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转型进行时:赢家无法再通吃丨中国数度笔记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陈白 2021-04-30 17:5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云计算转型进行时:赢家无法再通吃丨中国数度笔记)

经济观察报记者 陈白 作为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最前沿的领域,云计算领域的前几位江湖排名,却已经多年没有发生变化了——无论是按照IDC还是Gartner的标准,亚马逊AWS第一、微软AZURE第二、阿里云和谷歌云在三四名之间。

4月末,云计算领域的权威行业评价机构Gartner公布了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的调研数据,亚马逊、微软分别以40.8%、19.7%的份额排在榜首和第二位;阿里云市场份额达到9.5%,位列全球第三,领先于第四位的谷歌的6.1%。

但在巨头之外,2021年的云计算江湖,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比如华为云第一次挤入了全球五朵云行列;京东云作为后起之秀在IaaS市场占有率排名至中国第五。与此同时,一些独立云公司也开始崭露头角——在科创板,号称中国云计算第一股的优刻得公布了其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一季度同比增长超过七成。

被称为“中国混合云第一股”的青云科技,2021年3月在科创板上市,这也意味着独立的中国云计算公司们,开始成为大厂之外的云计算第三极。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青云科技解决方案及架构副总裁沈鸥认为,云计算领域可能是互联网版图中不多的并不会出现“赢家通吃”的领域。在他看来,云计算领域的市场远未饱和,而拥有更高自由度的云厂商依然还是有发展空间。

这倒是与亚马逊AWS全球副总裁艾瑞尔·凯尔曼(Ariel Kelman)的观点类似。

他认为,云计算市场不是赢家通吃,可以容纳多家云供应商。这是个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设备及很多软件产业,以后都会被云计算所取代。这是一项重要的变革性技术。

当数字化转型已经频频出现在最高决策层的各种表态中,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底层,云计算已经被视为决定数字化成败的关键所在。“含云量=含金量”的烙印,深深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动机上。

不过,对于云计算重要性的认知,即使在中国互联网领域也经历了相当的“科普”过程。

许多人依然记得当年的那一场大佬的“口水战”:在2010年的峰会上,BAT的掌门人曾经对云计算的未来作出过自己的判断,而当时李彦宏和马化腾对于云计算的保守态度与马云对云计算的看好,直接影响了如今云计算市场的格局。

在充斥不确定性的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最为不变的确定性。根据市场调研公司Frost & Sullivan及相关数据预测,未来5年,国内互联网相关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速在32%左右,垂直行业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速在26%左右。

中国信通院的研究报告同样显示,到2023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2021至2023年,年均增速在30%以上。

蛋糕还在变得更大,看似稳定的云计算市场格局,趋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趋势一:自主可控2.0

在硬件系统的去IOE化,是互联网自主可控的第一步。

此前,阿里云智能交付技术部总经理张瑞是当年去IOE运动的亲历者。所谓去IOE,事实上来自于阿里的一大战略,是指摆脱掉IT部署中原有的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以及EMC存储的过度依赖,替换以自研可控的软硬件系统。

2008年,阿里就已经提出了“去IOE”战略,组建团队,决定自主研发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

去IOE战略只是阿里众多技术进化的一部分,但“去IOE”彻底改变了阿里集团IT架构的基础,是阿里拥抱云计算,产出计算服务的基础。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张瑞说,它的本质是分布化,让随处可以买到的Commodity PC架构成为可能,是云计算能够落地的首要条件。

如果我们把去IOE认为是自主可控的第一步,今天的中国云计算厂商,则在探索着更深层次的自主可控可能性。

沈鸥认为,自主可控在中国今天社会讲就是两个含义,第一有多少代码是自己的,核心的代码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二则是看能不能很快地支持到国产的CPU,国产的操作系统。

沈鸥说,“所谓的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能不能适应,能不能跟其他厂商适配。”“恰恰在于我们的开放和自由,松耦合,没有和任何硬件厂商做强绑定的工作,这对于很多大客户来讲很重要。”

对于青云科技来说,自主可控是一个新的机会,当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和流量频次已经远远超出国外厂商预期时,如何更好更快更安全的为中国企业服务,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可控,是摆在中国云计算厂商面前的新课题。

趋势二:云原生

时至今日,对于企业用户而言,混合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对其应用和部署业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有行业数据显示,当前93%的企业正在采用多云策略,而多云中部署混合云的比例高达87%。

