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6家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报告:近八成处于起步阶段 数字化核心人才短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6月10日,毕马威与腾讯云共同发布《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这份白皮书对46家区域性银行进行了详实的问卷调研,并对其中18家银行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五大现状:数字化转型实践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转型规划成为全行战略;数字化资金投入预期持续增长;数字化能力建设从起步到加速;数字化应用领域从零售到全面业务。
近年来,不少区域性银行选择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例如,不少银行把“连接”作为一项重要能力,把“外部流量”转化并留存为银行自己可以持续服务的用户;也有一些银行,通过搭建“生态云”,以提供产业数字化服务为抓手,建立服务产业客群创新平台;还有一些银行,在数字化人才建设和组织架构设计上另辟蹊径,融合互联网运营模式。
毕马威中国管理咨询及技术与创新主管合伙人刘建刚指出,数字化带来许多新的业务模式,能够帮助区域性银行突破自身局限,但数字化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构、或者对同一机构的不同阶段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区域性银行应该选择差异化、特色化的数字化转型路线,拓展营销渠道,加强风险控制,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业务高质量发展。
白皮书发现,不同规模的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进展仍存在较大差异。被调研的规模以上的银行(资产规 模为5000亿以上)全部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并已有36%进入沉浸阶段,向多领域数字化转型进发。而被调研银行中,小型区域性银行(资产规模2000亿及以下)整体较为缓慢,起步较晚,79%处于起步阶段,无一家进入沉浸阶段。
区域性银行受制于自身资源,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有限,但随着在战略高度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提升,区域性银行对其预期资源投入也有着显著增长。
从当前投入情况看,区域性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相较于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仍存在一定差距。国有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约为3%。被调研银行中,83%的银行数字化资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3%,低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
但区域性银行对于数字化转型仍抱以坚定信心和高度重视,将不断加大投入,90%被调研银行表示预计在未来3年内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其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21%,以期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小型区域性银行(资产规模2000亿及以下)预期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力度将更大。被调研的小型区域性银行(资产规模2000亿及以下)均预期在未来3年不断提高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并且预计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3%,高于整体平均水平。
区域性银行与地方产业和消费升级紧密相关。在产业端,围绕区域“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信贷资源配置。加大产业金融数字化创新,调研区域内重点产业链的投融资及支付 结算需求,提供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从而支持本地传统企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在消费端,提升数字 化金融产品供给。围绕本地居民的消费升级,加强消费信贷、汽车贷款、理财等产品创新;围绕县域经济、农村经济,深化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服务下沉。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中明确要求区域性银行在本地开展业务。此外,监管明令禁止不具备异地展业资质的区域性银行通过互联网业务异地贷款和全国揽储;明确指导区域性银行聚焦主业主责,服务本地的实体经济。这使得区域性银行转变异地扩张的发展思路,回归本地,培育本地化服务能力,找准本地的目标客群和建立适配本地的经营策略。
区域性银行过往“高吸揽储,高息放贷”的粗放化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在资金端,压降高成本存款资金规模,整改靠档计息和严控结构性存款,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从高位下降近3万亿元;在资产端,监管要求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深化LPR机制挤压其资产盈利空间。截至2020年12月,利率市场化带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41BP。
白皮书指出,区域性银行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差异化和精细化的经营能力,一方面基于数字化渠道整合和客群洞察,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能力,实现差异化获客;另一方面,强化大数据风险定价,提升精细化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
白皮书还发现, 70%的被调研银行表示“数字化核心人才短缺”是制约 其数字化转型的最主要因素。区域性银行自主培养人才难度大、投入高、周期长;而在外部人才的引进上,通常存在本地科技人才供给不足,与互联网等科技公司面临人才争夺的情况。
此外,从人才需求结构上来看,区域性银行更为紧缺兼具业务理解和科技能力的数字化复合人才,包括 业务分析、大数据分析人才,其次是先进技术人才如技术架构、人工智能和UX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