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人口问题:年龄结构和地理分布发生变化 内需不足是最大制约因素)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两方面深刻变化: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二是人口地理分布结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冯煦明认为,内需不足仍是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6月6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举办“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第41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ACCEPT研究在论坛上发布了《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报告,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并提出了人力资源总量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2050年之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将持续增长。
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改革和抗疫政策需持续推进。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2021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
消费方面,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今年三至四季度,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明显推动国内PPI上涨,国内PPI同比增速也呈同步加速上扬趋势。但大宗商品价格将在第二季度末见顶回落,并带动国内PPI同比增速的回调,2021年PPI同比增速据估算为5%左右。预计2021年下半年CPI同比增幅会有所扩大,但全年同比增速约为1.5%,消费领域并无通胀压力。
冯煦明指出,导致内需不足的关键原因是人均GDP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大幅落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转化率仅为45%左右,如果总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恢复,可能通过经济循环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
“为避免这种情况持续,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供需双向发力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防止需求疲弱持续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冯煦明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960年后出生高峰时代的人口将逐步进入退休年龄,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地区集中。人口代际转型和人口地理再布局,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动因,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清华大学ACCEPT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应首先区别人口总量和人力资源概念,中国的人力资源指标在2050年前可保相对平稳。以2000年为基年,由于老龄化冲击,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下降了6%。但考虑健康到预期寿命和教育时间的延长,2019年比2000年人力资源总量增加了14%。
李稻葵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的重要机制还未得到充分释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是宏观杠杆率上升的最主要部分。究其根源,分税制下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收入不足,通过各种渠道积累的债务不同于财政收入,对地方官员是负激励。国家应该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存量债务集中清理,大部分转为国债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再发新债要加强管理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