中国传统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压力,拓展互联网化业务,采用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同时,统一管理及运维的挑战,快速响应、快速迭代的迫切性,都会随之出现。因此,在混合架构的统一管理、数据整合、应用快速开发与迭代等方面,对混合云都有要求。

通过混合云,企业能够实现数据和应用程序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切换,比如,企业可以将数据放在私有云里,将程序在公有云里运行。

混合云天然给用户可以充分利用公有和私有的优势,具有高灵活性,也兼具成本效益,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满足企业市场。

与之同时,伴随云的普及,云原生应用则成为企业云时代的现实选择。

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这样定义云原生“云原生技术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按照Gartner的预测,到2022年,75%的全球化企业将在生产中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应用”。

2021年伊始,一方面,横向看是云原生的布局开始加速。

华为云联合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中国信通院成立创原会,加速云原生产业落地;金山云发布云原生全景图、云原生产品矩阵和最新的Serverless产品;诺基亚宣布与谷歌云合作开发云原生5G技术……几乎所有云厂商新发布的云计算产品都已打上了云原生的标签。

显然,云原生的这场狂欢已经从云计算与软件开发圈,扩张至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发者、行业用户、实体经济企业,围绕这条技术路线的讨论也重新翻红。

在青云科技CEO黄允松看来,人类未来几乎能想到、看到的所有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全都在云端。云原生的应用需要由云原生的操作系统。而技术规范的建立一定是基于开源的,就像KubeSphere 容器平台在GitHub开源,同时加入CNCF基金会。

他认为,未来的软件一定是长在云上的,要在应用软件的基础架构领域重新发明轮子。自从有计算机以来的所有应用,都有必要用云原生架构全部从零开始再做一遍。

与此同时,纵向看,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发展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厚实,技术不断下沉将是大势所趋。

云计算发展到今天,当创新力不断从互联网行业向外溢出,云原生已内嵌为数字化快速迭代的应有之义,更多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在运用微服务、DevOps进一步完成技术改造。

趋势三:行业云

行业云(Industry clouds)是另一个云计算领域的前沿趋势。

所谓行业云,是指针对特定行业中最重要的用例进行优化的云服务、工具和应用程序的集合;可以使用API、通用数据模型和工作流以及其他组件来自定义功能。

行业云是云计算产业渗透到各大行业形成的具体的行业解决方案。行业垂直云是云计算服务在某个行业的垂直应用形态,其在平台基础资源结构、数据来源和服务对象上拥有明显的行业属性。

行业云服务形式也包括IaaS、PaaS、SaaS,而行业云与通用云计算的核心区别主要在于:行业云凭借对行业的深度理解,通过在基础设施、平台与应用等层面的定制化设计,为企业提供更具备垂直化、定制化以及数据整合化的云服务。

来自主要公共云提供商的行业云解决方案通常还提供各种软件和服务,包括来自合作伙伴的特定行业应用。

例如,微软和SAP合作通过Microsoft Cloud for Manufacturing提供SAP供应链解决方案。同样以微软为例,其已经在今年2月份宣布了三个新的行业云计划。

早至去年5月,微软便首次将微软云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几个月后又推出了通用版。今年1月份,微软公司发布了面向零售的微软云。如今,其又将行业云的服务范围扩大至金融、制造业和非营利组织。

行业云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们具有为客户和公共云供应商创造价值的潜力。

一般而言,对于行业内的老牌企业来说,将其核心业务应用迁移到通用公有云可能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通常依赖自家的传统应用或为内部数据中心设计的特定行业软件。

这些公司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简单地将应用程序“转移”到云端可能会导致次优性能;然而,为云端重新编写或优化它们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在此背景下,行业云应运而生,其不仅具有加速云迁移的潜力,并且可以避免迁移过程中的风险。

在此前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京东科技公有云业务负责人曾指出,云厂商的团队去跟产业去对话的时候,第一就要先解决衔接的问题,“我们怎么理解产业的需求,同时,产业客户面对数字化转型,如何把他想要的东西、必须要面对的事情也要思考清楚,这是大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沈鸥认为,这也是青云科技的优势所在,“技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关心业务。”

在他看来,能否基于用户所在行业特点来搭建上云方案,是当下云计算服务领域的真正痛点,这也是独立云厂商的机会所在。除此之外,能否给予用户更大的自由度,也是青云科技在面对众多巨头时的竞争优势所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