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主营产品深陷价格战 大基金加持难掩持续巨亏 中科仪为何折戟科创板?)
5月17日晚间,上交所官网发布消息显示,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仪”)科创板IPO审核状态更新为“终止”。
中科仪(830852.OC)是一家专业从事真空仪器装备、真空获得设备研制生产并服务于集成电路产业及科研领域的企业,目前仍在新三板挂牌。此前的5月12日,中科仪就公告称,经过公司综合考量,决定调整上市计划,拟主动撤回科创板IPO申请,后续将择机启动上市计划。
对于调整上市计划的原因,中科仪并未有更多公开解释。5月26日,中科仪董秘办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关于重新启动上市的具体细节,上哪个板块、什么时间,还没有定下来,要看公司后续的经营状况、财务指标。”
中科仪所处的行业是资本最关注的领域之一,其从事的真空仪器装备生产属于半导体设备行业,也是被认为目前国内半导体行业最容易“卡脖子”的环节之一。2019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种种限制性政策,使得中科仪一度备受关注,也正是在当年末,中科仪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家大基金”)入股。
既有资本市场主题情绪加持,又有国家大基金的保驾护航,中科仪为何还是选择主动撤回了上市计划?
国家大基金的投资动向一直被市场认为有风向标作用,代表着集成电路最前沿的发展方向。根据今年一季度披露的信息,大基金还持有17家公司股份,除了16家挂牌沪深两市的公司,还有唯一一家新三板公司,便是中科仪。
这显示出中科仪在行业内特殊的地位。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11月,国家大基金通过参与中科仪定增的方式入股,国家大基金以1.4亿元认购3389.83万股,一跃成为中科仪第二大股东,截至目前,持股比例高达19.73%。
大基金入股的时间点正在是二期基金成立节点,而二期基金将投资重点布局在了集成电路上游急缺资金、“卡脖子”的制造和代工、设备等领域,这正与中科仪所处行业相呼应。
在招股书中,中科仪称其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研制生产满足集成电路制造需求的干式真空泵制造企业,该产品已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上海华力、北方华创等企业通过工艺验证并批量应用,打破了欧美及日本企业对同类产品的长期垄断,实现了集成电路领域重要设备的自主可控。
而在当前全球缺芯的背景下,中科仪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国内晶圆厂产能持续扩张中。市场认为,这正是上游半导体设备环节的巨大机遇。
除了国家大基金支持、国产替代的发展空间外,中科仪本身的中科院“血统”也使其自带光环。
国科科仪是中科仪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35.21%,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在科创板,目前已有寒武纪、国盾量子两家中科院系公司上市,并获得了资金拥趸。如果中科仪成功上市,中科院系的“血统”料将也会为其增色不少。
实际上,中科仪上市消息传出后,新三板股价已经有所反应。其科创板IPO于2020年12月28日获得受理,在此之前的10天内,公司股价开始起飞,从16.26元/股的低位一跃至24.2元/股,此后进入停牌期。
在申报科创板时,中科仪采用的标准主要与市值及营收指标有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2021年1月22日,中科仪科创板IPO显示为“已问询”,3月31日,由于财务资料过期,审核一度中止。然而,5月17日,中科仪主动撤回申请,审核状态更新为终止。
5月19日,中科仪在新三板复牌,受IPO终止消息影响,至今股价跌势不止。最新股价仅为10.7元/股,较最高点跌去大半。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科仪此番上市似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为什么还是选择了终止?
