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懂人性、不尊重下属的领导,不是高水平领导)
管理的本质是人,做出成绩的也是人,不了解人性,就无法做好管理——这几乎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管理学者的共识。
人性之中,自尊居首。
德国基本法的第一条是:人类尊严不可侵犯。
就像人们反感说教,即便对方讲的道理都是对的。根本原因在于说教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居高临下和不可一世的潜台词,威胁了人们的自尊。
很多领导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只要你开始了说教,就会激起下属的反感和抵触。
一位朋友说:人为赚钱而工作,但是为了得到承认和尊重而活着。有时钱搞不定的事,动之以情能搞定。管理者情理兼顾,与员工建立真诚平等的人际关系,才能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懂人性、尊重下属的领导者,才称得上是真正高水平的领导者,也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够带领企业走向持续的成功。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1
-THE FIRST-
尊重下属,才能得人心
先说一个朋友的经历。
朋友小刘,在公司负责区域销售,尽管他风里来雨里去,但业绩一直没有太大起色。一天早上,小刘出完差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经理打来的电话,经理在电话里愤怒地说:
“刘啊,我不知道你天天都在干啥?为什么别的区域销售都做得很好,就你不行?我真后悔把事请交给你这样的人来办,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
小刘解释说:“经理,我出差刚回来,已经有了一套扭转局面的办法,正想给您汇报呢……”
没等小刘说完,经理就来了一句;“别跟我耍嘴了,我不听过程,只看结果!”啪的一下经理挂断了电话。
小刘半天没有缓过劲儿来,稍后,平静下来的小刘突然抓起电话,给经理回拨过去说:“经理,我现在感觉不适合这份工作,我辞职,辞职书等一下给您送过去。”
“小刘,你别急,其实我对你还是……”没等经理说完,小刘挂断了电话。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明白一件事:每个员工首先是一个追求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员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被人尊重,在企业工作的员工就更是如此。身为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尊重员工,员工才能更尊重你,配合你的工作。
很多管理理论提出过这样的结论:人的问题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员工是企业最重要、富有创造力的资源,他们的贡献维系着企业的成败。每一名员工都希望自己的意见、想法被管理者重视,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管理者的认可。一旦人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他们就会有一种不负使命的心理,工作热情也就格外高涨。
上面故事里的这位经理,就是不尊重下属的典型例子。
唐代著名宰相李日知是尊重下属的典范。坊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李日知升任刑部尚书后,发现整个刑部懒散成风,难以做到令行禁止。更有一名主管,不仅平日里工作丢三落四,有一次竟把李日知亲口交代的重要任务也忘记了,拖了三天都没有处理。
“此人是不打不长记性的主,你得给他点教训。”身旁的副手建议李日知应当好好惩罚一下这位犯错的主管,杀一儆百,对别人也是个威慑。
正在气头上的李日知同意了。他叫人拿来板子,还把所有下属都喊来,准备当众打板子。
可就在马上要打的时候,李日知却改变了主意。
李日知遣走众人,亲自扶起那位主管,对他说:“你犯了大错,我原本是要打你一顿板子的,可又担心天下人笑话你,只怕今后连你的老婆孩子都不会尊重你了。”
主管听了这番话,心服口服,决心痛改前非。不仅如此,整个刑部上下再也没有人敢对工作马虎。
一位职场前辈说:树立威信有很多种方法,大多数人都喜欢用威严或权力震慑别人,通过这种方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这样往往取得了威信,却错失了人心。
聪明的管理者,懂得刚柔结合的办法,既令下属意识到错误,又巧妙地维护了他人的颜面,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THE SECOND-
管理者脱口而出的这些话
会令下属伤透心
戴维·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思考时要像一位智者,讲话时要像一个普通人。
如何尊重下属,维护下属的颜面,体现着一个领导者的修养和管理水平。
上述小刘的经理的那句“我真后悔把事交给你来办”,就是最伤人的表达之一。
在企业或单位里,当管理者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办而没办好,甚至办砸了,不少管理者会说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想起来让你办这件事呢” “我对你太失望了” “当初我就觉得你不行” “你真给我们丢脸”,等等。
这些话脱口而出,会令下属伤透心,甚至失去工作激情和干劲儿。面对下属的错误、失败,有水平的管理者会安慰下属的情绪,与下属一起查找失败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给下属积极的鼓励。
此外,不懂得尊重下属的领导和管理者,还经常会颐指气使地对下属说这些话:
1 “听我的还是听你的”
“在这个部门,谁说都不行,我说了算” “没我的签字不行” “你们只有执行的份儿,其他的少罗嗦”,等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独裁式管理,伤害的是下属的积极主动精神和职权意识。管理不是独裁,在管人带队的时候,尊重人权,重视个体,友善地询问和关切地聆听非常重要,也是避免决策失误的最好路径。
2 “你见没见过世面”
有位朋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公司部门例会上,部门经理和小芳因为一项工作的方法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部门经理感到自己的领导地位受到了挑战,突然站了起来,指着小芳的鼻子愤怒地说:“你以为你很聪明是吧?你不要自以为是!我跟你说,你提出的方法简直是井底之蛙,鼠目寸光,你见没见过世面啊。”
从那之后的部门会上,除了这个部门经理,再也没有人愿意发言。
很多职场人都说,真正有水平的领导,绝不会轻言否定下属的意见,更不会脱口而出这样的话:“你说的不对” “这么多人难道谁都不如你?” “你不要自以为是”,等等。
3 “你的想法很幼稚”
当下属向你提出建议时,不管下属提的建议是否合适、恰当、正确,管理者都应该首先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关心团队的行为,绝对不能说:“你的想法太幼稚了,根本没动脑子!”
