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评论丨大宗商品价格还能疯狂多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吴金铎 2021-05-20 05: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评论丨大宗商品价格还能疯狂多久?)

吴金铎(长城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

年初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和国内工业品价格持续上行,金属类商品、建材类产品、国内农产品价格等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大宗商品工业品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农产品。从时间上看,疫情之后,商品涨价始于贵金属如黄金和白银,工业品涨价领先于农产品。

本轮大宗商品和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新冠疫情之后,世界主要国家央行流动性宽松推升了包括国际大宗商品在内的全球资产价格。其次,新冠疫情带给全球大宗商品去库存机会。全球疫情之下的各国隔离给各国的大宗商品和成品进行了至少一个季度的去库存。后疫情时期各国生产和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经济缓慢复苏对国际大宗商品需求上升。

2021年以来全球经济缓慢恢复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基础,尤其是美国三轮财政刺激以及欧洲8000亿欧元的针对疫情后的恢复计划。大宗商品供给端约束和对商品需求之间的供需缺口推升了商品价格。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修复大约滞后于中国一个季度,欠发达国家整体上恢复进程较慢。由于2020年前三个季度疫情之下全球大宗商品处于去库存阶段,2021年全球将处于补库存阶段,不同国家因疫情防控原因或存在一定时滞。

此外,作为大宗商品消费大国,中国经济2020年第二季度之后保持恢复性增长。出于对冲疫情,中国国内投资需求不仅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极大的拉动了国内玻璃和水泥的需求,相关产品价格也出现大幅上升。国内玻璃和水泥价格指数从2020年4月最低点到2020年底上升幅度分别为64.32%和5.93%,玻璃价格上升的幅度明显快于水泥,这一趋势延续到2021年。

再次,疫情加大了全球对疫情控制较好国家出口的依赖,国际和国内贸易航运景气度明显回升。中国是疫情控制最好的国家之一,受益于此,去年3月份之后中国进出口持续超预期。代表国际大宗商品航运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明显回升:从2020年2月份的最低点460.6上升到2020年12月的1243.67,上升了2.7倍。2020年国内上海集装箱运输价格指数(SCFI)和宁波集装箱运价指数同比增速均已超过100%。

疫情限制了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供给受到限制,2020年以来粮食等农作物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上涨。进口大豆和进口玉米已经从2020年4月份的最低点持续上升到年底,上升幅度分别为37.5%和10.91%。由于疫情还未完全结束,加上食品安全的考虑,部分农产品出口国加强了出口管制。叠加国际运价和运输成本的提升,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黑色金属大幅上涨,但中国工业品涨价的具体类别似乎与国际大宗商品品种出现了不一致。以2021年4月份为例,4月LME铜和LME铝分别上涨13.47%和10.51%,高于4月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5.84%)和现货价(7.97%)。但4月PPI分项上涨幅度最大的却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PPI(同比增速85.8%,较3月扩大62.1个百分点)。而4月黑色金属矿采选业PPI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PPI同比增速分别为38.3%和3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PPI同比增速高于黑色金属相关产业PPI。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由于LME铜和LME铝去年以来上涨的幅度已经较高,出于成本控制的角度,工业生产企业可能会减少黑色金属等相关投入品的使用,或者寻找替代品。导致相关生产企业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相反涨幅较小。

由于监管机构着力打击黑色相关大宗投机,近期黑色系大宗价格有所下降。比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发文,自2021年5月18日起:调整螺纹钢期货、热轧卷板期货Hc2110合约、铜期货各合约、铝期货、镍期货、白银期货交易手续费。此外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公告,自2021年6月12日起对部分成品油视同石脑油或燃料油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主要包括“轻循环油”“混合芳烃”“稀释沥青”等。由于监管打压投机,预计下半年PPI同比涨幅可能有所下降。

中国经济先恢复于欧美国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今年PPI高点可能在二季度,预计下半年PPI涨幅整体不及上半年。5月18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预计全年PPI同比涨幅呈“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由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工业品可能在供给端形成一定制约,尤其是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领域,但适逢中国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整体上“低碳转型”长远是利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对于中国的工业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套期保值,不应囤货居奇,盲目追高炒作。

(作者:吴金铎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