实际上招股书显示,尽管有诸多光环围绕,但中科仪在行业中实际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面临考验,这些内容在问询中被重点关注。
与其他半导体设备企业相比,中科仪的研发支出方面并不突出。
2017年至2020上半年,中科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37.95万元、2280.92万元、3934.75万元和2032.23万元,占各期营收比重为11.54%、10.42%、12.46%和13.03%。而科创板25家半导体设备企业2020年研发占比的平均数为21%,中位数是14%。
相对于研发投入,中科仪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更令人关注。从规模上看,中科仪的体量并不大。2017年至2020上半年,中科仪实现营业收入为1.51亿元、2.19亿元、3.16亿元、1.56亿元,营收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对应的净利润水平却不断走低,分别为224.72万元、949.11万元、-2443.19万元和-3160.48万元。细看分项就可得知,公司净利润实际上主要依赖于政府补助资金,2017年至2020上半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151.73万元、-1362.24万元、-6296.00万元和-3706.68万元,呈现扣非后净利润亏损不断加剧的局面。
从财务分项数据来看,存货跌价和应收坏账计提是中科仪的“利润黑洞”,这些财务指标实际上反映了中科仪产品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在市场竞争和下游客户关系方面处于劣势。
各报告期末,中科仪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大幅攀升,分别为3467.20万元、3836.00万元、4762.18万元和6375.96万元,远高于当期研发费用。
应收账款余额方面,中科仪各期末分别为5163.36万元、6384.21万元、10303.35万元和10455.44万元,各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16.47%、11.81%、10.64%和10.38%。
回复函中,中科仪对存货大幅跌价的解释是,库龄较高的主要是公司早期模具及转型后不再生产的旧型号干泵的零部件,不再具有使用价值;旧型号干泵的零部件主要作为维修材料,消耗速度较慢;库龄1年以内的则受定制化影响,周转率不高。
与行业竞争对手相比,中科仪多项指标远远落后于对手。
存货跌价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比了同行业的中微公司、芯源微,均不存在存货跌价准备金额逐年大幅攀升的情况。
而在直接表现产品竞争力的毛利率方面,中科仪亦大幅落后。从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2.2%下降至11.71%,接近腰斩。而同行业的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和芯源微等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大多保持在35%-40%的水平。中科仪主打产品干式真空泵的毛利率更是波动较大,2017年和2019年毛利率为负,2020年上半年这一水平仅为7.07%。毛利率水平最高的一年也仅为10.51%。
令人担忧的是,除了亏损不断加剧,中科仪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逐年下降,各报告期末,分别为887.84万元、-2801.72万元、-3811.88万元和-10832.17万元。这显示出公司主业造血能力不断下降。
对此,交易所在问询中指出,发行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持续为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净流出且金额逐步扩大,要求公司结合相关不利因素,全面分析公司是否存在持续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更显争议的一点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尽管中科仪给外界的印象是半导体设备厂商,但其在2019年已大规模进入光伏领域。而为了实现在光伏行业的长期战略布局,公司采用了低价策略,进一步拉低了公司的利润水平。
中科仪称,2017年,公司集成电路用干式真空泵实现在中芯国际多条产线的批量应用,考虑到集成电路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国产替代的需求,逐步构建面向集成电路产业的生产和配套体系。但初期生产规模较小,不具备规模效应,考虑到泛半导体产业的光伏用干式真空泵与集成电路用泵存在一定相通性,故向光伏产业拓展。
2019年,通过对光伏行业龙头企业隆基股份的批量销售,中科仪迅速扩大了业务规模。
从客户结构来看,中芯国际仅在2017年出现在中科仪第一大客户的位置,销售占比8.56%,此后再没出现。2018年,长江存储、北方华创成为第一、二大客户,合计占比约20%;但到了2019年,隆基股份一跃成为第一大客户,占比达23.25%;2020年上半年,来自隆基股份的销售占比进一步提升到34.31%。
2019年开始,中科仪来自光伏行业的销售收入就超过集成电路业务的销售收入,并且两倍于后者;2020年上半年,来自光伏行业的销售收入较集成电路业务收入多出约3000万元。
一位长期关注中科仪的资深投资人士表示,“从客户变化来看,中芯国际在2017年短暂成为其第一大客户,后来就消失不见,某种程度上说明它的产品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一线半导体大厂。半导体真空泵虽然需求大,但技术要求也高。”
尽管光伏业务收入迅速增加,但实际成色不佳,中科仪进入光伏行业似乎是“赔本赚吆喝”。各报告期内,中科仪光伏行业干式真空泵产品的毛利为5.71%、-4.46%、-8.82%、-3.45%。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或许中科仪也认识到在半导体领域的瓶颈,所以进入光伏领域,但一直是负毛利率的表现,增收不增利,优势不明显。”
上交所在问询函中也关注到这一问题,要求公司结合竞争格局、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等客观描述发行人在真空产品领域的竞争力,与国外知名竞争对手的差距,通过低价中标或者以较低毛利率开拓市场的行为是否符合商业逻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