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伟达抢占数据中心高地 软硬件新品俱出向对手英特尔敞开“大门”?)
当被问及其AI软件是否能在英特尔x86系统上运作时,英伟达CEO黄仁勋给出了肯定答案。
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宣布关注企业级别数据中心的产品发展。该公司CEO黄仁勋于6月2日称,企业级AI“潜力巨大”,期望以英伟达设计的“CPU+GPU+DPU”组合抢占市场,并同时推广ARM架构与英特尔架构形成竞争。数据中心产品在英伟达的收入组合中,占比节节攀升,正逐步与GPU产品“平分天下”。
北京时间6月2日上午,英伟达召开亚太地区远程视频会议,与会者包括来自接近200家媒体的记者。黄仁勋在会上强调,英伟达看到了数据中心的巨大潜力,并将基于公司早前通过全球性收购进行的业务布局,将业务从传统的GPU拓展到更广阔的CPU和DPU上。
近期,英伟达也在美国硅谷落成了新的总部大楼“Voyager(旅行者号)”,黄仁勋在这座占地75万平方英尺(约7万平方米)新落成的大楼中召开了这场记者会。黄仁勋称:“过去,英伟达以AI赋能的数据中心产品主要被互联网公司采用,但实际上我们认为其他产业的不同公司,未来都将会大量采购AI赋能的数据中心产品。”该公司计划将AI产品向医疗、制造、零售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大力推广。
在英伟达的收入构成中,数据中心的占比,从2018财年的19.9%快速增长至2021财年(截至今年1月底)的40.2%,换言之,从原本的试验性业务渐渐转变为“主营业务”。在今年2-4月,数据中心对总收入贡献20.5亿美元。相比之下,另一芯片设计龙头英特尔的数据中心业务,在1-3月的一个季度中,收入为12.7亿美元,跑输英伟达。
6月1日,英伟达也围绕AI赋能的数据中心,推出新品。其中包括一款名为“Base Command Platform”的软件,尽管没有发布中文名称,但英文名暗示,这款软件将包含基础的AI指令,换言之,是一款让人们更易入门使用AI的软件。
谈及发展AI的关键要素,黄仁勋也为全球工程师指点迷津。他称,英伟达最关心的是两点,一是“自然语言处理”、二是“推荐系统”,他认为这是令AI能更好工作的关键要素。英伟达负责企业计算业务的Manuvir Das也称:“Base Command Platform降低了AI工作流程管理的复杂性,从而让数据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开发他们的AI项目,减少管理他们机器的时间。”
值得留意的是,原本专注于硬件设计的英伟达,为了推广其AI软件平台,也不惜向竞争对手英特尔的硬件打开了大门。当被问及其AI软件是否能在英特尔x86系统上运作时,黄仁勋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且表示:“英伟达并不希望进入每一个市场,我们只想对合适的应用做出合适的硬件。”
图示:英伟达于6月1日发布企业级AI应用软件Base Command Platform,意在协助企业将AI项目尽快从原型投入实际生产。
自从2019年以来,英伟达在数据中心业务上越跑越快。尤其在公有云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型数据中心要求“超级计算机”不仅需要具备高质量图像处理的GPU,还要求具备运算能力的CPU、具备数据处理能力的DPU。英伟达正在通过市场收购完成上述业务版块的“拼图”。
黄仁勋在6月2日的记者会上直言,英伟达的数据中心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基于ARM架构的CPU、 基于Ampere架构的GPU以及自研的DPU。目前,英伟达计划通过市场收购进一步增强上述产品的设计能力,其中已经在2019年3月完成收购解决高速计算节点的Mellanox,并在去年9月宣布计划收购提供芯片架构设计的英国ARM公司。
黄仁勋表示:“监管批准通常要走18个月之久,目前这项收购仍在进展中。”
5月26日,英伟达公布了最新的季报。在今年2-4月的一个季度中,该公司录得收入56.6亿美元,按年增长84%,按季度更是增加13%;其中,GPU及相关电脑产品收入为27.6亿美元、按年增长106%,数据中心收入20.5亿美元、按年增长79%。毛利率维持在64.1%,按年或按季基本持平。
在上述业绩中,数据中心的收入贡献仅为36.2%,看似不及去年同期,然而黄仁勋解释称,这是因为GPU业务增长得更快。
GPU被大量运用在桌面电脑、手提电脑等产品中,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更是被虚拟货币的挖掘者们大量采购,一时造成了供应的短缺、售价的抬升。有鉴于此,英伟达推出了专门用于“挖币”用的处理器CMP,并在一季度为英伟达带来了1.55亿美元的收入。黄仁勋透露:“二季度(亦即5-7月),CMP的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4亿美元。”而关于二季度的总收入,英伟达目前预计将为63亿美元。
5月21日,英伟达也宣布将进行股份的一拆四,于今年7月19日生效。拆股将令英伟达的股价更“亲民”,料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市场中。
基于优良业绩和拆股消息,英伟达股价在5月升8.23%,目前以4053.11亿美元的市值,位列全球芯片设计公司之首。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编辑:陈庆梅)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