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刘学智专栏丨低通胀将是长期现象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刘学智专栏丨低通胀将是长期现象)

2021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1.3%,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4个百分点。虽然CPI同比涨幅连续4个月上升,但整体涨幅仍然较低,远低于市场预期。6月份CPI翘尾因素是年内高点,叠加非食品价格的上升,预计CPI涨幅将有所上升到2%左右。三季度之后CPI翘尾因素显著回落,再加上猪肉价格处于低位,CPI上涨势头将减弱,物价水平整体将处于温和状态。由于1-5月CPI平均涨幅只有0.4%,预计全年涨幅将显著低于3%的宏观调控目标,通胀压力较小。

从长远来看,低通胀可能是长期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价格上涨从PPI向CPI的传导不畅。近几个月PPI快速上升,出现PPI与CPI剪刀差显著扩大现象。5月PPI同比上涨9%,为2009年以来的高点,涨幅比CPI高出7.7个百分点。上游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工业输入端价格上升,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扩大到12%。而生活资料价格涨势较弱,涨幅只有0.5%。由此可见,价格上涨主要在生产端,生活端价格涨幅有限,表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从生产端向终端消费的传导较为缓慢。

导致价格上涨从PPI向CPI传导不畅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经济结构转型带动消费结构转变,CPI和PPI的相关性降低。随着第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逐渐提升,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类价格的比重逐渐提升,工业产品消费的比重逐渐下降,导致PPI的大幅上涨难以充分传导到CPI上。其次,工业产业供给过剩现象较为明显,对上游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的能力降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此轮价格上涨主要存在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原油、铁矿砂、橡胶、铜、铝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必将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我国工业产业竞争较为充分,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中小型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在承担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同时,难以将价格上涨向下游产业转移。

第二,低通胀是老龄化社会的典型特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居民吃、穿、住、行等各方面需求。当人口老龄化到来时,通常伴随着人口总量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总需求的减弱也就成为必然,低通胀将成为常态。大量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人口老龄化总体上偏向于抑制通胀水平。

对老龄社会的界定,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中国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标准,2020年已经达到约19%左右。老龄化社会的另一个标准是年龄65岁以上老人比重达到7%,2020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约13%。从适龄劳动人口来看,2013年16-59岁人口有9.2亿人,2020年降到8.9亿人,减少了近3000万人。未来,中国老龄人群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低通胀可能成为常态。

第三,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促进物价下行。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特别是人工智能、自动化生产等,显著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并削减了劳动力成本,促进商品成本降低和销售价格下降。随着线上经济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显著减少了物流中间环节,促进商品生产与消费终端直接联系,推动了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减少和零售价格下降。

第四,CPI统计口径决定了通胀指标较低。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实物产品及服务类价格变动的指标。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观察指标。作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指标中按照相应权重统计了居民消费支出价格水平,但不包括投资支出价格水平。在工业经济时代,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重较大,以CPI衡量的通胀水平对整体价格的表达是较为充分的。随着经济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逐渐上升,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具有很强的资产属性,这部分价格难以统计到CPI中。

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居民的总支出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投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提升,而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下降。一方面,在基本温饱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对财富效应的需求提升,促进居民的投资倾向上升。另一方面,生活成本上升,面对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价格较高的预期性支出,部分居民不得不压缩当期消费支出,把可支配收入中更大部分被动地用于投资支出。这时,以CPI衡量的物价指数可能难以完全表达经济总体通胀水平,只能反映消费性支出这部分的价格变化。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供职单位。)

(编辑:洪晓文)

(作者:刘学智 编辑:洪晓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