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选大学还是选城市丨城事哲谈)
经济观察报 陈哲/文 高考填志愿是优先选学校还是优先选城市,这是一个问题。
身边亲友常有咨询,我的答案一直很明确:优选城市。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气馁地发现,我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似乎对咨询者的决策没什么影响,他们更多会优选学校。
其实只要提出这个问题,提问者一定已经意识到,在高等教育阶段,城市和学校两大要素对学生影响重大。但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会忽略掉城市的价值,而放大学校价值呢?
我就身边几个熟悉的案例做了一些分析:
一、提问的人处于好成绩的夹心层。如果分数是学霸级,好城市的好大学随便选,但是刚刚上重点线的考生,可能根本不具备选择权,最纠结的可能正是可以去中低能级城市的985、211高校的人。
二、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一所北京的211级别高校和类似沈阳、长春的985高校之间,该作何选择。相比之下,老牌名校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更有诱惑力,大部分学子更倾向于相信,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三、他们对不同城市价值差异,没有充分感知,而学校的名气和实力,看起来要有依据得多。
四、在求职时,学校本身的实力,比学校所在城市的实力,要更受用人单位的看重。
因此优选大学的思路,就貌似合理了。
为什么我仍然倾向于推荐优选城市甚过优选学校或者专业呢?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分解。把学校和城市,按照985学校和非985学校、一线城市(含新一线)和非一线城市4个指标两两组合,划分为四个象限。这里的一线城市,特指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成都、广州、杭州、长沙、天津。
象限1:分数可选一线城市中的985学校。基于这些城市(未来)差异不会太大,所以对这群人来说,选学校是核心。超高分有实力冲击清北复交的,不用纠结,北京上海是首选。而分数稍差的,只要能保证在一线城市,都以选学校为主。
象限3:非一线城市的非985学校,肯定选城市,经济活力和行政能级越高越好。
但在象限2(非一线城市的985学校)和象限4(一线城市的非985学校比如211学校),为什么还是选城市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985和211之间的差别,远没有一线和非一线城市的差别那么大。
举一组例子。中国有几所东北985名校,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都处在省会城市,甚至国家中心城市。但是这些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综合实力下滑明显,年轻人口大量外流,地方政经文化受到非市场因素影响较大。这就使得,一来城市本身没有足够资源去建设好大学;二来这些城市能提供的前沿视野和实践机会,要远远弱于一线城市;第三,资源能力和城市空间等综合因素受限,使得学校对教、学两端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我们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它是建国初期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其他5所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虽然哈工大目前仍维持在工学第二,但是在综合排名上,已经很难保证前10名。
当然,这两年哈工大为了弥补地缘劣势,设置了威海和深圳两个分校。特别有意思的是,2020年的黑龙江高考理工类一批次投档线,哈工大本部比哈工大深圳校区低了近30分,甚至不及上海外国语(211)、华东政法(非211)等高校。
由此可见对哈工大这所有着“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的百年老牌名校来说,地缘因素拖累之深。当然,南下深圳,也是哈工大破局未来的一着妙棋。
其实同样的尴尬,也出现在天津双雄天大、南开,长春吉大等老牌名校中。
反过来看,强势城市的新兴高校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比如1994年才正式合并成立的上海大学,很长时间在名校如云的上海“备受歧视”,不仅本地人不待见,外地人更不明就里。但正因为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很快成为211大学,不仅有学科进入了A级序列,并且有大量B+学科,潜力很大,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已经赶超部分985高校,在很多省份的录取线都超过了600分。
深圳大学,从成立之初的二本末流学校,到现在已经成为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并列在QS中国内地大学排名第32名。这样一所非211大学,仅两院院士就已经引进了25人(含短聘11人),其中外国院士阵容也非常强大,碾压国内一些985高校,可怕的是,它对年轻教师的吸引力更大。
现有高校的排名榜,大多是基于教育部学科评估的结果。上一次的评估还是在2017年,第五次学科评估即将公布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发展势头更好城市的大学,学科评估水准提升会很快。
根据第四次学科评估的登记统计,我们做了一个教育强市A级学科评估统计排行。有意思的是,排行显示结果,与前边我们提到的一线城市(含新一线城市)排名高度一致。
这就说明,城市能级和经济发展等综合实力,与其在学科建设水平、对高水平科研教育师资的吸引力高度一致。这就给那些起源于老牌城市的老牌名校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根据国家城市空间格局发展趋势和人才流向规律,做相应的安排,恐怕与发达城市名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有不少观点认为,对未来致力于就业的人来说,高考优选城市有利于实习和就业,这个观点没问题,但对致力于搞科研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但从上述表格来看,这样的说法恐怕也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