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Gartner研究副总裁孙志勇: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开放)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鹏 “头部银行IT投入现已占整个营收比重3%,这个数字其实是非常高的。考虑到银行每年的营收基数,这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规模。当前银行想的是如何让转型的速度更快、且效果更好。”5月下旬,Gartner研究副总裁孙志勇在以《加速数字化创新与转型》为主题的媒体沟通会上分享了他对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观察。
在他看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就是开放,而“开放”基本体现在三个比较聚焦的领域:一是数字生态;二是数字平台;三是基于“开放”的大前提,如何实现数字能力的“外化”。 这三个转型领域应该是中国银行业在当下以及未来三年左右,可以着力推动的一个重点。
具体而言,对于数字生态的构建,孙志勇表示,“生态”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参与者;第二,参与者之间的交互。参与者之间有怎样的业务网络,有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奠定了“共情银行”基础。“共情银行”案例最突出的是它既有零售端的业务、又有对公端的业务。其实现在中国很多大的银行在逐渐挖掘对公业务的机会,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对于农户、特色地方经济,抓的都是“对公业务”。银行最具优势的地方在于共情的主动性,因为银行掌握了很多信息,无论是关于现金流和资产还是气象信息、舆情相关、以及客户是否接受贷款等等信息。
而“共情银行”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实是数字化银行,孙志勇表示,如果银行在未来三年之内想去抓住一些基于生态场景机会的话,需要去发展的就是自己的平台,构建一系列中台体系组合。数字化平台是支撑数字化生态实现业务价值的基础。
“数字能力外化”则是指在中国的金融科技、尤其是金融科技子公司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反洗钱、风控、跨境金融”相关领域的科技能力的输出。
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在组织架构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平台等方面遇到困难。对此,孙志勇表示,在很多的金融机构当中最重要的融合体现在业务和IT侧的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不要只看IT人才,还要看业务端的人才。其次,大力扩展开发团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他建议多重视跟业务之间的对接能力,无论是项目管理、产品管理、还是业务伙伴。最后是考虑把一些金融行业当中的科技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以便快速构建出外部的力量来支撑数字化转型。
对于经济观察网记者提出的中小银行如何开放及差异化发展问题,孙志勇表示,中国的银行业除了一些特别大的头部企业以外,做下沉都比较困难。在广东的一些农商行,看似它没有任何的经营优势,但是它有一个特色的优势,在于对于地方资源的把控能力极强。
孙志勇认为,下沉其实是要聚焦在特色,深挖业务场景。因此他建议中小银行的CIO(首席信息官)需要更多去跟业务部门沟通银行所在的区域经济特色以及一些行政特色,银行可以以此去发展有意思、有效率、有效果的业务场景或生态场景。与大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规模和整体的覆盖程度处于劣势,但是在下沉的特色地方经济上,却有优势。
此外,孙志勇建议,在金融科技的融合方面,对于其他银行已经做的非常好的科技,可以考虑合作,把它移植过来应用到自己银行的场景当中。此处难点并不在于“移动”,而在于如何去找这个场景。因此,他认为现在中小银行的CIO,一定要对自身的特色和地区的特色,以及企业或者银行的立身之本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认识。同时,所有的开放不是去做开放平台,而是开放地方的特色,无论是商户、农户、企业,还是用户,根据他们的特性制定一套开放的策略,把中小银行的科技与场景有机的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