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叮当快药获2.2亿美元融资,对标京东阿里调整战略,死磕“药”、“医”、“险”)
经观大健康 孙文青/文 6月8日,医药电商品牌叮当快药宣布完成新一轮2.2亿美元融资。领投方包括TPG亚洲基金、奥博资本和鸿为资本。
结合今年4月之前投资者泰康人寿发布的公告,此轮融资或为上市做铺垫。该公告称,叮当快药拟于境外上市,股权架构需调整至符合境外上市要求,需要各股东减资。
叮当快药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文龙对外称,“借助本轮融资,叮当快药将推进实施‘医+药+险’的健康到家战略。”经观大健康记者注意到对于战略的描述跟上一轮融资时有明显区别,当时叮当快药提出“与股东泰康等多家保险公司构建‘医+药+检+险’健康生态”。
本轮没被提及的“检”,主要指皮肤、感冒、腹泻等普通疾病的检测,用户在家利用检测工具等完成检测之后,通过APP上传数据信息给医生,由医生出具治疗方案。有行业人士认为该服务形态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检测工具,医生很难基于这些单维度的数据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经观大健康记者就此轮融资规划及战略方向调整,联系叮当快药市场公关部人士,并未获得更进一步信息。
战略的“精简”使得叮当快药与包括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其他几家行业头部公司,在战略规划上更加接近,近年来这几家均想打通这三块业务,尤其是在“医”和“药”上。
从财报数据上看,药品零售撑起了大多数医药电商平台过半的营收。京东健康2020年商品收入167.74亿元,占总营收的86.54%。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接近81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85.17%。叮当快药还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披露相关数据,但从业务形态来看,收入占比有可能更高。
在核心业务上,叮当快药目前主打“28分钟送药到家”的服务,时效性强于阿里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京东药急送”能够实现周边300多个城市的次日达、当日达、30分钟的送药服务。阿里健康对外称白天最快30分钟送达,而夜间需1小时送达。
目前看来,这也是这家公司能从巨头围剿中突围的价值所在。2016年以前,它更接近于O2O的模式,依托背后仁和集团已经合作的30万家药店资源,提供类似于美团外卖的上门送药服务。
但该模式并未能持续下去,杨文龙曾表示,其一,时效性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合作药店根本无法实现24小时营业,而早期平台夜间的购药需求高达35%;其二,线上平台想做促销,线下药店不支持的情况经常会出现。之后,叮当快药开始自己增设线下门店。把服务模式改为基于门店提供一定半径内的上门配送服务,服务半径也从最早的500米提升到了5公里。
到2017年6月,它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七个城市布局了超过200家门店。2018年在获得软银资本3亿元融资后,叮当快药启动“百城千店”战略,计划在3年时间在300个城市开2000家线下药店。2020年,叮当快药又将这一战略升级为“万城千店”。
不过,2017年以后,叮当快药就再未公开过自营药店的进度。今年5月,在接受经观大健康采访时,杨文龙也仅表示“计划在不断推进中。”
作为战略规划中另外一块的“医”要复杂得多。主打在线诊疗的平安好医生来自于该业务的收入为15.66亿元,约占总营收22%。京东健康该业务的收入为26.09亿元,仅占比一成多。
截至目前,叮当快药在在线诊疗上的动作并不多。主要是2018年与医联展开战略合作,对外称拥有50万实名认证医生和2万签约医生的医联将提供医生团队、互联网医院资质等医疗服务资源。叮当快药并没有对外公布过在这块业务上的数据。
公开资料显示,平安好医生拥有2000名线上医生,7*24小时提供在线服务,签约合作的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5381名。
去年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疫情之前的9倍。但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王涛对于这部分增长仍保持观望态度,“互联网医疗企业基本上都是提供义诊服务,这段时间产生的新需求和问诊量在未来是否可以持续,是每一个互联网医疗企业都需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行业的普遍认知是以在线问诊为主要形态的互联网医疗目前还很难挣到钱,多数公司也是用这个方式导流到卖药服务上变现。
商业保险业务也面临相似的处境。2019年以来,叮当快药先后与轻松筹、泰康人寿以及全球保险行业巨头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叮当轻松保”等产品。但几家竞对更早进入此领域,且也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营收能力。阿里健康在2015年就引入信诚人寿、太平人寿等,平安好医生本身就背靠平安保险。
至少从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上来看,叮当快药并不输于几家资源禀赋更好的巨头公司。之后几年,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开,医药电商的发展速度会比之前快不少,基于交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链数据化程度的加深,“医”和“险”的变现路径会相对清晰化。这也是战争的开始,叮当健康未来将如何与阿里、京东等巨头展开正面竞争,经观大健康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