升,Android系统将继续发力;

价格方面或将呈两极分化走势,高低并行,满足手机多功能的拓展及多样化需求,高端产品价格将持续升高;

产品创新方面,更多曲屏、全面屏、柔性屏手机将会出现,更大尺寸的产品形态在未来的增长速度将超越整体市场的增长。从整体产品形态看,5G手机将会成为产品替换的新驱动力。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手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