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死亡的三种原因:贪婪而死,膨胀而死,积病而死

来源:企业观察报 2021-04-26 16:44:0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国企业死亡的三种原因:贪婪而死,膨胀而死,积病而死)

企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命题是什么?就是三个——战略、组织、人。这是支撑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三支柱。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重提这三大基本命题?因为在不确定的复杂时代,企业的生死是一个常态,每年都有无数企业在生,有无数企业在死,哪些企业会生,哪些企业会死?哪些企业能做大,哪些企业做不大?

生与死,虽个中原因多种,死法多样,据我个人的观察和研究,事实上大部分企业的死,都不是因为企业家不创新、不拥抱变化、不打破规则、不抓机会。

很多企业的死,是死在不尊重经营常识,不遵循成长的基本规律,不敬畏基本的商业规则,不关注生存发展的基本命题,尤其企业在战略、组织、人这些基本命题上没有真正下功夫,去夯实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去强壮企业抗市场风雨的肌体。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发 艾曼·诺巴尼 摄

1

-THE FIRST-

大企业死在什么地方

表面上看,大企业往往是死在资金链断裂、现金流枯竭。但据我观察,很多中国企业“猝死”或者“虚脱”而死,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三种死因:贪婪而死,膨胀而死,积病而死。

第一,贪婪而死。

企业家都是大欲大求之人,强烈的欲望追求,是企业做大的原始动力,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有度。

很多企业虽然做得很大,但企业老板本质上还是投机主义、赌徒心态,热衷挣热钱、捞浮财;做企业非长期主义,无定力,没耐心,等不及,不尊重常识、无底线经营,这是很多大企业或上市公司出问题的根源。

很多企业从资本市场圈了钱以后,从银行获得巨款后,开始控制不住欲望,盲目多元,短贷长投,凭借资本力量疯狂并购,但管理跟不上,整合跟不上,最后一地鸡毛。

所以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从过去的一味追求做大做肥、真正走向做大做强,从追求一夜成名的光环快感,真正转向做百年老店的艰苦追求。

第二,膨胀而死。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都自恋而自信,但自恋不能变态,自信不能自我膨胀,否则膨胀之球容易被人挑破。

很多企业做大以后,企业家自我感觉太好,开始飘飘然,过度的自恋自满。过度的自恋往往会走向自大,自大最后走向自狂、自我膨胀,人一旦自狂和自我膨胀,就开始不把客户放在眼里,就开始老想参政,想成为时代的超人,甚至认为自己创造了这个时代。

很多企业做大了以后,危机意识淡薄,没有自我批判精神,企业难以走出成功陷阱,不愿走出舒适区,不敬畏法律,不尊重常识,超越企业家本位,成为“跨界大王”。有了名声,但失去了底线;有了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但失去了务实低调的品行。

在中国特色的政商环境中,再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都必须对自己有正确认知,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再大,大不过客户,客户永远是第一位的,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是企业生存的根基;企业再牛,牛不过政府,政府永远是资源的集中配置者,只有跟随政策大势走,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更不要牛到对政府指手画脚。

个人再伟大,伟大不过这个时代,是时代给予了你成功的机遇,需常怀感恩时代之心,更不要认为自己可以造就一个时代,没有时代给予的机遇和舞台,我们个人啥都不是。

中国许多做大了的企业家为什么出问题了?就是因为做大了以后自我膨胀,大过客户、牛过政府、轻视人才、超越时代,没有坚守住企业家本位。

人生要为做一件大事而来,但一生只能做好一两件事,不能什么事都做。什么事都想做,老想跟明星比光环,跟武术大师比武功,跟教授比学问,跟知识分子比心眼,跟政治家比手段,比来比去,什么都只做到59分,忘记了企业家的角色与身份,最终做企业家也不及格,离伟大更渐行渐远。

第三,积病而死。

很多企业不是被竞争对手打死,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自身免疫力下降,组织内部出现黑洞,组织系统溃烂,积病难返。

中国企业的成长历史表明,许多企业做大了以后,会出现四大自发趋势,犯四种疾病:

第一是企业大了以后离客户越来越远;

第二是很多企业战略不聚焦,偏离主航道,盲目扩张;

第三是组织内部僵化板结,熵增热寂,没有活力,丧失持续奋斗精神;

第四是利出多孔、山头主义、官僚主义、腐败滋生,组织出现黑洞、组织肌体腐烂。

这四大趋势是企业成长过程当中不自觉得的企业病,如果你没有强身健体,没有免疫力,没有自我批判精神,不能通过及时变革和管理铲除这些毒瘤,这些自发趋势最后就会悄悄把企业干掉。

