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2021年度观察家资本价值年会系列报道之二】王忠民:走向双碳目标的宏观机制与微观逻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6月9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上海信托战略合作的“2020-2021年度观察家资本价值年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会上以《走向双碳目标的宏观机制与微观逻辑》为主题发表演讲,从经济的视角分享了三点观察,即基于低碳、双碳目标三个市场场景来看机制、逻辑和市场效果。
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下,如何如期完成碳减排相关目标成为热议的话题。王忠民表示,宏观的目标放到地方政府、产业、产品以及终端需求上的时候,尤其对于高碳高排放公司和产业来说,会面临碳排放额度不足的问题。此时,高碳高排放公司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抉择,即应该在价格上涨中套现还是应该加大投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选择。基于此,王忠民指出,“双碳”目标反应在全国乃至于每一个行业当中的第一个市场场景是在价格上:价格表现在传导,传导表现在社会需求关系。也因此,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短期双碳市场的价格表现为PPI、大宗商品等高碳领域出现了的齐涨的现象。
王忠民表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流动性资本的再选择,从现在至2030年,我国碳排放的总量可能仍在增长。“‘天花板’总排放量还在增长,还没有达峰的时候,你可以在总量增长中寻找新平衡,从宏观机制上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王忠民认为,这个宏观机制不是针对一个用户、一家企业或一种产品,而在于把握总量,即中国所有的产业,所有终端产品,所有大宗商品,所有的领域共同完成碳中和目标。
王忠民指出,所有的产业、产品、领域都要完成“3060”的目标,可以通过第三个“观察”来解决不平衡的问题。也即是,让碳减排成为一个可测量、可识别、可定义、可交易的市场。
王忠民表示,在宏观目标的前提下,还需要有相应的微观激励、微观活力、微观平衡等多重微观要素构成的微观机制。在这其中,涉及一系列的微观主体,包括需求者、生产者,以及包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金融机构等等在内的参与方。
如果这一市场当中的任何一次减排都能看成是对社会的贡献,都可以得到有效合理的补偿,这个时候“3060”的宏观目标便变成了微观主体、微观机制,它动态地激励每个企业、每个金融机构再推出微观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如果仍有高碳排放存在,那高碳排放者则需要从碳排放配额中购买到配额,加大其社会成本和投资成本。
王忠民呼吁,基于微观激励、微观交易的市场化逻辑,微观机制当中涉及高技术、高商业场景的部分,要尽快出台社会公认甚至是全球公认的标准体系,使得所有人都能在这个不断壮大的交易市场中可成长和可挣钱,让这当中呈现出无数个“卖碳翁”,这些亟待社会每一个微观参与者积极参与、积极构建,积极使其变成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