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切仍在掌控之中 | 东张西望)
苏小张/文 5月11日这一天,发生了好几件奇怪的事情。
这个国家的人数已经超过14亿,但很多人觉得还不够,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副局长呼吁年轻人“提高生育意愿”,为此,“社会各方面还需要去形成一种共识。”
中国用了十年时间,实现城镇人口增加2.36亿,“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漂泊的人”更多了,全国流动人口近5亿,其中城市户分离人口增加了192.66%。国家统计局说,这是因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
全国只有两个省份的女性人数比男性多,分别是辽宁和吉林,还有一个最接近1:1的,是黑龙江。但它们所在的东北地区人口下降最严重,而且它们也是全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最高的几个省市,其中辽宁达到了25.72%,为全国最高。
这些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组建了67.9 万个普查机构,选聘 700 多万名普查人员调查得出的。它是这个国家的家底,也是对过去十年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最好的校检。面对类似的宏观数据和调研结论,细微个体总是很难体会到精准的概括感,毕竟和14亿相比,“1”的存在太微不足道。他的内心意愿、焦虑困顿既难以被看见也难以被描述,只好被裹进数据的洪流里,按照一台巨大机器设定的程序轰鸣又无声而去。但他是政府想要形成的宏大共识的一部分,政府期待他能够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提高生育意愿。
还有其他变化:三口之家消失了,平均每家人口只剩下2.62人。虽然政府几年前放开了二胎,但人口增长率仍在下滑。
年轻一代对结婚生子的低欲望已经持续好几年,专家们忧心忡忡,纷纷呼吁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年轻人多生孩子。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人口政策到了改革的时候了,这几年出生率的陡然下降甚至显示出某种急迫性,建议“十四五”期间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他呼吁政策要为青年夫妇减负,4-6岁学龄前教育实行普惠价格。今年两会期间,还有政协委员建议修改《民法典》1047条,将男女结婚法定年龄降低至18岁。
相比其他宏观管理,这是一项颇为棘手的工作。宏观对象不是GDP、财政收入、信贷规模,微观对象也不是投资项目、钢材价格、垄断企业或出行大数据。有很多事,因果道理通晓易懂,但人们似乎就是无计可施,生孩子这事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些人习惯了在解决问题时,考虑公文律令多于观念互动,考虑整齐划一多于个体关照,但实际上仅有那些红头文件和鼓励政策是不够的,低欲望背后,年轻人被生活教育出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更为重要。生育率创新低只是表象,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产品的巨大短缺与不均,才是低欲望的现实渊薮。年轻一代的规则截然不同于父辈,政策效力并非能靠威严或号召所能催生。
人口公报的出炉,让很多原来理论上的担忧成了事实,那些能工作、能消费、能生孩子的年轻人成了这个国家最受欢迎的群体。但还有一些事情被忽视或弱化了。当人们过于从宏观层面关注人口数据所反映的结构性问题时,更严峻的考验往往很容易被另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掩盖。比如,提高生育率并不能缓解老龄化趋势;经济发达省份对人口的吸引力并不是东北人口流失的根本原因;人户分离现象的急剧凸显,并不意味着要素流动的欣欣畅通,相反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治理挑战。
上周,跟孩子相关的另一个话题格外沉重。成都49中学生高坠事件引爆舆论,期间随着孩子母亲三条微博、官方两次说明,不断发生反转,直到当地最终彻底公开监控视频、邀请媒体一同查看,并按具体时间节点详细公布事件经过,汹涌的舆情才得以平息。在任何一个社会,同情弱者大都是人心天性,但面对最初的质疑,当地有关部门的应对惯性仍需反思。当下,“谣言止于智者”的定律已经失灵,信息的充分流动和透明才是最好的答案。那些捕风捉影的猜测或暗示,所迎合的不过是人们长期以来对权势的不信任。这与政府近期密集地对平台巨头们进行反垄断是一个逻辑:掌控和垄断信息的权利,意味着信息及时充分公开的责任,否则信息掌控者就需要经受质疑和指责,哪怕掌控者是政府。
很多因果关系从一开始就简单明确,只是人们经常走着走着就会忘记一些事情究竟由何而来。近期,铁矿石价格一路狂飙,一些钢材品种也热得发烫,期现市场一片疯抢追涨,搞得下游用户和主管部门一头雾水。与此同时,那些前几年叫苦连天的大中型钢厂用一季度财报表明,他们正在一场甜如蜜的日子里翻滚得一浪高过一浪。其实,自去年底,市场走强的支撑基础就已打下。为了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行业主管部门以罕见的胆识给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市场划定了不超过去年产量的上限。
很多关系原本自有逻辑,但在开始被人为干预的那一刻,畸形表现便已注定。近几天,有关部门开始密集走访约谈一些钢铁企业和机构,价格也颇为懂事地应声而落。
看起来,一切仍在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