2

-THE SECOND-

中小企业为什么活不长

中小企业活不长、做不大的主要原因,不是企业家没有抓住风口和机会,而是企业家小富即安,目标追求封顶,企业家难以自我超越,企业的成功完全依赖企业家个人的能力,没有构建一个团队,没有将能力建在组织与管理系统上,没有打造一个不依赖个人的组织,完成从机会成长到组织成长,从个人能力到组织能力的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做不大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心死。

死在目标追求封顶,进取精神不足。许多企业创业者小富即安,人生价值迷惘,只是做生意挣钱而不是做事业,没有做大做强企业的追求与格局。

我认为中国企业未来追求的目标,就是要确定世界级企业、产业领袖的追求,或者成为隐形冠军的事业追求,尤其是要从短期逐利,真正转向长期价值主义。企业能否做大,首先是你自己想不想将企业做大做久。老板连远大的追求都没有,企业不可能做大。

第二是身死。

死在组织肌体“三无”。许多企业是三无企业,光靠老板一个人包打天下,无团队、无组织理性、无组织能力。

这体现在,首先,企业家只顾抓业务,不建设干部队伍与领导团队,没有群体智慧和团队领导力;

其次,不尊重规则、制度、流程,没有组织理性,组织一盘散沙,成为个体户集中营,没有将能力建立组织上,个人能力没有融入组织,组织内部不协同,各自为战,组织不能为一线赋能;

再次,用人凭个人好恶,无组织客观用人标准,升官发财无依据。

第三是煮死。

死在“温水煮青蛙”,不学习、不进化、不成长。

老板自我感觉太好,危机意识淡漠,不愿直面成长中的问题与瓶颈,懒于变革与创新,陷入成功路径依赖,走不出舒适区,企业家与团队不能自我批判,难以自我超越,找不到新战略增长点,新事业、新业务难以发育成长,业务长期无增长,最后就被市场淘汰。

企业如何寻找增长第二极,如何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变革、流程优化、管理改进提升内在组织能力?这些是中国所有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要解决这些,要突破企业成长的瓶颈,要跨越这种死亡陷阱到底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还是要回归到企业生存发展的三大基本命题:正确的战略、强大的组织能力、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把这三大命题想明白、想透,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企业就可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就会比别人更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3

-THE THIRD-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大忌

企业要突破增长瓶颈,解除成长中的问题与病痛,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系统,从战略、组织、人入手,抓住企业成长最基本的命题,进行系统变革与内在能力提升,提升内在的免疫能力,堵住企业成长发展过程的黑洞和漏洞,同时还要抓住市场的机遇。

要突破成长瓶颈,跨越死亡陷阱来讲,企业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基于长期价值主义的顶层设计与新领导力发展计划。

第二,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把能力建在组织上。

围绕客户优化组织,优化流程;围绕客户提升企业整体系统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把这种能力建立在组织上,而不是在个人身上。

第三,用小熵人才激活机制与人才价值管理循环体系,提升组织活力与人才价值创造能力。

组织必须开放,使组织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和能量进出;同时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使人力资源曲线活起来,防止组织与人惰怠;以奋斗者为本,不断反官僚,反形式主义、反腐败、反惰怠。

中国民营企业现在最缺的是“升官发财”没依据,企业最怕的是员工都是凭“政治技巧”升官发财的,而不是凭能力、业绩吃饭。

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价值评价体系,依据岗位价值、能力价值、价值观价值以及绩效价值,来确定组织中每个人的价值,真正做到“分钱有依据,升迁有标准,贡献有回报”。

企业还需要持续进行人才机制创新。只有通过机制创新的才能激活人才,激发人才价值创造潜能,人才机制包括八大机制,五大抓手。

八大机制是指,文化价值引领机制;选拔任用机制;绩效承诺与责任担当机制;授权赋能机制;价值评价与监督机制;价值分配与激励机制;竞争淘汰与退出机制、持续奋斗者机制;能力发展与自我批判机制。

五大抓手是指,责、权、利、能、廉。责,绩效责任担当与承诺;权,信任授权体系;利,利益分配与分享机制;能,能力标准与发展通道;廉,内部监督廉洁体系,保证组织不腐败、不惰怠。

总之,中国企业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复杂时代,除了拥抱变化,不断创新,更要在企业战略、组织、人这三个基本经营命题上下功夫,做好自己,才能够跨越成长中的死亡陷阱,不断突破成长瓶颈,抓住数智化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转型变革升级,实现企业的创新成长。

作者系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本文编辑时有改动

END

编辑|丁凝 主编|张宁

校对|谷红欣 视觉|牛大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