因为,这样的话言外之意就是:你说的都是废话,都是很可笑的想法。
4 “你是干什么吃的”
有的管理者在委派了任务之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不管不问了。当下属突然来汇报说事情进展不顺利,可能完不成了,管理者只会劈头盖脸一顿呵斥:“你是干什么吃的!” “早干啥去了?”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等等。
这些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是一个白吃饭,啥事也干不成的窝囊废。”当下属听到这样的话,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这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伤了自尊的人会寻求合理补偿以保持心理平衡,这种补偿在工作中表现为:迟到早退、无故请假不上班、消极怠工、损坏公物、私下抵制、散布流言等。
5 “干得了干,干不了走人”
这样绝情的话,有的管理者经常挂在嘴上,甚至成了口头禅。
这样的管理者只在意自己的喜怒,而不会理睬下属的感受。“干得了干,干不了走人!”这话里完全是一种盛气凌人的威胁,对于一起奋斗过的团队同事,没有一点关爱之心,谁听了都受不了。
管理者不要说这样的话,有时候,你可能是针对一个人说的,伤害的却是一大片人的心。
6 “你比某某差远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拿一个人的短处去和另一个人的长处相比,当然会得出“你比某某差远了!”的结论。
很多人说,真正高水平的管理者,不会说出这么没水平的话。更不会拿这样的话来发泄对某一个下属的不满。
下属能力有欠缺,要就事论事,管理者不应该抓住下属的某个缺点进行无情打击,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这样做于人于己于团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发扬下属的长处,包容下属的短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正路。
3
-THE THIRD-
放下架子,这样说话
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管理方式,但现代管理者都应知道,尊重下属,如何正确说话。
1 “对不起,是我错了”
领导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下属才会感到被尊重,才会指出领导的不足,企业也才有可能回避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管理者少之又少。这需要领导者自身长期的理性修炼。
2 “你有什么建议”
广开言路,吸纳好建议,才会不断有新的创意。但现实中,很多领导面对下属的建议,只是表面上听一听,最后还是按自己的意思干。当下属的想法不会尊重,他们即便有好想法时,也不愿对领导谈,只是被动接受领导的各种指派。企业最终沦为一言堂。
3 “就照你的想法办”
管理者肯定下属提出的想法,支持下属按自己的想法实施,会给下属带来极大成就感,激发出下属的创意激情,促使他们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4 “我们一起”
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高水平的领导会与员工站到同一个战壕里,以“我们一起”的姿态,给予下属及时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优秀的管理者经常采用“我们一起”的说法或做法,而不是强调“你自己处理” “我自己来”等,给人机会,给人信任,给人支持,还有额外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氛围,将领导从事必躬亲中解放出来。
5 “干得好”
对于下属完成的工作,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他人,特别是领导的及时认可。有人认为,认可是最强有力的工具,而且不需要任何成本,所以,领导应该学会如何毫不拖延地认可员工的卓越表现。
6 “谢谢” “辛苦了” “请”
下属为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领导都应该心存感激之情,而不应看作是理所当然。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不应只是简单的“我指挥、你干活”。
一位朋友说的好:人为赚钱而工作,但是为了得到承认和尊重而活着。有时钱搞不定的事,动之以情能搞定。管理者情理兼顾,与员工建立真诚平等的人际关系,才能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现代企业,特别是在汇聚着高级人才的企业里,领导者一旦令下属和员工感到自己被轻视或不被尊重,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没有心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很多职场精英说,领导把一项工作交给下属时,其实只要一句语气真诚的“谢谢”“辛苦了”,就够了。
一句简单真诚的“谢谢”,就会让下属获得满足感和被尊重感,管理者何乐而不为?
END
编辑|丁凝 主编|张宁
校对|谷红欣 视觉|牛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